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物理学中,势能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力学、电磁学中,它的存在使保守力作功的过程转换为某种能量发生变化的过程,它又与动能一起构成机械能,从而使“能量”这个概念在物理学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甚至在理论物理学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相互作用势能来表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了.  相似文献   

2.
分四种情况讨论了叠放在一起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在运动中内力作功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洛伦兹力永远对电荷不能做功和动生电动势是由洛伦兹力作功引起,两者并不矛盾。电磁感应是其他形式的能量(机械能)转变成电能的过程,而洛伦兹力在其中仅能起能量传递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研制的变力作功测量仪对变力作功进行了实际测量,误差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具体运动实例,分析安培力作功中与动生电动势产生中洛伦兹力的作功,得出洛伦兹力永不对运动电荷作功,但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具体运动实例,分析安培力作功中与动生电动势产生中洛伦兹力的作功,得出洛伦兹力永不对运动电荷作功,但起到传递能量的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指出安培力的产生原因 ,并通过其作功特点的分析 ,说明安培力是非保守力  相似文献   

8.
遵守牛顿第三定律的质点组内力作功之和与参考系无关。在有些教材中,内力作功此项性质的证明是基于如下论点的:质点组内部两个质点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与参考系无关。本文试图指出此种证明方法的不完善之处。当两个参考系之间存在相对转动时,在它们之中观察到的两质点之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是可以不相等的。但是,此项差异与两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垂直,故不影响内力所作总功。  相似文献   

9.
通过传感器对变力作功进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压力传感器对变力作功的测量方法,并用该方法对变力作功进行了实际测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惯性系中的质点在恒力作用下作直线运动的事例,导出了质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变力沿任意路径做功作了全面分析,进一步讨论保守力之功和势能的计算问题,介绍并比较了三种解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变力沿任意路径做功作了全面分析,进一步讨论保守力之功和势能的计算问题,介绍并比较了三种解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动生电动势是由电荷受到洛伦兹力的作功而产生的,这与“洛伦兹力不作功”相矛盾,从而导致初学者产生了一些混淆.因此,本文试图从电动势的定义及动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出发,解释动生电动势中洛伦兹力不作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引入有效势,将惯性系有势场中的二维有心运动问题等价于非生系有势场中的一维运动问题来处理,从有效势曲线提供的信息,差别出有心运动的轨道及运动的稳定,求出其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厄尔尼诺为例,提出并论述了海洋自然地理系统内有关海气关系的几个特征。它们主要是由海洋—大气—海生生物组成的结构特征;海—气系统中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与储存特征和非周期性振动的触发机制的特征。这些论述有助于对海洋自然地理系统认识的加深。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大位移弹性理论耦联系统的势能原理和弹性薄板的势能原理。所谓大位移弹性理论的耦联系统,是指形状、大小、载荷及边界条件相同并处于真实状态而材料不同的两大变形系统。  相似文献   

18.
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 ,它是建立列车 -桥梁系统、列车 -轨道系统空间振动方程的关键理论 .不管动力学系统如何复杂 ,其振动方程都可由此原理及作者以前提出的“对号入座”法则简便建立 .与哈米顿原理比较 ,此原理不需要在 t1至 t2 的时间区段积分 .算例证明了此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提出了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它是建立列车-桥梁系统、列车-轨道系统空间振动方程的关键理论,不管动力学系统如何复杂,其振动方程都可由此原理及作以前提出的“对号入座”法则简便建立,与哈米顿原理比较,此原理不需要在t1至t2的时间区段积分,算例证明了此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弹性力学中的叠加原理和等效原理,将支撑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基于弹性力学中的能量守恒原理,以约束力为桥梁,假定各个约束力是依次作用于支撑系统,借助多个位移的叠加,推导出了支承系统的势能泛函公式,并利用最小势能原理,给出了求解支承系统问题的一种新算法。该算法简便、准确,能够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