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因研究臭氧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曾创造"人类世"一词。保罗·克鲁岑(Paul J.Crutzen)揭示了大气污染物破坏平流层臭氧的机制,而臭氧可保护地球免受有害紫外线辐射的损害。1995年,他与舍伍德·罗兰(F.Sherwood Rowland)、马里奥·莫利纳(Mario J.Molina)共同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们证明了污染物里包含氯氟烃。他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时代,并倡导用"人类世"来指称这一时代,其特点是地球上的生物、化学和地质进程均由人类主导。2021年1月,克鲁岑与世长辞,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2.
因成功揭示南极臭氧空洞成因而获诺贝尔奖的荷兰科学家保罗·克鲁岑,在科学上还有多项重要贡献;是他首先意识到热带森林燃烧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也是他率先发出了核冬天的警报。而在此之前,又是他和他的同事首先开创了数字天气预报模型。在以下对《新科学家》杂志记者的访谈中,保罗·克鲁岑回顾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没有多少研究背景的工程师到成为一名在大气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经历。在看似随意的交谈中,克鲁岑还是透露了不少在科学上如何做出原创性工作的心得,如敢于质疑,不放过任何事物;不仅仅停留在观察的表面,喜欢实干等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克鲁岑在事关名誉、名声问题上表现出的大度和宽容,这似乎使他失去了不少应有的辉煌和名声,但最终却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  相似文献   

3.
1995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的科学家。他们是荷兰人保罗·克鲁岑、墨西哥人马里奥·莫利纳、美国人舍伍德·罗兰。 自然界臭氧的生成与耗损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对流层距地面最近,各种气象现象就发生在此层内,对流层的上面是平流层。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境界称为层界面。层界面的高度在赤道附近约16千米处,极地约9千米处。平流层上面是  相似文献   

4.
编读往来     
《知识就是力量》2007,(1):80-80
李大钊有句名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一年现已来临。我刊自2006年8月份刊登救助科幻女硕士肖洁的文章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询问,表示很关心她的近况。据了解,医生向肖洁体内相继输入她弟弟的骨髓及干细胞,进行细胞移植。现在肖洁的整个移植手术结束,进入恢复期。我们祝愿肖洁以健康的身体迎接新年的来到,继续实现她的科幻梦。——编者看过《六大奇招为地球降温》一文后,我想到了曾经看到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的克鲁岑在1995年因为研究臭氧洞而获得诺贝尔奖。他认为挽救全球暖…  相似文献   

5.
─—研究者发现变性蛋白球是‘羊搔痒症’、‘疯牛病’、老年性痴呆症及其相关疾病的元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桑塔·克鲁兹(SantaCruz)最近经研究发现:高度缠绕成球状的线形球蛋白会造成功能性损伤的大脑软化空洞,从而导致所谓的老年性痴呆及其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进一步了解此种蛋白的缠绕球,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找到对付大脑软化的药物。此种变性蛋白也是造成疯中病、羊搔痒病、克鲁茨一雅各布病、老年性痴呆、巴金森氏症等疾病胸奶酪样变性的元凶。羊搔痒症、疯牛病和人类的克鲁茨一雅各布病均由一种叫作‘感染性蛋白’(PRION…  相似文献   

6.
克鲁贝拉岩洞2009年的春天,13岁的男孩约丹.罗梅罗,加入了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行列中。据记载,人类从1953年开始便正式开始攀登这一高峰。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要去征服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穴。或许有些人还不知道,在格鲁吉亚共和国中有一个克鲁贝拉岩洞,这是世界上迄今已知最深的洞穴,即便有人知道,或许没有比经常在此研究的乌克兰洞穴学学家亚历山大.克里姆丘克更为了解。克鲁贝拉岩洞位于高加索山脉西侧高处的阿拉比卡断裂带地区。1962年,洞穴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号"任务组近日证实,位于一颗类太阳(与太阳类似)恒星周围"可居住带"内、与地球大小相对接近的一颗行星被发现,这也是首次发现这样的行星。此外,还发现11颗可能也如此的候选行星。这标志着在寻找另一个"地球"方面的又一个里程碑。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开普勒-452b——是迄今已知除地球之外在可居住带内运行的最小行星。所谓可居住带,是指能让行星在其中环绕一颗类太阳恒星运行、并且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地带。  相似文献   

8.
一,预言环境的未来,需要专家们相互交流在过去的几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对全球或把地球作为—个系统的探索。例如:卫星现在能够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收集数据了;新的超级计算机和信息系统能储存和处理大量数据组并控制错综地连结在一起的地球分系统模型。一些重大问题的非常时期,就像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水平增加一样,已经更多地关系到有关生态等系统的气象变化的潜在效应。若干条全球探索计划现已实施。例如:国家科学基金会已经认识到某些地球科学努力进入一个“全球地球科学”的规划——强调大气层和海洋系统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最新报告认力:为了使地球走上一条可持续开发利用之路,人类必须善待地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红枫湖沉积物—水界面Fe、Mn的分布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陈振楼 《科学通报》1992,37(21):1974-1974
沉积物—水界面是天然水体中物质输送和交换的重要边界之一,对这一界面及其附近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已列入地球科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在水环境中,Fe、Mn是典型的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对其它微量元素及核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认为,湖水中的Fe、Mn受氧化还原边界层的控制。但是,迄今为止,对于Fe、Mn在沉积物—水界面及其附近的地球化学行为所知甚少。为此,本文根据贵  相似文献   

11.
Ansle.  D 王勇 《世界科学》1992,(6):24-26,23
人类处于地球这一巨大的生态系统中,应该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人类是幸运和幸福的。可无论如何,人类及其栖身的这个星球已来到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点,一个时代就将过去,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出现,拯救地球已不能再停留在口上或纸上,而必须付诸实施。谁也没有亲自体验过地球所转过的历程,谁也无法精确地预见地球环境变化的未来,但总有人想尝试这一切。“锦锈中华”只不过是中国著名景观的缩微,而在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沙漠深处,一个“迷你”地球——生物圈2号正在诞生,它的使命不再是模仿,却是旨在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2.
胡文瑞 《科学通报》1986,31(2):100-100
离子在极区电离层被加热和加速以后,逃离地球引力场而形成极风。低能离子通过极风而传送到磁层中,成为磁层粒子的一个重要来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极风的主要成分是H~+、He~+和少量低能的O~+,其中氢离子流量为10~7—5×10~8/厘米~2·秒,氦离子的流量为10~5—10~7/厘米~2·秒。探险号31在极区距地球500—3000公里处测得平行于地磁场的H~+外流速  相似文献   

13.
太阳—地球物理学是从研究太阳对大气层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作用以及研究地球磁场而发展起来的。太阳—地球物理学最初研究电离层、磁暴、极光和太阳的闪光。目前,太阳—地球物理学包括许多发生在太阳大气中的现象,导致物质和能量经行星际空间向地球转移的复杂过程。众所周知,在电离层变化的各种类型与在行星际空间中太阳的起源过程是紧密相关的。类似的依赖关系表现在地球上的天气条件的变化。可惜,太阳—地球物理学不包括气象学。然而,人们还是研  相似文献   

14.
在198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新概念讨论会”上曾经提出用空间系绳进行空间运输方案,当时与会者十分赞赏并认为大有发展前途。经过几年深入研究,现已取得重要进展。此文阐明了空间系绳工作原理及在地球空间、地球—月球空间与地球—火星空间开展运输的初步方案。从此文中亦可以看出,一个新概念的诞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刊登,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最近研发了一种用于估计行星年龄的新技术。地球本身暗示,如果—颗恒星及其行星的年龄大约为10亿年,那么行星上只可能存在最原始的生命。想要找到外星人,—个关键策略是:值得关注的行星在地点、大小和年龄上都要与地球相似。  相似文献   

16.
《科学之友》2008,(6):12
研究人员认为,约45亿年前有一颗体积与火星相差无几的天体撞击地球,并导致地球轨道上出现无数的撞击碎片,当时这些碎片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石质的空间环境,并最终形成了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  相似文献   

17.
《世界科学》2004,(6):23-24
一篇来自上海科普网站的章列举了地球上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十大生态灾难,现录如下。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我们只是希望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在若干年后依然美好,依然缤纷,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极其巨大的球体。那么,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是谁?他就是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被人们誉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家虽然热衷于从降落到地面的陨石中获取星际尘粒,可许多人还梦想从另一个来源——从彗星上获得宇宙尘。由于彗星几乎不会降落到地球上(对地球来说是幸运的)所以收集足够的彗星物质就意味着要离开地球——拦截一颗彗星,而后把样品带回地球。欧洲空间机构(ESA)已经制定计划,由罗塞塔使命——21世纪初期,欧洲空间机构的“基石”使命之一——实施此项任务。罗塞塔将要寻找到一颗驶向地  相似文献   

20.
<正>生命对于地球有着你想象不到的巨大的影响。如果地球上所有生命全部消失的话,那么,无生命的地球则会呈现出另外一幅截然不同的景像:更加炙热、山崖陡峭、紫外线辐射和极端降雨增强。世界末日可能伴随着一声巨响来临——这声巨响来自于地球附近一颗超新星爆炸致使地球笼罩在一片致命的伽马射线中;世界末日又或会伴随着一声呜咽而至——一种超级病毒将地球上所有生命细胞灭杀致死。两种情况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