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老子哲学博大精深,是人类的智慧宝库,尤其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面对日益严重的现代生态危机,人类亟需从老子生态智慧中获得智力支持。本研究植根现代哲学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入手,提炼老子哲学核心概念,勾勒出老子生态哲学体系的概貌。这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老子生态哲学的内涵,有助于全方位发掘老子哲学的生态价值,深化老子生态哲学研究,为建设好人类的生态家园提供智识。  相似文献   

2.
生态道德是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回归为逻辑起点,是保护生态平衡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它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和一切生物应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使加强生态道德培育具有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广泛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生态道德的理论基础,包括生态道德的生态价值观、生态补偿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公平观,然后对生态道德作为提高人类的生态觉悟、促使人类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探索出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把实践作为联系人和自然的纽带,其“自然人化”和“两个尺度”的论述对实践美学有重要影响。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但是其对生态伦理的强调却有最终丧失人类立场的嫌疑。在实践美学的观点看来,以“生态中心”取代人类中心实质上是对马克思所说的“两个尺度”的放大,生态主义并未脱离人类中心的视角,人类中心主义终究是不可超越的。  相似文献   

4.
饭店生态足迹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科技信息》2009,(2):283-284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新兴的定量测度人类对自然的生态消耗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态经济学新方法,以其简明而综合的特点得到国际生态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针对生态足迹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相关领域逐渐地发挥出作用。针对饭店生态足迹的研究也已出现。文章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饭店生态足迹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饭店生态足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与经济学:生态经济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以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为线索,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探讨生态经济思想的演进。通过对自然经济体系与人类经济研究比较,寻找其科学研究的共同范式。并由此揭示出生态、经济研究方法与理论之间的彼此渗透,自然经济和人类经济同型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化等各种各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对于自然景观的改变有着密切关联。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导致了严重的不良生态后果。在这一背景下,景观生态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以枣庄市市中区2004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市中区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市中区2004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2007hm^2,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栽能力,此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8.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办奥理念体现出互为对象关系的生态主体观,赛区选址彰显了平衡稳定的生态生产力整体观,场馆建设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价值观。整个办奥过程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智慧,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担当,为人类进一步转化、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强大助力,极大推动了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因时因地制宜、因势因情施策”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为人类生态保护再一次提供了中国智慧,给出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9.
从远古起,人类就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火在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同时,也会造成灾难。马特利现象沙特阿拉伯腹地的哈迪岩村,居住着一个牧羊人:拉西德·马特利。1986年开斋节后的一天中午,他的一间用羊毛制成的小毡房突然起火,马特利和妻子一起把火扑灭了。第二天,一  相似文献   

10.
彭奉天 《科技信息》2010,(32):164-164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去吧,摩西》是他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由七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短篇构成,其中,《古老的部族》、《熊》和《三角洲之秋》被称为“大森林三部曲”,它们深刻体现了福克纳对荒野的特殊情感和生态忧患意识,表达了他对南方历史变迁、人类文明及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与思考。福克纳也因此被誉为超越他所处时代的具有生态意识的绿色小说家。但笔者运用深层生态观、人文主义价值观对“大森林三部曲”解析后认为,福克纳虽然透过其作品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社会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腐蚀的痛心与忧患,对私有制、奴隶制,种族歧视以及生态文明被人类贪欲肆意破坏的批判与反思。但他本人依旧未能超越他的时代背景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处处显露出人文主义精神对其生态观的特殊影响,他本人也是一个具有浓郁人文主义情节的生态小说家,反映出其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为“活态遗产”。“活态”包含了活性、活品、活现和活传;是人类的生命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中身体实践为关键词。文章围绕着身体作为活态遗产的内涵以及所包括可一些面向进行辨析和讨论;特别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其生命意义和身体表述具有重要的特色,构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古妇女在家庭中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风度也有某种自信与潇洒,其恋爱婚姻生活是情深且又通脱;南朝文学理论的热点问题是对“情文”关系的讨论。上述二者构成中古“悼亡”诗的背景。潘岳“悼亡”强调妻子亡去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江淹“悼亡”组诗有着各种角度的叙写与抒情;中古还有为他人而作的“悼亡”诗。中古“悼亡”诗的写作模式有三:诗作的哀痛之情在沉浸铺陈与抑制劝慰之间展开,与自然界的事物循环往复相比人生只有一次,诗人自我的孤独与悲伤。中古“悼亡”赋、文有叙事意味,夫妇双方都写到。思念诗作的叙写则从对方着笔。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袁枚对于“情”的认识明显比前人更深刻,在重“情”方面也大大超过了他们。不过,在这一点上,学者们仍然注意不够。他们往往只是从“性灵”的角度来论述他的诗学理论,使他的诗论中“情”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之内,而忽略了其中创新的内涵。其实,袁枚诗论中的“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主要表现为:以“情”代“志”;以“情”求“性”。袁枚的这种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哈尼族在认识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所创立的寨神林-村寨-梯田-溪流四位一体的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分析了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对于哈尼族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在认识与利用地理环境的实践中,把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都看成“行动者”的必要性。指出应重视哈尼族长期积累的生态型农业经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保持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戴震认为"知"是必不可少的人性"三要素"之一,是人的类本质,也即人禽之间的根本差异。"知"的功用的发挥又赖于"心"的作用。人之"心知"在认知中出现偏差和不足,是由于"蔽"。戴震以汉学立场和训诂考据的工夫,裁断宋明儒心性论、性情论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主要来自佛禅。他作《孟子字义疏证》,以重建孟学原貌自期。但这部著作基本上是在内外学术压力下撰成的。可以说,戴氏作《疏证》,意不全在批驳宋儒,也不在准确地体显孟子之学,而是要表达其在人性、包括性情方面的新思考。戴震主张情与理应体现在建构一种正当而合理的人、我关系方面。这接近哈贝马斯所谓"交往理性"的思想,它对于我们理解东方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是有意义的。宋儒、清儒都未曾有幸亲睹先秦孔、孟之间的一批儒家简牍文献。这批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地下简本文献,揭示了传统儒家的性情论思想并非与本土文化资源没有挂搭。  相似文献   

17.
在方法论视角下,王充“命”观念表现为自然客观化的逻辑进演。“自然”是对人格意志的排除;“自然”挂靠在“气”之上而令事物有“性”、“命”之特征,因此,“性”、“命”也是“自然”;人格意志归根到底也是“自然”。故而王充认为:“命不可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深入地挖掘隋末唐初诗人王绩"自适其适"人生观的实质,以"适"范畴为研究的新的突破口,分析了王绩诗中"情"与"性"构成的"适"的两层价值指向。王绩的作品表现了对"适性"的追求与对"适情"的耽溺,最终这一矛盾在其晚年的作品中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19.
王雅玲  郑涛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27(4):107-109,1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却因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忽略了身边盖碗这一日用茶具以及它的装饰特色。想到回族为中国瓷业界所做出的努力及贡献,想到"盖碗茶"作为回族特色之一,因无人留意而被我们淡化,从而造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局面,为此,想在快节奏的今天,通过对回族瓷器的纹样装饰的一点小小研究来展现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它——这一艺术瑰宝,并将它们所凝聚的深厚文化底蕴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是阿来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重述"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现代视角的切入与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阐释方式赋予了民间传说理性的高度和异常繁复的精神意蕴。从活态到固态,从民间传说到作家创作,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既保持着密切的"互文性",又经历着逐步疏离自身文类独有形态的差异性,体现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与现代理性的审美错综。《格萨尔王》通过"插入文本"和"有意味的文字"重述神话,阐释历史,透视人性,同时融入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对人类自身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故事的外壳是"人、神、魔大战"的魔幻世界,深层意蕴则是关于神性与魔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