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国“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暨第十一届博士生公共理论课教学研讨与《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参考教材建设会议,于2006年7月16—1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约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承办。会议的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研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研讨与参考教材统稿、定稿。  相似文献   

2.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成果 ,刘大椿和段伟文所著《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一书出版 (江西高校出版社 ,2 0 0 2 )后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一、伟大的杠杆。回顾从近代科学革命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历程 ,提出对科技革命的积极的回应 ,探讨亘古未有的社会巨变 ,分析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机制。二、社会嬗变的主要助力。客观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把蛋糕做大”的策略 ,细致地探究社会对体制的冲击和调整 ,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知识为主的社会。三、曲折的基本缘由。透过苏联…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定于2009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东南大学召开“2009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纪念《自然辩证法讲义》出版30周年。专题内容包括:(1)硕士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与发展;(2)博士生公共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改革与发展;(3)博士生与硕士生公共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4.
本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技革命为理论指导和内容主线。并结合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近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人类的未来”三个单元,以便从根本上改变此课视野狭窄、内容陈旧及体例单一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纵观20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80年代的科学哲学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功能。所谓承前,就是承继“五四”以来科学哲学发展的传统;所谓启后,就是开启中国科学哲学发展的新开端、新阶段。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踟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通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自然辩证法通讯》可以看到这一阶段中国科学哲学再生、起步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都把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大学的研究(学术)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讯》编辑部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讨论“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的论题是非常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2008年,注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标志性的一年:奥运会、神七,以及雪灾、藏区骚乱、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等。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简称《通讯》)创刊30周年。在30年的风雨历程中,《通讯》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从1978年的试刊开始,《通讯》在总结和反思政治与科学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投人到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中,以规范的学术研究为工具积极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此同时,《通讯》始终坚持“格调高洁”的高贵品质,勇于提倡和积极创造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所缺失的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9.
20多年前,《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曾以其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特色将我从一个数学系的本科生改变成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钟情者。因为《通讯》,我有幸在当时那样一个学术资源依然相对匮乏的年代,以一个本科生的身份先后结识了曾经给我许多帮助和影响的赵树智先生、金观涛先生、李醒民先生、周济先生等。尽管其中的一些人我至今还未谋面,但他们的热情和思想却使我倍受鼓舞,终生受益。李先生的《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金先生等关于中国社会“超稳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走过的三十年,正是中国元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自然辩证法通讯》对于中国元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起着见证和记载的作用,更是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如果说,《自然辩证法通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的定位,以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栏目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中国发展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今年已进入她的第15个年头了!眼下,我国正在迈向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们衷心地赞成和支持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抚今追昔话沦桑,“不思量,自难忘”。记得15年前,在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之时,《通讯》经过认真、紧张的筹备,终于在1979年正式问世。特定的历史环境,铸就了她别具一格的精神气质。15年来,尽管世界风云变幻莫测,国内各种潮流此起彼伏,但是《通讯》没有随风逐流,哗众取宠。她安之若素,苦心孤诣,始终把繁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使中国学术步入世界学术之林作为自己的志向和旨趣。她只知道默默地耕耘,从不问及“收获”;然而,她在一定程度上却促进了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诸学科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支持了一代青年学子,为众多的自然辩证法爱好者提供了必要的精神食粮。读者、作者们对我们热情鼓励,也使我们感到不安与惭愧,因为《通讯》仍有不少缺点和不足。她能否继续进步和成长,还有待历史的考验。目前,一些“纯学术”刊物的出版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坐在冷板凳上编赔钱的杂志,心里也不是纹丝不动的。但是,我们想到: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非必然要以降低理论思维水平和国民精神素质为代价;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求要引入新的市场机制,而且要求在文化精神领域和道德取向方面大力改造个人;现代化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而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人的现代化;何况顾亭林早就有言在先:“文不可绝于天地间”。于是,我们便甘于淡泊、耐得寂寞、不畏其苦、“不改其乐”地默默耕耘了。感谢读者踊跃来信,给予我们以极大的信任和善意的批评,使我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得到心灵的慰藉。“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我们在鸡年愿与读者以此共勉,为繁荣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事业稍尽绵薄之力。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相似文献   

12.
三十年前,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同时也迎来包括中国科学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发展的春天”。踏着“春天的脚步”,《自然辩证法通讯》应运而生、乘势而行,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促进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己任,创刊之初即成为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引领与标杆,浓缩了中国科学哲学三十年快速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史上,“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天体运行论》的拉丁文原名是De Revolutionibus,其中的revolutionibus一词原意指“运行”、“转动”。由于哥白尼学说一反以往的科学传统,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场大革命,所以revolutionibus一词逐渐又具有了“革命”的新义。自那以来,“科学革命”便为科学史研究的一个课题。什么样的变化才构成一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的本质和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很久以前,西方科学史家们主要持一种内史论观点,即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或至  相似文献   

14.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问题。这种挑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十分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去丰富和发展社会科学。九月上旬,《读书》编辑部和《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座谈会,座谈会由《读书》杂志包遵信同志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三十几位同志。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通讯》已走过25年的历程。在这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不管时代的潮流如何,她总是坚守科学的精神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所具有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中,最重要的就是客观、公正。这就是说,评价一个科学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是读者与作者问的桥梁,是学术文化传播的使者,强化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突出问题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是学术期刊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以“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为办刊宗旨,真正起到了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作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关注。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两大集团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从“危机”到“新方向”六十年代末,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日益泛滥,科学哲学面临着“危机”。许多哲学家尖锐批判了非理性主义,但何去何从,傍徨不定。正在此时,夏佩尔(Dudley shapere)提出了“信息域”理论,被认为指出了“新方向”,后来形成“新历史学派”,在七十年代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历史学派”继承了“历史学派”重视科学历史分析这一基本原则,并吸取了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如批判“积累观”,重视科学革命,承认科学活动是个开放系统,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同时他们也尖锐批判了“历史学派”的某些严重的理论缺陷。“新历史学派”认为,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过分夸大社会和心理因素,夸大“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而贬低理性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范式”具有僵硬性,不能随时“倾听”事实的声音。他们否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宣扬革命前后理论“不可比”。他们否认科学进步意味着逐渐接近客观真理,而以解决问题能力和预见能力作为进步标准。凡此种种,“新历史学派”都给予批判。他们对费耶阿本德的批判更多,因为他把“历史学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推动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与普及,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1986年7月29日至8月11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华北人才技术开发公司,在河北省承德市联合举办了“科学与社会”讲习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五十余名自然辩证法、哲学、科技工作者,听取了国内18位学者的专题报告,并进行了有益的交流。这次会议的报告人以中青年学者为主,报告内容是他们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其中心议题为“科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下称《通讯》)杂志于1978年出版试刊,1979年为季刊形式出版了四期,之后长期保持双月刊出版。为了加快发表进度,经主管单位同意,并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通讯》将改为月刊。《通讯》坚持把关注科学技术的哲学意蕴、历史演进和社会意义作为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自1962年末在美国出版以来,首先在西方世界“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热潮”,1970年,出版第二版,加了一个重要的“跋”。1975年,苏联出版了俄译本。中译本即将在我国出版。这里选载的,是该书的第八章。库恩原来是学理论物理学的。1947-1950年在哈佛大学当研究生时,兴趣转向科学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他认为,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科学革命”。当科学发展中出现“反常现象”愈来愈多,原有的理论、模式或“规范”无法解释时,就会引起科学的“危机”,最终导致“科学革命”,拋弃旧规范,提出新规范,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并引起世界观的改变。库恩的科学观在西方科学界和哲学界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库恩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在现代西方是有重要代表性的一家之言,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