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     
管理如同教学 ,管无定法 ,但我以为以法治校、以德治校之法为广大管理者所共识 ,要管好学校这二法确无可避之。目前学校基本上实行了校长负责制 ,校长的权力大了 ,校长在某种意义上可左右学校的一切 ,可以说了算———即人治。但要有效地治校 ,人治并不一定管用 ,教师口服心不服 ,他们的积极性很难调动 ,学校管理中的第一要素人并不一定能管理好 ,所以我以为应当把二者融为一体 ,兼而用之 ,效果会更好。一、法治法治 ,即以法治校 ,依照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的法律、法令、规范、规则、条例、章程办事。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制观念 ,懂法、用法、以…  相似文献   

2.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方略,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和精神,一者的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我们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4.
德与法是治国之二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德与法两者之中,中国古代首先强调以德治官,认为这是治本之举,即所谓“礼禁未然之前,法禁已然之后”和“为政以德”、“为政在人”。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充分发挥道德在治官方面对于依法治吏的互补作用,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官德,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道德。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法律控制与社会规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进而引申到德治的提出缘由,再论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最后谈论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6.
周宁宁 《科技信息》2006,(12):242-243
保护环境既需要法治,又需要德治。积极推进环境法治,才能切实保障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环境德治的重要思想,才能加强环境建设。环境法治与环境德治并举,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和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坚持环境法治建设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同步发展,必能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必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文明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德治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模式,其实任何一种治理方式都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关系的处理。不管是德治还是法治,其出发点都是对人性的判断和假设。本文试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评析一下关于德治与法治这两种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8.
法与德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两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一致的功能和价值,而且相互渗透。同时,两又分属于不同的范畴,在表现形式、评价基础、调整范围上存在很大差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迫切需要完善道德约速机制,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和德治作为治国方略中的二个子系统,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能够有效降低法治的成本,二者优势互补,具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要注意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妥善谨慎地处理道德法律化问题,使法律的正义、秩序、人权等价值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严兆铭 《科技信息》2007,(4):129-13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可否认法治存在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作用。但纯粹的讲法治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只有与德治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才能从根本上起到治理国家的作用。本文将讨论法治与德治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和怎样将法治与德治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以及应注意区分二者的不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法治现代化模式与本土化模式,苏力的<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文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法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新的视域和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人治与法治(上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治与法治是人作为价值观念存在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人治与法治的共性表现为,都要以法律这种普遍意志形式作为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都强调依法行事;人治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个人意志至上性 ,法律的任意性,法律的不可测性,法律与未分化的国家权力同在等,人治的理论和实践在价值观念上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的道德观,主要涉及劳动法所蕴含的道德理念、道德在劳动法中的正确定位以及法律与道德正态关系的构建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法应当以"劳动尊严"、"劳资共赢"理念作为其追求的最高伦理目标。为了合理把握劳动法的道德定位,劳动法的道德取向应以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人权(劳动权)为伦理基础,劳动法的道德规范应以劳动者为基本主体和主要视角,劳动法的道德标准应以略高于最低限度道德要求的标准作为其确立尺度。为了建立起劳动法与道德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正态关系,当前应当着重把握和处理好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区隔、转化和融合等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法治的价值基点-防止最坏的情况;法治是在国家权力相对性的理念基础上展开的;法治的基本要求-法的最高权威性;法治以人的社会性行为作为法律的界限;法治确认与人性一致的平等观;法治对国家权力的要求;国家权力的分化,国家权力的非个体意志化和公开化,法治要求法具备可预测性和可诉性。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邓小平法制思想阐述得更具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和谐作为一种道德理念与事物的完美状态,千百年来为人类所孜孜以求。我国现行《物权法》旨在定纷止争,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平等保护物权,有利于维护社会关系之和谐;注重环境保护,意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都表明了《物权法》对和谐道德理念的自觉追求。《物权法》的终极价值,就在于限制过度膨胀的种种人欲,以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公司法上的商业判断准则是一项司法程序上对董事行为的评价标准,如果董事能够证明其做出的决策满足了一定的条件就能援用商业判断准则来免责。商业判断准则因其有特色的贡献具有借鉴意义。以新修订的《公司法》开始实施、司法解释陆续出炉为契机,分析我国确立商业判断;隹则的可行性并拟定了适用商业判断准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合法性”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任何权力都有一种合法性诉求,希望得到社会成员的道德认同,进而得到他们的信仰和服从。而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党政不分、政策治国的执政方式削弱了党的执政地位和合法性基础。“依法治国”的提出标志着党在执政方式上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合法性资源。但是依法治国决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程序建设,以此促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转基因食品面临技术与经验的博弈.法治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认知不仅涉及民众切身利益,且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从法治视角审视当下中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诸多争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在法治进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与身份.基于此,法治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认知可以且应当以实证调查与分析为切入点,在技术与经验之间寻找符合法治规则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德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江泽民的德育思想对当前和今后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