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知识产权的不同内容与“在先权利”的冲突情况,论述了它们不同的法律性质,分析了冲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办法,以保护“在先权利”。  相似文献   

2.
“两委合一”的体制性安排使乡镇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广大村民的权益却时常受到侵害,这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只有完善法律,真正依法自治,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
课堂管理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在课堂管理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质的问题应用不同的课堂管理技术。“第一信息”法和“没有失败”法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提供的课堂管理的技术。“第一信息”法是告诉学生你对其行为、对行为发生的情境的直接感受而不要对学生的人格、性格特点作出评论;“没有失败”法是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学生协商找到一个共同接受的相互妥协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上说,所谓“盗版”,指的是未经许可而“复制”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行为。“盗版”同许可密切相关,因此判断软件是否盗版要根据软件许可协议以及软件的性质、分类等因素来定。软件许可协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买卖合同,它的标的是无形的商品———软件的使用权,并且这种使用权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是许可协议的基本特征。限制性条款具有法律效力,违反许可协议的行为,有些可以构成侵权。至于软件的侵权性,不同种类的软件不一样。对免费软件和试用软件,用户可以自由地复制传播,并不构成盗版;对于自由软件来说,用户使用时不能违反该软件的“通用公共许可”(GPL)版权声明;而对于商业软件来说,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必须遵守《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同时,合法用户的使用行为也必须符合该软件许可协议的规定,否则就为盗版。  相似文献   

5.
关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单独行为说”和“要约说”。如果只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司法实践中,解决经常出现的悬赏广告纠纷,则不能无视甚至违背现有的法律制度。立足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应界定为要约。  相似文献   

6.
萨维尼把交付同所有权联系起来提出了物权契约理论,并认为“交付时一个真正的独立契约”,对于此理论学者褒贬不一,关于交付的法律性质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争鸣。本文旨在探讨交付的性质,期望对厘清交付的性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判例制度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的成就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案例”在审判实践中发挥着类似于判例的作用,这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向判例制度发展的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8.
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在实际语用中经常出现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误用。通过对句式的比照分析,可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包括:(1)语义指向的不同。“没”主要用于否定动程;“不”则既可用于否定动作本身,也可用于否定动作所关涉的对象。“不”还可用于否定主谓之间的关系,或否定性质、状态等等。(2)时间蕴涵的差异。“没”蕴涵有“过去”的意味;“不”不蕴涵时间平面,多用于否定现在及将来;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基本司法原则的法哲学依据,讨论了。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认识论特征,指出了由于认识论原因,自由裁量原则上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学生"婚姻权利"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权利”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婚姻权利”却在长时期内成为争论的焦点。特别是教育部最近修改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原《规定》中事实上的“禁婚”条款,使得大学生的“婚姻权利”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对此,学生、家长、学校、社会、行政管理机关以及司法机关都应理性看待;同时,当普通高校学生这一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应该进行必要的维权。  相似文献   

11.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了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对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2002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该款作出法律解释性意见,认为这里的八种犯罪,指八种犯罪行为,并非八个具体罪名。根据刑法规定,结合这一立法解释性件,联系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我们对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亦应给予新的具体解释,并应出台一些相关的法规。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责任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然而,由于第22条之规定较为原则,势必会导致司法实践的困境。就我国而言,我们应该重新界定精神损害赔偿主体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涉及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建立完善的精神损害赔偿专家证人制度及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的刑法理论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以承认和采纳.近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已有人开始涉足这一理论,但是,其诸多主张是颇值得商榷的.我国刑法应批判地继承期待可能性理论,但不能盲目扩大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张诺维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91-93,9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故意自陷麻醉状态的行为方式层出不穷,因为该行为在犯罪时丧失了行为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力,导致目前司法界对这一特殊犯罪行为性质的认定众说纷纭。笔者从法律规定、刑法理论等方面展开探讨,阐述了自陷麻醉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具有可罚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Lawsuit     
林丽群 《科技信息》2013,(1):260-261
A lawsuit or "suit in law"is a civil action brought in a court of law in which a plaintiff, a party who claims to have incurred loss as a result of a defendant's actions, demands a legal or equitable remedy. The defendant is required to respond to the plaintiff's complaint. If the plaintiff is successful, judgment is in the plaintiff's favor, and a variety of court orders may be issued to enforce a right, award damages, or impose a temporary or permanent injunction to prevent an act or compel an act. A declaratory judgment may be issued to prevent future legal disputes. Although not as common, lawsuit may also refer to a criminal action, criminal proceeding, or criminal claim.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概念的界定,采用了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规范标准,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形式特征。在我国刑法推崇罪刑法定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是不妥的,而应以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实质特征,并从“事实犯罪”、“法定犯罪”两种角度考察、界定犯罪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法二次修正草案亲属拒证权的规定,既是对西方法律的借鉴成果,也是对中华法文化精华的继承,标志着我国证据制度正在接近国际公约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反“洗钱”刑事立法有需要继续完善之处:洗钱罪的立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对洗钱犯罪的打击;“洗钱”范围限定的过于狭窄,不利于对洗钱犯罪的惩处;与洗钱罪相关的法律规定不配套,惩治洗钱犯罪的效果不明显。本文建议对洗钱罪立法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对洗钱罪进行修改,使其具有超前性;二是合理界定洗钱罪的行为方式,严密刑事法网;三是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丹麦被评为“世界最清廉的国家”,其有关行贿受贿的法律规定极具特色.从其行贿受贿犯罪的犯罪构成上看,其关于达到犯罪程度的标准、犯罪的主体与对象以及客观方面的行为方式等相关规定,都体现着丹麦对廉洁正义的极致追求.比较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更明显地看出丹麦对行贿受贿犯罪刑罚处罚的各种特点,这对我国的廉政建设立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两高"《补充确定罪名(五)》已将《修正案(八)》第22条所规定的行为确定为"危险驾驶罪"。因此,此处的危险驾驶的"危险"与《刑法》第114条所规定的危险方法的"危险"的内涵与外延是迥然不同的。所以对"危险驾驶罪"之罪名,司法罪名所指的此"危险"并非学理罪名所指的彼"危险",二者之间的区分不容混淆;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飙车"行为属情节犯类型,"醉驾"行为属危险犯类型,对醉酒的认定应以《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的国家标准为依据,对这一标准不能因人而异进行反证;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犯罪,如果在"客观超过要素"的罪过支配下,发生了实害结果,即可构成其他犯罪。其类型有二: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具体所涉罪名,前者为"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后者为"交通肇事罪"。但本条是纳入《刑法》第133条中加以规定。因此,对危险驾驶行为人主观罪过上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以"过失"为一般,以"故意"为例外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