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对耕地保护制度的一个创新,也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 质量保护并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参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基于重庆市 荣昌县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调研成果,针对丘陵区耕地资源的特殊性,对荣昌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进行 分析,结合国家下达给重庆市的34.67万hm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任务,进而从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和 集中连片程度三个核心指标层面对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实例表明:丘陵区特定 耕地资源禀赋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应在国家建设要求基础上适当降低;选取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地集中 连片度、灌溉保证率以及农业产业规模5个影响因子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结合潜力空间布局,划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示范片,并结合特色产业划分产业核心区,使划定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测算及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本文依据相关规划和标准建立了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市荣昌县为研究区,运用ArcGIS软件空间叠置分析工具和层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了测算,并探讨了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模式.结果发现,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为35 241.85hm2,占区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2.34%;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现状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区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宜采用"粮油基地"、"蔬菜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西部生态农田"等4种不同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摸清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总结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经验模式,是发挥区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势,提升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增产稳产的一条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17,(9):1445-1450
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应当妥善协调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耕地红线的关系.构建以耕地坡度级、利用等指数、耕地连片性、区位条件、灌溉保证率为因子的基本农田质量评价体系,按照项目类别分类的方式,对隆昌市划出或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进行评价,分析不同类别项目对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交通、规划、工业园等项目划出基本农田会对其综合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矿业工矿类、农业类、聚居点类等项目划出基本农田对其综合质量影响不明显或有所提升.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于基本农田综合质量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飞  方源敏 《河南科学》2014,(3):376-380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从云南省临沧市的基本情况和耕地利用现状出发,对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临沧市耕地现状和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四象限法对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潜力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临沧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并进行了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以期为云南省其他地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带来启发和提供参考,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条件下,努力提高临沧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在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确保区域性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以中方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区位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土壤肥力、坡度、地貌类型、灌溉能力和连片性等指标,建立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MapGIS 6.7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适宜性综合指数.再通过TOPSIS法对中方县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最终得出基本农田布局图.实例研究证明,该方法可以减少基本农田划定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基本农田的划定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以济南历城区为例,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的利用等指数作为耕地质量的主要参考,再加耕地坡度、耕地的连片性、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耕地到主干线的距离、耕地到城镇的距离和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等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因子确定权重,然后用理想点法对历城区所有耕地进行排序,得到了济南市历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保护耕地资源,完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以东乡县中心城区为例,选取耕地质量、耕地趋近度、管制区类型以及耕地破碎度4个指标因素,构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合理性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耕地质量等别、耕地实际产能、耕地坡度、耕地趋近度、耕地破碎度和连片程度等各个指标因素,并采用熵权法合理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权重。再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各评价单元的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根据评价单元的得分情况来进行空间布局合理性的评价。研究表明,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中,适宜等级为I的占了24.8%,适宜等级为Ⅱ的占了47.4%,适宜等级为Ⅲ的占了22.07%,适宜等级为Ⅳ的占了5.73%。该布局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划定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对日后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与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分析为先导,通过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和潜力结果分析,总结了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与建议;研究方法:GIS分析法、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法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基本农田分值大于60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总面积为4 355.27hm2,主要集中分布在茨竹镇、兴隆镇、大湾镇和大盛镇共10个片区;研究结论:构建了城郊农业生产主导型、景观生态农业主导型、生态阻隔功能主导型三种大都市边缘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曲周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及具体建设内容研究,对提高其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曲周县为例,基于生态位理论,从村域层面多个维度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判体系;采用Simpson与Pianka模型等测度了曲周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势,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区域及建设限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曲周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位宽度值域为[6.87,16.67],范围较大,表明影响曲周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2)曲周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Ⅰ级适宜区涉及135个村,总面积25 240.84hm~2,涉及耕地地块面积18 827.79hm~2,无论地力水平还是田间基础设施水平均相对较高,应为曲周县近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3)曲周县耕地的本底质量相对较高,而田间设施水平相对较低.其中,灌溉条件、田间道路条件较差是共性,其改善与提高应为今后曲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县域耕地健康评价及障碍因素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耕地质量—耕地产能—耕地环境"角度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耕地健康水平及限制耕地健康的因素,并进行了不同健康等级耕地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健康状态中等偏下.耕地可分成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个等级,健康耕地占52.69%,无极健康耕地.耕地健康水平空间分布与地形保持一致性.健康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中部黄土丘陵区的樊家夭盆地与浑河流域两岸;亚健康耕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不健康耕地分布在南部山区.健康耕地障碍类型区有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和有效磷障碍区,有机质障碍区面积最大;亚健康耕地有交通便捷度、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有效土层厚度5类障碍区,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障碍区占亚健康耕地的60.73%;不健康耕地分为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和有效土层厚度3类障碍区,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程度.提出了耕地障碍因素类型分区和管护方向,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粮食产量的提高和耕地资源分区利用与管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海凤  于长英 《科技资讯》2013,(13):119-120
以长海县为例,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作为辅助手段,确定技术路线,通过时农用地等则,耕地坡度级则,连片程度和行政调整四方面的分析,采用加权因素法对研究区内的耕地综合评分。并蛄合实地勘察,对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进行核实,结合上级下达基本农田指标,确定基本农田补划方案。最终确定基本农田划定方案。  相似文献   

12.
研学者们在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创新、农用地分等成果运用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目前基本农田的划定仍然存在为凑足指标而重数量不重质量、空间布局零散等问题,没有达到基本农田优化布局、集中连片的要求。本研究以广东省某县为例,结合该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资料,引入"耕地连片性"、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等概念,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优化该县基本农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特征与问题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分析港闸区土地在时空上的利用特征,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政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结果:港闸区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其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动态性、过渡性及非农化、非耕地化速度快等基本特征.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应坚持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政策,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减少,加强区内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保护;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的扩张速度,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规划修编中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在减少显性和隐性耕地资源浪费的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建立基本农田档案等措施加强对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探讨湘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耕地减少的根本原因,根据土地变更统计资料,对湘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维持耕地数量与质量是保护耕地资源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本研究立足于耕地资源安全的内涵,探索了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首先构建了包括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和制度安全四个方面17个评价指标,对重庆市2001-2007年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对重庆市2001-2007年七年的耕地资源安全警度进行了划分。研究发现,重庆市的耕地资源安全总体良好,2005年为无警;2001、2004、2007年为轻警,基本安全;2002、2003、2006年为中警。研究结果为区域进一步进行耕地资源保护、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制定相关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与建设时序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研究,仅依靠其规定要求难以确保建设区顺利落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传统方法包括图层加权叠加法、逻辑规则划分法和综合区划法,这些方法侧重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分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图层的纵向叠加性,易忽视地块之间的水平扩展效应.本文从地块单元受相邻地块的水平影响入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以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构建分区阻力面指标体系,以高等级耕地作为扩散的"源",依据累积阻力值的突变性建立了关中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案,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为重点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面积为1482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0.22%;其限制区面积31897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5.00%;其禁止区面积2345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78%;通过与传统的综合区划法比较,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在现状耕地延续性、分区连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崇阳县耕地内部结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趋势、耕地利用程度、耕地资源增减变化流向、耕地空间相对变化和耕地变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崇阳县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有所下降;(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突破限制;(3)耕地质量保护重视不够;(4)违法用地处理难度大。最后,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选取巩义市为研究区,利用ArcGIS软件生成五个坡度等级的耕地景观格局,剖析各坡度内耕地的景观格局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其干扰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景观以水浇地和一般旱地为主,间作果木旱地镶嵌分布于两大景观要素中,且各坡度内耕地景观要素分布差异显著;水浇地主要分布在<15°坡度条件下,斑块大且连片分布;一般旱地集中分布于2°15°坡度内,人类干扰强度与频度较低,土地利用程度不高;间作果木旱地斑块有效面积小,正逐步向果木园地过渡;坡度2°15°坡度内,人类干扰强度与频度较低,土地利用程度不高;间作果木旱地斑块有效面积小,正逐步向果木园地过渡;坡度2°6°和6°6°和6°15°是耕地的两个主要分布坡度级,是实现研究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坡度>15°条件下,人类对耕地的干扰程度和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耕地景观要素正逐渐过渡到自然生态系统,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