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飞 《科技信息》2010,(21):J0047-J0047,J0011
介绍了济钢中厚板厂供国内某管道工程X65管线钢板开发生产情况,采用低C-高Nb—Mn—Ti的经济合金成分设计,配合洁净钢冶炼以及合理的板坯加热、轧制冷却工艺,生产出的X65管线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低温韧性以及止裂性能。  相似文献   

2.
中厚板轧后冷却直接影响钢板的强度和韧性。为保证中厚板质量,提出一种新的加速冷却过程控制模型,对反馈偏差进行前馈补偿,并采用控制容积积分法建立钢板温度场,包括一维温度场模型,空冷模型,水冷模型,特别是对金属温度变化时发生的相变潜热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型精度较高,返红温度偏差±5℃,可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3.
根据桩筏基础中厚板的相对厚度较大的特点,本文从 Reissner 中厚板理论出发,编制了分析桩—筏基础中厚板的计算程序。该程序不仅能输出较高精度的位移、弯扭距及剪力,而且经过应力修匀可得到工程需要的有效节点剪力,在抗剪设计方面可供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厚板轧后冷却直接影响钢板的强度和韧性.为保证中厚板质量,提出一种新的加速冷却过程控制模型,对反馈偏差进行前馈补偿,并采用控制容积积分法建立钢板温度场,包括一维温度场模型,空冷模型,水冷模型,特别是对金属温度变化时发生的相变潜热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型精度较高,返红温度偏差±5 ℃,可应用于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5.
大单重或小展宽比的中厚钢板,可以采用角轧技术进行生产,以解决因设备限制无法生产或由于多次转钢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基于体积不变原理和三角函数关系,推导了中厚板角轧过程的轧件形状尺寸变化公式,获得角轧实现矩形化的转角和压下量关系,建立了角轧过程转角、压下量与宽展之间的预测模型.设计了中厚板角轧过程形状预测计算程序流程,简化角轧过程的宽展计算,进行角轧形状预测程序的开发.利用角轧实验对形状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模型计算尺寸数据与实际轧制尺寸数据的最大误差为6.22%,表明角轧形状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6.
朱瑜 《科技信息》2010,(19):146-146,177
通过对中厚板焊接机器人与人工焊接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在风机底座的焊接制造中,中厚板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充分确保焊接质量,并且节省焊接材料和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7.
连铸坯质量判定模糊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连铸过程中存在众多不确定性,考虑某中厚板厂的实际生产状况与中厚板热送热装的控制要求,以表面纵裂为例,按照模糊专家系统的开发思路,建立起连铸坯纵裂知识库,开发推理机制.采用纵裂指数预测和神经网络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连铸坯质量进行离线判断、推理和决策,并给出相应的缺陷产生原因解释.采用VC++6.0软件建立人机界面,数据库采用Oracle,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达到较高的判定准确率(92.8%),为在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厚板轧制过程中温度场不易精确模拟,普通温度模型计算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建立二次曲线模型来计算中厚板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场,即对中厚板的轧制过程进行一定的简化,用二次曲线逼近中厚板轧制时沿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场,并在该曲线的基础上得出二次曲线模型和其计算方法.利用该二次曲线模型对Q235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曲线模型预报精度的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3%以内,完全能够满足中厚板在线实际生产的需求.二次曲线模型同时也为其他热轧的温度场解析控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
中厚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难免会产生压痕、辊印、划伤等缺陷,严重的缺陷会对下一道轧制工艺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包含氧化铁皮背景中准确识别出真实缺陷对提高钢铁企业的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该文采用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算子来提取具有尺度旋转不变性的特征向量,并采用Euclidean距离相似性判定度量实现图像匹配,进而识别出中厚板表面缺陷。该文通过大量实验分析并确定各参数取值,最终将SIFT算法应用到中厚板表面缺陷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辊印、压痕等缺陷的识别率较高,能够达到95%,尤其是对连续出现的缺陷检测效果明显,从而验证了SIFT方法较好的光照不变性、旋转不变性和仿射不变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厚板轧制过程中温度场不易精确模拟,普通温度模型计算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通过建立二次曲线模型来计算中厚板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场,即对中厚板的轧制过程进行一定的简化,用二次曲线逼近中厚板轧制时沿厚度方向上的温度场,并在该曲线的基础上得出二次曲线模型和其计算方法.利用该二次曲线模型对Q235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二次曲线模型预报精度的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3%以内,完全能够满足中厚板在线实际生产的需求.二次曲线模型同时也为其他热轧的温度场解析控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1.
喷绘机是采用数字压电技术在特制的基材上打印大幅面彩色广告画面的大型设备。控制系统是喷绘机的核心,承担数据传输、运动控制、喷头驱动控制等功能。设计的喷绘机控制系统采用32位嵌入式Jupiter芯片作为主控制器,利用ISP1581芯片实现USB2.0高速数据传输,并采用318SLX高精度喷头实现高精度打印,从而使喷绘设备具有喷绘速度快、分辨率高、成本低、系统运行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控制系统需要完成数据传输、打印控制、电机精确定位等功能,是整个喷印机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控制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喷印机喷印的速度、精度和质量。基于嵌入式技术,本文设计了一种喷印机控制系统,采用华恒科技HHARM2410-Integration-R2嵌入式Linux开发板作为控制核心,并利用网络传输打印数据,使喷印机具有喷印速度快,分辨率高,电机运行平稳,电机定位精确、系统运行可靠性等优点。同时,系统利用uClinux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实现了运行在嵌入式上的小型Web服务器,通过浏览器访问该嵌入式喷印机控制系统上的Web服务器设置和提取运行时的数据,进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本控制系统已经投入实际使用,相对于上一代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故障率低、喷印速度快、单位时间内喷印面积更大等优点。由于采用了振荡频率更高的喷头,系统相对于上一代控制系统还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喷印精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利用小型打印计算器(如1871 PD型)的打印机构组成袖珍自动打印器的设计原理,列出了主要框图,对关键的接口与控制电路作了讨论。该种打印器已被装于小型温度巡检仪内,经过两年多的现场考核,字迹清晰,工作可靠,成本低廉。本文也可供国内小型自动打印器换代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比较,采用日本精工公司生产的LTP2442热敏行式打印头,设计了热敏行式打印机;以80C51单片机为核心,通过总线扩展技术扩展了1片数据存储器和2片程序存储器,用1片8255可编程并行I/O扩展接口扩展了3个可编程并行I/O端口;应用80C51单片机汇编语言编写控制软件,采用模块式设计方法,将控制程序分解成各个子程序进行编程;针对热敏头温度异常问题,设计了温度检测外围电路,分析了常能量控制问题,提出了打印时施加给每一个发热元件的能量计算公式;通过分析打印时大电流脉冲问题,提出了分段驱动发热元件以降低峰值电流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取消了热敏头的左右移动工作方式,只需采用1个电机驱动,新型热敏行式打印机的使用寿命可达50 km,打印速度可达75 mm/s.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多台计算机公用一台打印机时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共享打印机多路选择器,它能程控切换打印机接口线与各计算机并口输出线间的连接,具有优先选择打印、设计简便、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3D打印装备存在工作空间大、运动/力传递性能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悬臂式3D打印机三移两转混联解耦机构。依据解耦原则,建立串联单元解耦支链;并利用串联支链构型构成解耦并联单元。依据机器人末端一般运动特征集设计三移两转混联解耦机构,确定第一类混联机构的组合方式;最终基于雅克比矩阵秩设计出悬臂式3D打印机三移两转混联解耦机构。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混联机构,设计的混联机构优质工作空间大、运动/力传递性能高、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控制器是激光打印机的灵魂,而其控制软件又是控制器的核心。它直接影响打印机的最终性能。HP的PCLS是中、低档激光打印机的优选控制语言,现已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本控制器的软件按PCL5规范设计且符合中、西文处理方式,有较强的通用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了TURBOC语言对振动信号分析的图形处理进行编程,代替以往用汇编语言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灵活性及移植性俱佳、易于编程等功能。通过编程与验证,为信号分析提供较好的计算机图形界面以及能驱动LQ1600K型打印机输出分析图形  相似文献   

19.
针对加固非击打式打印机动态特性的分析,介绍了一套自行开发的模态试验及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实现该系统的关键技术:采样的频混和基带分析、选带分析、平均技术及冲击响应信号的提取等.该系统对激光印字机进行模态试验获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保留 C 语言图形输出信息,从图形的屏幕输出原理和打印机工作方式,述了图形的打印机输出,并阐述从屏幕到打印机输出方式转换的方法及其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