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殷超 《科技信息》2011,(23):I0110-I0111
首先给出了缓冲区溢出的形成原因,然后给出了缓冲区溢出具体示例,并分析了缓冲区溢出的形成原因。最后对现有缓冲区溢出技术给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解释了缓冲区溢出的概念,从程序语言本身存在缺陷,不够健壮的角度出发,对缓冲区溢出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一个会导致缓冲区溢出的程序代码对缓冲区溢出攻击的产生进行了实例分析,最后结合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类型,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3.
溢出错误是编写程序时比较常见的错误,通过对C语言中栈溢出、堆溢出、BSS溢出和格式化串溢出错误的分析,根据程序运行时所开辟的内存空间,指出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结果,并给出C语言溢出错误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意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群是世界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隐性知识溢出是创意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并直接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效率。探讨了创意产业集群和知识溢出的特征,详尽分析了环境、溢出源、溢出方式等影响创意产业集群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缓冲区溢出攻击方式是最主要的网络攻击方式之一。本文首先对缓冲区溢出原理及攻击类型进行了阐述;其次,本文分析了Linux环境下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最后,简要介绍了缓冲区溢出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6.
结合传统计量经济方法及复杂网络建模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股市行业间的信息溢出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行业信息溢出能力及其分布.研究发现,收益率期限与行业间信息溢出效应强弱无关;市场因素显著增强了行业间的双向信息溢出效应,同时显著地减弱了单向信息溢出效应;随着市场行情的上涨(下跌),行业间的信息溢出效应会相应地增强(减弱);各行业的信息溢出能力呈现尖峰厚尾的分布;此外,最小生成树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揭示股市行业间的信息溢出规律.  相似文献   

7.
Windows平台下缓冲区溢出的安全漏洞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更为严重的是,缓冲区溢出漏洞占了远程网络攻击的绝大多数,分析了缓冲区溢出的原理及缓冲区溢出攻击方法,同时也研究了各种防卫手段.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地企业知识溢出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传递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知识溢出 ,本文分析了知识溢出效应 ,讨论了知识创新与模仿的旋进机制 ,指出要利用知识溢出效应 ,推动技术进步。最后总结了知识溢出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分析中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省域内产研地理接近所引起的内隐知识的专业化溢出、多样化溢出及Porter溢出和省域间技术溢出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三种溢出作用随时间点的不同呈有规律的变化。总体而言,专业化和多样化溢出对区域创新存在正面影响,Porter溢出对区域创新存在负面影响:知识的省域间溢出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空间滞后模型表现出来的,而且这种溢出仅发生在相邻省区之间,二阶滞后的各域间知识溢出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Windows环境下堆溢出和栈溢出的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基于Windows的内存分配机制,以堆和栈为切入点,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得出了堆溢出和栈溢出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有助于程序开发过程中编写出更加高效、安全的代码。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北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采用监测和模拟手段,以出口断面受纳水体水质不恶化为管理目标,计算了场次溢流事件河道纳污能力,提出了将超标频次作为合流制溢流控制指标,并与以溢流频次作为合流制溢流控制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013—2017年各排口年均溢流频次为7~9次,平均场次溢流量14.27万m3;2017年降雨19场,溢流10次,均超过河道纳污能力;分别以超标频次和溢流频次为控制指标,投入产出比最佳的频次为3次,实现该目标所需的调蓄规模分别为18116m3、13899m3,年溢流体积控制率可达52%和44%,溢流污染负荷控制率可达59%和51%;以超标频次为合流制溢流控制指标,兼具水量和水质控制意义,可利用受纳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工程规模。  相似文献   

12.
应用坝工水力学理论,分析了影响土石过水围堰溢流工况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及其分布,提出了不利溢流工况的设计风险率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3.
堆栈溢出攻击的分析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堆栈溢出(Stack overflow)攻击是当前攻击计算机的一种常用手段,首先对各种类型的堆栈溢出漏洞和攻击手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漏洞讨论已有的各种预防攻击的办法,最后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修改堆栈空间和静态植入二进制代码的方法来实现对于堆栈的保护,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监控的函数本身对效率的要求不高,同时被系统调用的次数不多,所插入的代码一方面很好地防御了通常的堆栈溢出攻击,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程序的效率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对于新发现的具有安全漏洞的函数,只要将其加入监控函数列表,就可以使整个程序的架构保持不变,为以后的扩展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4.
作为信息安全防御技术的对立面,网络渗透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缓冲区溢出技术是网络渗透最基本的技术之一,笔者对目前流行的几种网络渗透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缓冲区溢出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在Windows环境中基于缓冲区溢出的网络渗透的具体实现,提出了针对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网络安全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直接投资(FDI)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及其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东道国获取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但这种溢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潜在性,是有条件的,文章从竞争环境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技术溢出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单轨吊专用卸荷溢流阀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着重研究了卸荷溢流阀的自动加载和保压卸荷特性。  相似文献   

17.
B Hansen  W R Turrell  S ?sterhus 《Nature》2001,411(6840):927-930
The overflow of cold, dense water from the Nordic seas, across the Greenland-Scotland ridge and into the Atlantic Ocean is the main source for the deep water of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This flow also helps drive the inflow of warm, saline surface water into the Nordic seas. The Faroe Bank channel is the deepest path across the ridge, and the deep flow through this channel accounts for about one-third of the total overflow. Previous work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verflow has become warmer and less saline over time. Here we show, using direct measurements and historical hydrographic data, that the volume flux of the Faroe Bank channel overflow has also decreased. Estimating the volume flux conservatively, we find a decrease by at least 20 per cent relative to 1950. If this reduction in deep flow from the Nordic seas is not compensated by increased flow from other sources, it implies a weakened global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and reduced inflow of Atlantic water to the Nordic seas.  相似文献   

18.
采用Mie散射理论对平行光束与微球颗粒相互作用的内部场进行严格的描述并进行数值计算.对吸收性微球颗粒内部场进行数值计算时,如果粒径及折射率虚部较大,其径向函数会出现数据溢出,从而导致计算失败,得出不合理的计算结果.通过引进径向函数的变形,提出了一种克服数据溢出的算法,将径向函数的数值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内.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合理的结果,证明该算法克服了数据溢出,可以稳定地计算各种平行光照射下的微球颗粒内部场.  相似文献   

19.
缓冲区溢出攻击手段及防范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黑客利用软件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如何进行攻击,然后研究了缓冲区溢出攻击的静态和动态防范机制,并总结了各种防范策略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