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林语堂属于靠写作致富的少数作家之一。其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他独立人格、闲适生活的前提与基本保障,但也是影响他“被认识”、“被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甚至在一定时候成为损害林语堂形象的一张无形的网,而影响他被客观公正评价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享乐主义人生观、义利兼重的金钱观,显然这一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初著名的作家和批评家,李渔论及词曲的关系,一方面也和当时许多批评家一样,阐述了词曲之异,以之进行辨体,但同时,他也很重视将词曲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特别是以论曲之法来论词。他讨论词曲之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注重作品中人物身份的转换,第二是注重作品结构的安排,第三是注重作品当下情景的刻画。从李渔的观点看,词和曲都是长短句的抒情诗,关注其在艺术方法方面的相通,对拓展文体学研究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个个生动鲜明、形神兼备的女性形象。金大奶奶、玉卿嫂、李彤、尹雪艳、钱夫人……从他的作品中鱼贯而出。旅美作家放梨华曾说过:“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刻划女人,能胜过他。”可以这样认为,白先勇总是以女性形象表现他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展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作为一个男性创作主体,他选择了女性的处境和挣扎以表现“逝去”的主题。而且,当我们从女性视角去透视时,就不难发现,客体化的女性形象渗透着男作家对女性的先在要求,她们是按照男性作家的预设而被创造出来的,而…  相似文献   

4.
引言作家的艺术感觉,是与作家的天赋、才清、个性等主体因素密切联系的。一个作家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感觉,将直接影响他(她)的叙述风格,并最终奠定他(她)的作品灼基本风貌。因为,艺术感觉几乎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碰撞与融合,都有赖于艺术感觉进行整理、凝聚、提炼和加工,然后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张爱玲具有超凡的艺术感觉,那是毫无异议的。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青春年华即已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传世佳作。她的名字虽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但她“在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坛上,刘熙载以他清纯朴素、平易坦率的诗词创作,收获了蕴有其深深韵味的学成果。和晚清许多作家相较,他的诗词创作具有别样的神韵、独立的风情。放眼晚清坛,应该说刘熙载是晚近一位有才情、有禀赋、有个性的别具气质的作家。尤其是他的《昨非词》,清淡、朴素、平易、醇正,使得刘熙载的诗词创作具有较深层次的化底蕴,达到一个较高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学界最重视的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对他诗歌方面的研究很少。其实,郁达夫的旧体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且影响了其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张炜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具特色的生存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反思名噪一时。《古船》是张炜小说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应当透过意象的解读,探索张炜隐秘在“古船”意象背后的隐喻含义,进而探索张炜小说的思辨范式。  相似文献   

8.
两代不同时期、不同化背景、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在历史长河的不同地点,都把笔触伸向了自己所处时代的那个“子君”的命运,共同思考着女性的人生该怎么看待,女性的人生意义何在等问题。应当通过对两代君形象的分析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审视鲁迅和亦舒是如何在他们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性命运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是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戏曲作家,根据唐人小说改编而成的“四梦”不是对前人题材的机械沿袭,而是推陈出新,汇入了极具特色的创造,与小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利用改编这种方式,在戏曲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充分表达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和审美理想,“四梦”所包容的内涵是唐代小说远不能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0.
五代作家的人格心态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而发生了质变,这种质变在当时文人生活条件最为优越、创作成果最为丰富的南唐,表现得尤其明显。正是这种文人心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南唐党争的产生与延续。南唐文人的心态大体分为三种,其中,追名逐利的处世心态与意气用事、相互诋毁的仕宦心态是南唐党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沉迷声色、逃避现实的人生取向则体现出了南唐党争对于文人心态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发展与实践的深入,人们从追求简单性转向探索复杂性,科学思雏方式由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这启示我国大学管理思维要从封闭思维走向开放思维,从简单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从确定性思维走向随机性思维,从经验性思维走向前瞻性思雏.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4—2012年西安高空气候资料月报表,分析对流层顶气象要素的年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对流层顶的气候趋势.结果表明:西安第Ⅰ对流层顶仅在11月至次年4月出现,第Ⅱ对流层顶则全年都有,复合对流层顶出现月份与第Ⅰ对流层顶一致;第Ⅰ对流层顶高度1月最低,其后逐月增加,第Ⅱ对流层顶5—8月高度较高,11月至次年2月高度较低;第Ⅱ对流层顶温度最低月与高度最高月相对应;10月至次年5月盛行西风,6月大幅向北偏转,7月盛行西北风,8月、9月向南回归,幅度较大;风速年内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2月较大,2月后逐月减小,8月风速最小,8月后又逐月增大;38年以来,第Ⅰ对流层顶高度、温度变化趋势无论升降,均不显著;第Ⅱ对流层顶1—10月高度呈上升趋势,温度1月、4月升高,7月、10月下降.  相似文献   

13.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期高影响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1年4月28日~10月22日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办,会期覆盖整个汛期,高影响天气多发,可能对世园运行及游客参观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利用1959~2009年西安气象观测资料及近年西安区域站资料,对4~10月的气候背景及高影响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20世纪50~60年代高温日较多,70~80年代有所下降,90年代后又呈上升趋势,园区气温较市区偏高0.2℃,6~8月是高温预报服务重点;(2)7月为西安暴雨高发期,园区易发生短时强降水,是暴雨及强对流重点关注和预防时段;(3)3月下旬~7月下旬雷暴日呈上升趋势,7月下旬到9月上旬呈下降趋势,9月中旬略有上升,之后平稳下降,7月、8月是雷暴影响主要时段;(4)西安市区大风天气3~8月出现天数较多,4~8月为6、7级风高发期,应给予重点关注;(5)70%以上的连阴雨主要发生在7~10月,7月、9月为连阴雨高发期,9月23日~10月3日为高发时段,应重点关注连阴雨及期间的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桃木崇拜风俗在商周之前就有。这一风俗从最初对先民智慧的颂扬,到宗教性的祭祀,再到门户性的装饰,有一个从祭神到娱人,从宗教性到娱乐性,从单一形态到多元民俗文化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山东实际情况,本着使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要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同步发展,使综合效益和复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运用AHP法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97-2011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8年,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1年,由于人口、环境压力增大,系统协调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从范式演变的角度对近年来高校德育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观测到高校德育变化呈现出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的多个方位:现实生活揉进了虚拟网络,平面转向多维空间。  相似文献   

17.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一个层面是从纵向发展来看,即从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第二个层面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即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比较来看.第三个层面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  相似文献   

18.
重复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到日日夜夜的昼夜交替,从每天的吃饭睡觉到生命的遗传延续,人们都离不开重复,重复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自然也离不开重复.重复对于文学艺术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当然之于小说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中,重复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三联血清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了抗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副伤寒三联血清。结果表明:①兔体制备的三联血清效价高于绵羊制备的三联血清效价(P≤0.1)。②鼠体效力试验结果显示兔体三联血清的保护率为80%,绵羊抗血清的保护率为60%。③兔体三联血清用于非典型性新城疫的紧急接种保护实验,对已受感染和初显症状蛋鸡保护率达85%,中、重度病鸡,保护率达62%。④对兔体三联血清应进行提纯和浓缩,以便进一步提高其质量。  相似文献   

20.
杜甫早年执著于通过参与政治而跻身精英阶层以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在至德二年(757)春到乾元二年(759)秋的两年多时间里,整个社会态势的恶化和个人机遇的一再丧失,使杜甫放弃了自我实现的目标,转而回归于在乱世中远祸全身的人生本位,以与世推移的态度应对现实.他在成都用托迹官府、寄食友人的方式获得了暂时的安定,但生计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持久安定的渴望和对生活前景的迷惘糅合为沉重的抑郁感,笼罩着杜甫弃官后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