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孟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msoni)国内已报告不少,而以寄居眼眶及颌面部较多,出现在乳房的裂头蚴病,就我们手中资料,仅见王婉芬等报导了二例。近来,我们组接检了一例,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裂头蚴感染人体致裂头蚴病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裂头蚴在人体内移行及寄生部位多见于眼睑、颊面部、口腔、四肢和腹壁等部位 ,引起皮下裂头蚴病。也可移行至眼内及脑内 ,引起眼及脑裂头蚴病。在我国引起内脏裂头蚴病的较少见 ,仅占发病率的 0 .5 3%。而裂头蚴在体内移行致多发性肝脓肿至今尚未见报道。笔者从市场购回青蛙及时解剖 ,检获裂头蚴。再用皮下埋入法及口服法人工感染小鼠 4 5只。 6 0d后逐只解剖小鼠 ,其中有 4 0只在胸部及颈部皮下检获到活裂头蚴 ,仅有 5只未检获到活裂头蚴的 ,被侵袭的部位出现了明显病变 ,其中一例发…  相似文献   

3.
了解贵州省野生青蛙和蛇类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方法:从我省贵阳、安顺、惠水、织金及水城5个地区捕捉野生青蛙和蛇,进行解剖检查和镜下鉴定曼氏裂头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野生青蛙裂头蚴的自然感染率为18.04%(882/4 888),感染强度为1~41条;野生蛇类的自然感染率为24.04%(25/104),感染强度为1~212条,其中,以乌梢蛇和王锦蛇的感染率较高。结论:蛙、蛇体内裂头蚴感染率高,与我省裂头蚴病不断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俗,保护野生蛙和蛇对预防裂头蚴病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柳健  丁耀军  钱锁开 《江西科学》2010,28(2):203-206
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回顾性分析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行MRI检查。结果为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9例中8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及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行MRI检查者13例。结果:脑裂头蚴病CT表现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状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本组15例中11例在CT定位下行立体定向活检,4例经开颅手术预后均良好。结论:多数脑裂头蚴病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血清免疫学检查在诊断脑曼氏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7.
引言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Linnaeus 的历史记载甚早。远在1379年法国牧童 Jehan de Brie就知羊多食毛棘植物毛莨(Ranunculus flamulla)而感染肝片吸虫病。Leeuwenhock(1704)报告羊食附有微生物(即囊蚴)之草叶而得肝片吸虫病。后来 Swammerdam(1752),Müller(1773)都曾先后发现肝片吸虫的尾蚴(Cercaria)。Bojanus(1818)首先报告其裂蚴(Radia)。Siebold(1835)发现其毛蚴(Mericidium)。最后,Thomas(1881-83),Leuckart(1881-82)  相似文献   

8.
寄生在鲫鱼(Carassius auratus L.)腹腔内的舌状绦虫(Ligulid tapeworams)引起鱼类血液病理学的变化,前人已作过一些研究。近年来,Hoole,D.和Arme,C.(1982)对寄生舌状绦虫裂头蚴的拟鲤(R.rutilus)的血细胞作了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本文就双线绦虫(Digramma sp.)裂头蚴侵入鲫鱼腹腔以后,使寄主血相产生病变,出现贫血症兆,依据血液参数的改变确定本病的诊断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汁对体外培养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分别加入纯胆囊胆汁组(Ⅰ组)、RPMI-1640+肝内胆汁(2:1)组(Ⅱ组)及RPMI-1640组(Ⅲ组)中体外孵育。0.1%伊红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头蚴的形态变化、活动度、顶泡形成情况、头节外翻及成囊发育等生长情况。结果Ⅰ组中95%原头蚴在第9天其外观及内部结构完全破坏;其在胆汁的刺激下第1天活动度达60%,约过半数的头节外翻,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在第7天活动度逐渐降低,原头蚴在第6天后其头节外翻处于停滞状态,大部分原头蚴死亡。Ⅱ组中80%原头蚴在第14天仍能观察到清晰的外观及内部结构;该组原头蚴的活动度在第7天开始下降;头节外翻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加。Ⅲ组中的原头蚴第14天仍可观察到具有较好的外观及清晰的内部结构;活动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该组中的原头蚴在第4天开始出现顶泡并随时间的延长出现顶泡的原头蚴数量逐渐增加;头节外翻率逐渐增加。通过连续培养观察,Ⅰ组中的原头蚴无成囊发育;Ⅱ组培养的大部分原头蚴体积缩小,头节内陷,仅少量培养的原头蚴成囊发育,大部分原头蚴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走向死亡;Ⅲ组中原头蚴逐渐向囊方向发育,且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1)纯胆汁不能在短时间内灭活原头蚴,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原头蚴的活性降低;(2)胆汁可以抑制原头蚴的成囊发育,但在胆汁存在环境下仍有原头蚴成囊。  相似文献   

10.
脑内取出巨大的裂头蚴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  患者 ,成年男性 ,系广东省河源市农民。有长期喝溪、塘、泉水的历史。 4年前出现头痛、抽搐和癫痫。曾采用单、验方服用生蛇胆 1个和狐狸胆 4个 ,并多方求医 ,未果。 2 0 0 2年年初出现视力减退 ,抽搐加剧。经广州市某脑科医院CT诊断 ,发现在右脑顶叶处有直径达 2 5cm病灶区。在该院手术 ,从病灶区取出一条可蠕动的活虫体 ,12 0mm× 2~ 5mm大小 ,乳白色 ,头端稍膨大 ,有一明显的纵行的凹状沟槽 ,虫体不分节 ,体表有许多横的皱纹。经笔者鉴定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2 讨论  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猫的肠道内 …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患者,女,38岁.于20年前发现左小腿腓侧皮肤有一米粒大小肿物,无瘙痒及疼痛感,未予重视.而20年来肿物逐渐增大,尤以近2年来增速明显.2个月前,患者用偏方配药敷于肿物,具体配药不祥.但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肿物溃烂.查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左小腿腓侧见一大小约5 cm×4 cm×3 cm肿物呈菜花状隆起于皮肤,色灰红,肿物表面溃烂,伴有血性液体渗出,质较硬,有压痛,活动度小,有鱼腥样恶臭.肿物边缘欠规则.腹股沟区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胸片及消化系B超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尤文氏肉瘤(Ew ing s sarcoma,ES)同时发生于颅骨和外阴者,非常罕见。我院于2007年10月收治1例,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20岁,未婚。发现头皮肿物1周伴头晕头痛入院。查体:右额头皮有一大小约5 cm×4 cm肿物,边界清楚,质软,可移动。另于外阴左侧见一肿块,  相似文献   

13.
纵观物理学史可以看出,有许多重要的物理发现往往是在偶然情况下获得的。关于电流,我们知道是意大利波罗那大学解剖学教授伽伐尼(Galvani,1737—1798)在1780年的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的。当时,伽伐尼和他的两名助手正在作青蛙解剖实验,他将解剖好的一只青蛙随手放在桌上,一名助手不慎将解剖刀的刀尖触到蛙腿的神经上,顿时青蛙的四条腿猛烈地发生痉挛,此刻,放在一旁的起电机跳起了大火花。伽伐尼立即注意到并抓住了这一意外偶然发生的现象,深入作了研究,从而发现了电流。对此,意大  相似文献   

14.
分析 2 5例肝泡球蚴病的阿苯达唑治疗半年后的超声征象 ,评价阿苯达唑治疗效果。对 2 5例肝泡球蚴病患者进行B型超声检查。全部病例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查均为阳性。2 5例患者使用阿苯达唑治疗半年后B超随访结果 2例痊愈 ,1 5例好转 ,4例稳定 ,4例恶化。超声检查对泡球蚴病有诊断价值 ,且操作方便 ,不失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而且可用于阿苯达唑等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输尿管下端囊肿并多发性结石是泌尿外科的一种罕见病例。国内外影象学对本病报道极少,国内1991年曾报告B超诊断输尿管囊肿1例,我院于1991年曾收治1例经过B超、X线、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为左输尿管囊肿并多发性结石,兹报告如下: 1 病例患者招某,男性,27岁,已婚,工人,因体检时发现血尿两个多月,于1991年1月23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腹部未见异常。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PRLR和ITGB1基因多态性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基因多态性,并将基因型与母猪繁殖性能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对于PRLR基因,初产母猪各基因型间的繁殖性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活仔数和健仔数均呈现AAABBB的趋势,AA型比BB型、AB型总仔数分别多0.55头(P0.05)、0.13头,AA型、AB型比BB型活仔数分别多0.59头(P0.05)、0.43头(P0.05),AA型比BB型健仔数多0.5头(P0.05)、0.26头。对于ITGB1基因,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各基因型间的个体繁殖性状虽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合并基因型,初产母猪ABCC型比BBTT型个体的初生窝重多1.35头(P0.05);经产母猪AACC型相对于BBCC和BBTC型,健仔数分别多1.07头(P0.05)和0.71头(P0.05),AACC型个体总仔数和活仔数分别比BBCC型多1.31和1.39头、比BBTT型多0.77头和0.64头,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患者,女,59岁。因反复出现左乳腺肿块19年,于1994年1月11日入院。1975年患者发现左乳腺内上方有一3cm×3cm之肿块,活动,无痛,与月经无关。在当地医院行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瘤。1978年患者再次在同一部位发现3cm...  相似文献   

18.
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山羊多头蚴病的病原种类,依据以往报告,因寄生部位不同分为三种,即:1、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2、格氏多头蚴(C.gaigeri)。斯氏多头蚴(C.skrjabini)。作者取山羊脑部和肌部间多头蚴分别感染犬获得成虫孕节,通过人工感染试验12只山羊,结果,证明多头蚴寄生部位是广泛性的,但可因不同宿主而异,分别出现在肌间结缔组织、皮下、内脏和脑部。作者又进一步试验,取子代肌间多头蚴感染犬发育成虫的孕节再返回接种山羊,结果,多头蚴亦可寄生于脑部,证实多头蚴寄生部位可以交叉,同时,又从形态学作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为此,作者认为福建山羊多头蚴疑是同一病原,是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幼虫。以往文献报告有三种多头蚴是值到怀疑,需进一步作更多的交叉实验才能确认。  相似文献   

19.
赵玉敏 《甘肃科技》2003,19(10):141-142
目的:探讨超声与免疫学在肝泡球蚴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肝泡球蚴病患者进行B型超声检查。全部病例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均为阳性。结果:62例中血清学检查阳性,但肝脏没有形态变化者1例;血清学检查阳性,肝泡球蚴病变没有累及胆管和/或脉管者1例;血清学检查阳性,肝泡球蚴病变累及一叶肝组织脉管和/或胆管者1例;血清学检查阳性,肝泡球蚴病变累及两叶肝组织脉管和/或胆管或者两个肝静脉者51例;血清学检查阳性,肝泡球病变沿着脉管及胆管延伸者8例。结论:超声检查对泡球蚴病有诊断价值,且操作方便,不失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骶尾部巨大痛风石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石常见于慢性痛风患者 ,可在身体多处部位形成 ,临床上骶尾部巨大痛风石罕见 ,本科于 2 0 0 0年 12月 2 0日收治 1例该病患者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患者 ,男 ,5 7岁 ,有嗜酒史。于 1998年 5月开始常出现全身多关节疼痛、肿胀 ,以手指、双髋、足为主 ,疼痛发作时局部活动障碍 ,后渐出现手指畸形 ,不能伸直 ,双足疼痛不能行走 ,并发现骶尾部一无痛性肿物 ,约 4cm× 4cm× 3cm大小 ,发作时自服“消炎痛”等药后疼痛能缓解。入院 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 ,骶尾部肿物增大 ,压迫时疼痛 ,故于 2 0 0 0年 11月 2 0日到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