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主导功能调查和整治模式选择结果,划定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调查分区即C型、I型和M型典型样区,以分区特征为依据,对不同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进行选择性提取,通过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评价指标体系,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为486.72hm2、修正潜力为433.11hm2,C型区、I型区和M型区的潜力比重分别为42.79%,50.22%和6.98%,即采用村内整合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区域的整治潜力比重最大,采用迁村并居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区域的评价单元个体整治潜力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均用地标准法和修正系数法测算十堰市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潜力分区,并提出整治方向.结果表明:测算期内全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17 900.53hm2和6 400.92hm2,影响十堰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GDP及居民点用地人均超占量.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为城市用地集约区、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优化区3个潜力类型区,各区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3.
基于福州市主城区2000-2014年土地覆盖数据,采用VSD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潜力获取生态脆弱性,探讨土地覆盖变化与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水平差异显著,林地以微度和轻度脆弱为主,耕地主要表现为轻度和中度,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以中度、中强度和强度为主,区域差异明显且脆弱性水平逐期向强度脆弱转化,未利用地以中强度和强度为主;林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造成的生态脆弱性变化最为显著,生态脆弱性程度加深,且盆地地区比山地丘陵地区变化更为明显,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其生态脆弱性降低;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增强,且整体上造成城市生态脆弱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黔中典型喀斯特地区城市贵阳的生态用地组成及分布格局,以贵阳市环城高速以内为研究区域(300 km2),借助景观生态学,通过Arc GIS软件科学识别贵阳市研究区生态源地、生态节点,再利用Arc GIS成本距离分析出生态廊道,构建出贵阳市生态网络,并对其展开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贵阳市公园绿地、林地、河流水体、防护绿地总面积14174. 34hm2,占据贵阳市研究区总面积的47. 39%,生态用地比重较大; 2)生态适宜性较强的大型斑块(生态源)较多,均匀分布在城市四周,老城区多为小型板块。简单的来说就是城中有绿林地,城外周围被林地包围; 3)林地是组成贵阳市研究区生态网络的主要生态源地,占生态源地总面积的81. 40%; 4)贵阳市生态廊道多为显性廊道,大多数包含在林地景观当中,连接度较强,生态廊道保护较好。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内耕地现状问题的具体分析,从耕地规模、地块形状和空间聚集3个方面,选取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边界密度、面积加权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和聚集度6个景观指数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文山州)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测算分级,并开展了市域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及土地整治分区探讨.研究表明:文山州耕地规模总体测算值中等偏上,地块形状测算结果总体偏高,空间聚集总体情况属于中等水平,空间上区域差异明显.在以乡镇为评价单元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文山州耕地细碎化情况,耕地细碎化评价结果最大值为0.790 6,最小值为0.346 8,均值为0.641 6,全州耕地细碎化地域分异相对零散.基于耕地细碎化评价的结果,以及不同指标属性的特征组合,提出了全州可划分为集约利用区、归并提升区和综合整治区3种类型整治分区,基于主要问题提出不同土地整治分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域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理想林地当量的概念, 并以此为参照, 结合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生态服务功能框架, 运用遥感信息等数据, 基于 GIS 平台, 对北京市域( 不含中心城区) 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是以理想林地当量为单位的相对值。评估结果显示: 北京市域绿色空间服务功能的总量相当于覆盖了 36. 38% 面积的理想林地。从生态系统类型看, 林地在生态服务功能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其次是湿地、园地、耕地; 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的排序是: 湿地、林地、园地、草地、耕地、荒地。各类生态服务功能中, 调节服务所占比重最大; 在空间分布上, 从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到生态涵养发展区绿色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总量呈梯级增加, 优势结构有所不同。与理想状态相比, 各类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具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潜力。最后, 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后往往出现较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因此在该类型地区开展生态脆弱度评价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GIS)技术,从生态结构性脆弱与生态功能性脆弱两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黄石市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并采用自然打断法开展脆弱度的等级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 1) 2009—2019年黄石市各景观类型指数变化明显,建设用地和林地优势度增加;耕地破碎度大幅增加而优势度减小;居民用地破碎度大幅减小而优势度减小;废弃工矿用地面积减少,破碎度和优势度减小.2) 黄石市2009—2019年生态脆弱指数平均值为0.258±0.063,整体处于轻度脆弱且空间分异明显,北部和中部地区脆弱度高,主要为高程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区、林区以及海拔较低的磁湖、大冶湖等水域;南部地区脆弱度低.3) 黄石市生态脆弱度高的区域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生态脆弱度高的区域面积为99 053.51 hm2,较2009年下降了4.69%;10 年间由高等级脆弱向低等级脆弱转移的总面积为51 109 hm2,占总面积的70.08%,其中面积变化最大的是由中度脆弱向轻度脆弱转移24 720.48 hm2,主要集中在大冶市矿产资源开采区和水文旅游资源开发区的交界处,矿山治理和水体生态修复成效初显;黄石市市域内区域生态脆弱现状依然严峻,尤其市内三个区仍有超过60%的地区处于强度脆弱等级以上,还需持续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彻底实现城市成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2000年和2008年福州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耕地、林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下降,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逐渐...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人地挂钩政策在长吉地区有针对性的实施,以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长春、吉林两市范围内的县市为例,通过人口预测模型预测了2020年长吉两市各地区的常住人口,然后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建设用地的供需情况,并进行了人地挂钩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预计在2020年,长吉两市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为29 944.63hm2,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53 279.57hm2.将各地区的需求量和潜力进行对比,并进行分区,得出南关区、宽城区、朝阳区、二道区、绿园区、昌邑区为人地挂钩需求区;龙潭区、船营区、丰满区为人地挂钩自给区;双阳区、农安县、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永吉县、蛟河市、桦甸市、舒兰市、磐石市为人地挂钩供给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3种常见乔木树种桦木、杨树和青海云杉的立地形指数,通过分析其与生长域的地貌、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以及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年日照辐射等因子的关系,对规模化林场进行立地质量评价,构建林地质量评价综合数据库,指导林场科学造林和科学营林,发挥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的目标。方法 根据建模区域范围内的一类清查数据,获取每个样地的优势高,求出该样地的立地形指数。分析立地形指数与地貌、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以及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年日照辐射等因子的关系,利用因子分析法选择影响立地形指数的主导因子,并建立回归模型;根据计算出的3个常见树种的立地形指数的平均值,进行聚类分析,把林地分为Ⅰ、Ⅱ、Ⅲ、Ⅳ、Ⅴ5个等级,并作出林地质量分布图;最后,根据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结果 Ⅰ级林地3 409.37 hm2,占整个林地面积的1.39%;Ⅱ级林地38 765.07 hm2,占15.77%;Ⅲ级林地78 989.17 hm2,占32.14%;Ⅳ级林地77 102.74 hm2,占31.38%;Ⅴ级林地47 477.50 hm2,占19.32%。从整个分类结果来看,规模化林场林地质量等级较低,以Ⅲ、Ⅳ级林地为主;现场验证质量等级正确率为88%,正确率较高。结论 通过一类清查数据中的标准木、样木库、样地库获取优势高的方法可行;评价因子选择了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气象因子,多因子的引入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客观,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采用多树种立地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对非林地的立地质量进行评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分别计算彭阳县1983—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1999—2005年的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得到了彭阳县近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果表明,在1983—2008年中,彭阳县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增长趋势,由1983年的0.504 7hm2增加到2008年的2.796 7hm2,增加了5.54倍,草地、化石能源和耕地是生态足迹的主要供给部分;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9年的1.196 2hm2降低到2005年的0.900 5hm2,耕地、林地和草地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供给部分.2001年是彭阳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转折点,此前彭阳县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大于0,其发展是可持续的,而此后可持续发展指标小于0,其发展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即彭阳县从此出现了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4.
滇中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人均拥有不足、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等各种压力。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四期美国4~5号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扫描影像(thematic mapper, TM)所获取的多波段。影像,研究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除建设用地外其他用地破碎度逐步增加,形状变得复杂,随着城市的发展,除建设用地景观类型连接度增加,其余用地降低且破碎化程度增加;滇中城市群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表现为降低、空间上表现为东低西高,区县间差异大,生态环境整体趋于恶化趋势,引起生态环境改善的因素是林地、水域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当坡度小于3度时,水文调节废物处理值较大,当坡度大于3度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壤形成与保护值较高,而食物生产与美学景观值较低。林地、水域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高-高聚类,建设用地聚集的地区集聚类型表现为低-低聚类;滇中城市群内有约59%的区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有32%的地区上升。滇中城市群的发展要侧重改善用地结构和效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和巫山县作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5年4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及土地利用转移信息图谱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从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方面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反映研究区生态效应时空演变,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生态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土地利用而言,在空间上,耕地和建设用地多分布于低海拔平坝河谷区,林、灌、草地多分布于高海拔中低山区,交通建设用地多分布于各类用地之间起连通的作用;在土地利用强度和转换方式上,以林、灌、草地和耕地变化最为显著.2)就RSEI而言,长江及其支流沿岸低地,受土地开发及城镇扩张的影响,生境退化严重;研究区其余范围,受退耕影响,生境趋好.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也是生态效应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若人类活动合理,生态状况好转.  相似文献   

16.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大准则、21项单因子组成的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通过征求专家意见,运用AHP方法确定了单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来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显示,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程度较高.从准则层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集约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较高,基本符合聊城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已经步入基本合理阶段.同时,对今后聊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3个方面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 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选取14 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 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 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 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 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 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济南市人均耕地警戒线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人均耕地警戒线的预测来说明济南市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以提高人们的保护耕地的意识.从济南市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借助于人口、耕地面积的预测值,预测2010年济南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53hm^2,根据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复种指数等指标的预测值,按人均450kg的粮食占有量测算了济南市2010年人均耕地警戒线值为0.0593hm^2,这一数值低于全国人均耕地警戒线值0.11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济南市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为例,用生态元的势与态分析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生态位和生态位扩充压缩度的数学模型,从而反映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的变化程度与趋势.同时,对各类用地的年度数量生态位进行了横向与纵向分析,得出了各类用地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并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位扩充压缩分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