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鸟王茶产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贵州省鸟王茶产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生茶园土壤有效态锌、铜、锰、铁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人工茶园.表层(0~20cm)与其下层(20~40cm)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在0.01水平下差异性达到极显著.土壤pH与土壤有效态锌、铜、铁呈负相关性,表明土壤pH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山村地区实地采集的133个土壤样品检测,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土、耕作土和茶园土中硒及与其它7种元素含量变化和不同用地类型硒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502±0.033mg·kg~(-1),属于富硒土壤;土壤铜、锌、铅、镍、铬、汞和砷7种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小于国家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远小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土壤有效态硒含量平均值为0.149±0.011mg·kg~(-1),有效度为29.6%,与全硒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茶园土有效态硒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耕作土有效态硒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森林土全硒、有效态硒与镍、铅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锌、砷呈显著正相关(P0.05);耕作土有效态硒,与镍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汞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园土全硒、有效态硒,与锌、砷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提供了大山村地区土壤环境pH值、有机质、全硒和有效态硒及铜、锌、铅、镍、铬、汞和砷7种元素背景值资料,可为该区土壤风险管控和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杭州市郊4个农田土壤中铜(Cu)、锌(Zn)、镉(Cd)、铅(Pb)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参照不同评价方法和标准对其土壤污染状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蒋村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全量及有效态Cu、Zn、Pb含量,4个地区土壤中均未有Cd的检出.单项污染指数评价表明,蒋村土壤已受到Zn的明显污染;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乔司和下沙的土壤为清洁水平,七堡土壤属于尚清洁水平,而蒋村土壤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水平为作物已受到污染.从综合累积指数评价发现,乔司和下沙土壤重金属为高度累积,七堡和蒋村土壤重金属达到严重累积程度.通过土壤重金属与理化性质相关系数分析可知,土壤的pH值、速效N、P、K及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与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据此推测4个地区土壤中重金属可能主要源自化肥及有机肥的施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杭州蒋村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风险更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污泥中重金属的迁移性,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酸碱度对污泥中铜、锌有效态和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pH值可以促进重金属铜、锌的释放,高pH值促进重金属铜、锌的沉淀。重金属铜在污泥溶液中主要以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稳定性强,迁移性和生物活性较弱,重金属锌在污泥溶液中酸溶态/交换态和还原态含量较高,其迁移性和生物活性较强,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重金属铜、锌逐渐向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稳定性增强,迁移性和生物活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对重金属可利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昆明市内28个作物种植点为例,对土壤重金属镉(Cd)、铜(Cu)、锰(Mn)、镍(Ni)、铅(Pb)及锌(Zn)6种元素全量、有效态含量和相关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表明:土壤pH与Cd、Cu、Ni、Pb及Zn有效态含量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当pH值在6.5左右时,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较高,而随着土壤pH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中国林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选取中国13个具有代表性林地土壤,结合经典的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铅、镉、铜、锌)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波动较大,绝大部分位点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 15618—2018中筛选值。以筛选值作为评价标准时,绝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指数小于1,说明供试土壤重金属处于清洁与尚清洁状态;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除武夷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重金属处于警戒线等级外,其他地区均处于清洁。以管制值为评价标准时,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以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处于小于0.7。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位点土壤中Cd存在中等或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重金属呈轻微等级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地质累积指数表明,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部分样点Cd、Zn达到中度污染水平,累积效应更加显著。相关性与回归性分析显示,土壤pH与有效态Cu呈显著正相关性,基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预测土壤中有效态Pb和Cu的含量,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962和0.895。  相似文献   

7.
以连作5 a三七种植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施加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Pb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后,土壤pH值显著提高,Pb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全量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提高了1.23,有效Pb含量降低了0.62 mg/kg.土壤pH与有效态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626,P0.001),因此施加生物炭后土壤pH值升高可能是土壤Pb有效态含量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酸雨对紫色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和施肥对NO-3-N淋失都有影响。雨水pH值对中性紫色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酸雨pH值越低,土壤中硝态氮淋失越明显;酸性紫色土硝态氮的淋失随pH值的变化不明显;在雨水pH值相同,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顺序为:有机+化肥>化肥>有机>对照。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厂区林区土壤重金属铜、镍、锌、锰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京工业区———大厂区林区土壤中的铜、镍、锌、锰进行了研究分析。大厂区重金属全量和对照区无显著差异,不同层次金属含量也无显著差异。大厂区内重金属含量分布为:南京钢铁厂>太子山公园>扬子乙烯地区。重金属含量不仅与pH、有机质相关,还与污染源、样点位置相关。重金属各元素互相相关,其中铜与锌、镍与锰呈高度正相关。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全量也呈高度相关,且有效态含量约占全量的10%~35%之间,并与pH和有机质含量相关。其中多元统计分析由SAS软件作出。  相似文献   

10.
农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江苏省如皋市1982年和2002年两个年代土壤Cu、Fe、Mn、Zn等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上,由于受土壤质地的影响,Cu、Mn、Zn等元素有效态含量以南部的长青沙系(黏质潮湿雏形土)和东部的白蒲系(壤质水耕人为土)含量较高,而含量较低的地方大多集中在如皋市中西部地区的桃园系(壤砂质潮湿雏形土)和磨头系(砂质潮湿雏形土)等土壤,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土壤受渍水还原的影响,导致有效Fe在20年来有很明显的提高,甚至超过了东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在时间上,近20年来,4种微量元素总体呈增长趋势,大部分地区增长明显,但位于如皋市东部的白蒲系土壤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Zn和南部的长青沙系土壤有效Fe增长不明显.影响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土壤性质的改变,如有机质含量的增长,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pH的降低等,而近20年来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的变化改变了土壤性质,是影响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外在原因.因此,根据土壤性质采取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微量元素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红壤中微量元素锌在酸雨淋溶下的释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淋溶下4种红壤锌的释放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经过相当于9 150-10 650mm降水量的淋溶后,与对照(pH5.6)相比,pH4.5的酸雨使表层土pH值降低0.15-0.22个单位,但对心层土和底层土影响不明显;pH3.5的酸雨使整个土层pH值发生一定程度的降低,尤其是表层土降低最显著,达0.43-0.60个pH单位.酸雨淋溶下红壤中锌的释放具有前期阶段为快速递减释放和后期阶段为慢速平稳释放的两阶段性特征,锌累积释放量与淋溶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模型来描述.从长期的淋溶效果来看,酸雨增加了红壤中微量元素锌的淋失.酸雨对锌释放的影响可增加水体中锌的负荷,并导致土壤缺锌;而对受锌污染的土壤,则会加重锌的毒害作用.图3,表3,参8.  相似文献   

12.
摘要:选用新乡市不同功能区的混合土壤作为试样,通过调节pH和腐植酸(HA)含量,并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研究了pH和腐植酸对土壤中重金属Cd、Ni和Zn形态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pH和腐植酸对土壤中Cd、Ni和Zn三种元素不同形态的影响各不相同;2)当pH=4~7时,土壤中Cd、Ni、Zn的生物活性都随着pH的上升而下降;当pH=7~9时,Cd和Zn的生物活性都随着pH的上升而上升,Ni的基本不变。随着腐植酸投加量的增多,土壤中Cd、Ni、Zn的生物活性都现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省18个县(市、区)为调查位点,对土壤酸化现状及治理情况开展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分析和数据收集,获得各调查位点土壤pH值数据。结果表明,18个县(市、区)中,强酸性(pH≤50)土壤占13个,酸性(5.0<pH≤5.5)土壤占5个。2017—2021年,在福建省的9个设区市中,有7个市的土壤酸化问题依然严重。通过“线上问卷+电话访谈+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农户和企业3类调查对象开展调研,摸清了福建省土壤酸化治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应高度重视土壤酸化治理工作,充分利用福建省丰富的贝类加工副产物贝壳,将其加工成土壤调理剂,达到治理土壤酸化,缓解土壤重金属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助推经济绿色发展的效果。基于“重协同、强产业、全链条、促发展”的治理理念,结合成功案例,提出政府主导、校企助推、人才助农、精准施策的“政产学研用”多元互助模式,共同推动土壤治理。  相似文献   

14.
武利 《科技信息》2007,(8):42-43
通过对松原市垃圾处理场和非垃圾场的土壤以及焚烧过的生活垃圾中锌含量的测定,研究了重金属离子锌在垃圾—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锌对垃圾填埋场内土壤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5.
海泡石对污染土壤镉、锌有效态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土壤原位钝化与等温吸附试验, 研究了海泡石黏土矿物对污染土壤中镉、锌有效态及 pH 对海泡石吸附镉、锌的影响。结果表明: 海泡石黏土矿物加入土壤后, 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水溶态镉、锌和可提取态镉、锌含量。在海泡石最大施用量( 土重的4%) 时, 水溶态镉、锌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57. 3% 和41. 4% ; 而可提取态镉、锌含量分别比对照下降42. 8% 和24. 7% 。海泡石对 Cd2+ 和 Zn2+ 的吸附过程符合 Langmuir 和 Freundich 等温吸附方程所描述的规律。随着体系 pH 升高, 海泡石对镉、锌的吸附能力增强, 在 pH 为 6, 海泡石对 Cd2+和 Zn2+ 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 12. 3 mg/ g和6. 80 mg/g, 海泡石对2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为 Cd2+ > Zn2+ 。海泡石作为土壤重金属钝化剂,施入土壤后能有效地降低土壤中 Cd2+ 和Zn2+的活性;而pH是控制海泡石的钝化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pH=6.5的条件下,用巯基羊毛吸附富集马奶酒中的微量锌,然后用pH为3.5的盐酸溶液洗脱下来,同干扰离子分离,以锌试剂显色进行光度测定.此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6%,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集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威宁县以及六盘水市水城县一带土法炼锌废渣,参照黔西北地区特殊的大气降雨pH变化,以pH值为3、4、5、5.5和6的硫酸溶液作为浸提剂,采用水平振荡法对废渣进行浸出实验。结果表明,炼锌废渣浸出液中Cu、Cd的浸出浓度与浸提剂pH呈显著负相关,Zn的浸出浓度与浸提剂pH的相关性不明显。在不同pH值的硫酸溶液的浸泡下,浸出液中Zn、Cu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3-24.39 mg/L、0.011-10.38 mg/L,其浸出毒性在最高允许浓度范围内;Cd浓度变化范围为0.012-3.34 mg/L,浸出液中Cd最高浓度超限值11倍。同时,浸提剂pH对浸出液pH无影响,浸出液pH均值在7.43-7.86之间变动,无腐蚀性;因此,在酸沉降环境下,炼锌废渣是一种有害固体废物,其浸出毒性主要表现为Cd污染。  相似文献   

18.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锌钴异常共沉积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电沉积时,在不同电极上,钴离子的沉积电位都比锌离子正100mV至200mV;当锌钴共沉积时,钴受到抑制,其沉积电位变得比锌更负。用锑微电极跟踪电极表面附近pH值发现,钴沉积时,电极表面附近pH值升高。同时,Zn~(2 )生成Zn(OH)_2,并吸附在电极表面上,阻碍CO~(2 )的进一步放电。据此阐明了锌钴异常共沉积机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经喷民粉末渗锌低碳钢件在不同介质中的耐蚀性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耐蚀性的几个因素,试验证明:相同的介质中,渗锌件具有较好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硼砂缓冲体系中茜素红S(ARS)作为络合滴定锌指示剂的分析性能.结果表明,在pH 9.2的硼砂缓冲体系中,加入6滴ARS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进行目视滴定,滴定终点溶液由红色变为亮黄色,变色敏锐,准确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