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杭州湾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杭州湾河口地区南北岸及钱塘江杭州河段15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u,Cr,Pb,Zn及Cd含量范围分别为17.0~48.6,24.4~44.1,23.0~55.8,186.8~324.4,0.07~0.60mg/kg.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为Zn>Cr>Pb>Cu>Cd.与国内外典型的河口和滨岸带比较,该地区Cu,Cr,Pb及Cd的平均含量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Zn的污染较为严重.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特征呈现多峰值变化,表明原因较为复杂,受多种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一致,大多数采样点的Zn处于中度污染水平,Cd及Cu处于轻度污染,Pb及Cr处于轻度污染或较为清洁状态.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排序为Zn>Cd>Cu>Pb>Cr.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总体处于低度生态风险等级,其中Cu,Cr,Pb及Zn均为低生态风险等级,而Cd为中度或较重生态风险等级.生态危害程度的排序为Cd>Cu>Pb>Zn>Cr.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防城港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于2021年9月在防城港海域采集表层沉积物21件、柱状沉积物1件,对重金属和有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关性以及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对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分析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防城港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As和H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8.78、34.86、78.90、61.55、0.06、9.27、0.05 mg·kg-1,7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通过C/N值对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重金属沉积过程中有机质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组成和分布主要受地质背景、近岸工业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为船舶和海水养殖等。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存在轻微及以上污染的元素主要为Pb和Hg。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Hg>Cd>As>Pb>Cu>Cr>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相对高值区分布在白龙半岛和企沙半岛南部,Hg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贡献因子。研究海域沉积物重金... 相似文献
3.
为了查明水城三岔河大湾段河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水城三岔河流域大湾段河道沉积物进行分层采样,分析7种重金属(Cd、Pb、Zn、As、Cu、Hg、Ni)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重金属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三岔河河道沉积物重金属呈现明显的上下游差异和垂直分布差异。在泥煤层,重金属含量均达到了最大值,泥煤层严格控制着重金属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是三岔河重要的"二次污染"支援。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三岔河大湾段河道沉积物RI值在1 502~17 690之间,处于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4.
5.
以小清河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上、中、下游分别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理化性质及Cr、Pb、Cu、Zn、Cd、Ni、As、Hg共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并利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小清河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Pb、Cu、Zn、Cd、Ni、As、Hg元素质量比均值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5河尾闾沉积物表层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选取6个典型代表性区域沉积物表层样品,并对6种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u、As、Pb、Cr、Cd和Zn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24.62~72.19 mg/kg、5.65~17.57 mg/kg、19.93~42.92 mg/kg、36.41~53.11 mg/kg、0.56~2.14 mg/kg、7.06~15.43 mg/kg;库区沉积物表层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除Zn外,其余金属元素均已超过鄱阳湖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分析表明,Cu与Cd是主要污染因子,各元素污染程度排序:CuPbCdCrAsZn,各重金属元素呈正相关,具有相似迁移过程的规律与污染来源。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与污染程度评价结果基本一致,Cd达到较重风险水平,其余元素在各断面都处于中度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7.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11):119-123
通过研究长寿湖水体及底泥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及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利用饮用水标准、地表水标准及渔业水质标准、地质积累指数评价长寿湖水质及底泥状况.结果表明:长寿湖的水质较好,仅Hg是潜在污染物质,最大值出现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的野猫岩区域;底泥中的Cd,Pb,Cu是主要的污染物质,As和Hg也已处于轻微污染的状态;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重金属和底泥重金属元素间的关系都不密切,说明重金属没有特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8.
采集巢湖市不同河道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检测了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分析空间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巢湖市河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水平相对较高,Hg和As的平均含量已经超过沉积物质量基准上限;根据地累积指数计算结果,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Ni,Hg,Cu,As,Cr,Zn,Pb,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As,Cu,Pb,Cr,Ni,Zn,其中Ni污染程度达到极强污染水平,Hg为中污染水平,但却是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As表现为较重风险,其他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相对较低;Hg单项潜在生态风险区域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区域特征相对一致,重金属污染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区域为西环城河,相关部门应当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安徽太平湖湖区和5条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区重金属Cu,Pb,Zn,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25,0.96,14.61,0.034,0.005mg/kg,Cr和As低于检出限.各重金属在湖区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重金属含量先变高再变低的趋势,5条入湖河流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黄山市土壤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Hakanson)评价结果表明,所有点位的单因子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Eri均低于40,生态综合风险指数(RI)全部低于150,研究区整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基本不构成污染.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得出重金属浓度均低于ERL值,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无影响.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富集尚未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太平湖湖区和5条主要入湖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是地表水环境污染研究的重点。文章总结和论述了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和最新进展;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提出了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的原则、方法以及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1.
该文扼要介绍了绥中县刘家沟铜矿点的地质特征和矿化赋存规律,着重从地质背景、构造蚀变特征、矿化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依据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对该矿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金矿排污渠周围土壤中Mn,Cu,Zn和Pb四种重金属的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庚飞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4):60-63
以潼关县某金矿排水沟附近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Mn,Cu,Zn和Pb四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为金矿周围土壤污染治理及人工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实验结果表明:Pb含量在研究区内累积严重,Cu次之,而Mn累积较轻;四种重金属在第四样区内的含量变化均最大,变异系数均最高;四种重金属在35个样点的分布特征中,Mn,Cu,Zn和Pb在样区内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可能存在相同或相近污染源. 相似文献
13.
安徽长江主要支流悬浮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兴仁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7):977-980
文章在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主要支流采集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悬浮物样品,测定其中重金属质量比。结果表明,这些河流的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现象明显,相对于流域土壤平均含量,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为Cd>Cu>Zn>Hg>Pb>Ni,其中Cd的富集系数超过30倍。这些悬浮颗粒在下游冲积平原成为成土母质的重要成分,使之具有较高的重金属背景含量。沿江地区土壤Cd的富集较其他元素更为显著,与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系数大于其他元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兰州市排污沟淤泥的元素分析,研究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空间分布、迁移富集行为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排污沟中淤泥的w(有机质)和粒度对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有重要影响,高的w(有机质)和较细的沉积物有利于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污染源分析表明排污沟周边生活和工业生产活动的多污染源对淤泥中重金属蓄积有直接影响.通过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生态风险,结果显示:单一重金属生态风险系数均小于40,各排污沟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排污沟表层淤泥均处于轻微的生态风险等级,各种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由强到弱顺序为As>Pb>Cu>Cr>Zn.综合分析显示兰州市各排污沟渠淤泥已蓄积了一定量重金属污染元素,直接排入黄河后对黄河兰州段以及下游造成了潜在的风险危害. 相似文献
15.
神经网络在矿区地下水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矿区地下水评价的新方法,矿区地下水资源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的应用等问题.采用并加以改进的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N)算法对矿区地下水水位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同时以神东矿区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复杂的矿区地下水系统评价进行模拟预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进灰关联分析方法不仅区分了评价标准区间与点的概念,还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到区间距离的关联系数公式,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的缺陷。用于阜新矿区矿井水水质评价中,确定了矿井水环境质量等级。与灰色聚类分析法进行结果比较,证明该方法更能综合反映水质评价信息,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可拓学在矿山安全评价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6)
为解决安全评价中定性与定量的问题.应用可拓工程方法和有关矿山安全评价指标的专业知识,将可拓工程方法同矿山的安全评价相结合,建立基于可拓学的矿山安全评价分析的物元模型.并通过实例运用了这种新的安全评价方法,实践表明:基于可拓学的矿山安全评价方法不但能够准确的反映矿山的安全等级类型而且能够反映与相邻安全等级的距离.该方法在其他工程领域也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与赋存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中7条河流的21个沉积物样品的实验研究,获得了Cd、Pb、Mn和Ba等4种重金属的含量数据,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在此基础上,应用地积累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水系沉积物中的Mn和Cd主要以弱酸提取态与结晶态的形式赋存,Ba主要以结晶态的形式出现,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结晶态的形式赋存;重金属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总体较轻微,部分河段沉积物中出现了Cd和Mn的污染迹象. 相似文献
19.
内蒙布敦化铜矿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城先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30-32
对布敦化铜矿两类矿床进行综合对比,认为金鸡岭矿区和孔雀山矿区在成因上相似,是在成矿流体上升充填交代围岩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控矿构造和岩浆活动背景,初步提出了布敦化铜矿成矿系列的概念,探讨了其可能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和评价高校校园不同功能区和新老校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在河南某校园多个校区采集了91个表层土壤样品,利用BCR(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提取校园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校园不同功能区的表层土壤重金属Pb,Zn,Cd和Cu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6.37、95.08、0.64和39.89mg·kg-1,均高于河南省土壤背景值,4种元素的残渣态均占有较大比例,其中Pb在土壤中除残渣态之外,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在土壤中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生物有效性分析表明,Cd和Pb易被生物利用的量相对较大,潜在危害性较大,Zn和Cu不易被外界生物所利用;绿化区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Zn-Cd在校门口、教学区和建筑区都呈显著正相关,Pb-Zn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中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b-Cd在实验区呈极显著正相关.内梅罗综合污染平均指数为0.54.高校校园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处于安全级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