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萘锂作为催化剂,辛酸亚锡或二氯二甲基硅氧烷的低聚物为扩链剂,设计和合成了分子量为6~13万苯乙烯(A)与二甲基硅氧烷(B)的結构单元数之比为1.0~9.1的嵌段共聚物(BAB)和(BAB)_n。凝胶色谱组成分析及分子量测定所得结果基本上与分子设计一致。嵌段共聚物膜的抗张强度为2.07~16.9MP_a,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微区大小及形态结构,对试样的动态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分析获得了这类嵌段共聚物的一些物理特性数据,井证明了试样是由苯乙烯—二甲基硅氧烷组成的结构清楚的多嵌段共聚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环氧乙烷-苯乙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其胶束不同条件下受热行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主要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了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MMA-b-PSt)的相行为;结果表明:在共聚物成膜过程中出现了微观相迁移,能清晰地看到一种薄层形态和规则的双连续双钻石形态,且薄层形态呈现一个大约400钠米的较大形态周期。  相似文献   

4.
采用三硫代碳酸双(α,α′-二甲基-α″乙酸)酯作为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的链转移剂,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聚苯乙烯均聚物.以得到的末端冠有链转移剂活性基团的聚苯乙烯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与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乙酯(E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4种单体分别进行嵌段聚合反应;通过一步投料,合成了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1 H-NMR对共聚物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5.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掺量是决定SBS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抵制市场上SBS改性沥青中改性剂掺假现象,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SBS改性剂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整理总结,其中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即红外光谱法、荧光显微法、凝胶渗透色谱法、热重分析法、提取分离法、双键滴定法以及电位滴定法。系统梳理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化学检测方法比传统的物理方法精确度高。由于SBS含量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采用单一的检测方法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改性剂的含量,因此结合各方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叉检测方法理念:红外光谱法作为基础的定性判断,采用化学方法进行改性剂含量测定,最终通过其他物理手段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饱和转移电子自旋共振、ST-ESR)方法研究自旋标记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的慢速翻滚运动,在-70~-20℃的温度范围内,观察到旋转相关时间τ_o从10~(-6)到10~(-5)S的运动,并求得相应的活化能。又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方法测定了T_R参数,同时讨论了嵌段共聚物链段运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固体高分子在磁场中的行为.用固体高分辨~(13)C 核磁共振(NMR)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结晶聚乙稀的多相结构.利用化学位移、各相中弛予时问T_(■e),T~(2■)的不同和不同的脉冲序列对结晶、界面、非晶相成分能够分别进行选择性观测.对定量测出的各成分量进行了讨论,并得到界面相厚度,和Flory 最近提出的格子模型理论计算值比较的结果说明:从较低分子量及稀溶液结晶的聚乙稀界面层厚度值和Flory 理论计算值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内外缺失快速准确测定改性沥青中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掺量的方法技术,从而对改性沥青的质量监控带来很大困难,提出一种基于电位滴定分析的改性沥青中SBS掺量(质量分数)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往改性沥青溶液中加入韦氏试剂,在(35±2)℃下搅拌反应2 h;加入碘化钾溶液搅拌反应3 min,使用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氧化还原滴定,通过电位滴定分析确定滴定反应终点。研究结果表明:电位滴定所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与SBS掺量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函数关系,通过待测改性沥青样本所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可计算出该样本中SBS掺量;该方法能有效克服沥青深色背景及滴定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对常规滴定分析的影响,SBS掺量检测相对误差小于0.5%。  相似文献   

9.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1,1-二苯基乙烯为戴帽剂,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锂为络合剂,在环己烷、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采用阴离子聚合法,于-70 ℃~-40 ℃合成了非极性-极性的三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B-MMA),并借用GPC、1H-NMR、DSC、TEM、IR等仪器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具备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及微观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 1 ,1-二苯基乙烯为戴帽剂, 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锂为络合剂, 在环己烷、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 采用阴离子聚合法, 于-70℃~-40℃合成了非极性-极性的三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B-MMA) ,并借用GPC、1H-NMR、DSC、TEM、IR等仪器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所得产物具备较窄的分子量分布 (Mw/Mn<1.3) 及微观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以DiCumCl/TiCl4//DtBP为引发体系,正己烷和一氯甲烷为溶剂,在-80℃下,通过可控正离子聚合法成功合成聚(苯乙烯-b-异丁烯-b-苯乙烯)(SIBS)三嵌段共聚物。通过体积排斥色谱法/示差折光指数/多角激光光散射/紫外分光光度仪(SEC/RI/LS/UV)、热失重分析(TG)、差示量热扫描仪分析(DSC)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产物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SIBS三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苯乙烯投料量的增加不断提高,聚苯乙烯质量分数也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没有明显变化。SIBS的DSC测试发现明显的2个Tg(玻璃化转变温度),表明存在微相分离结构。通过AFM对SIBS表观形貌的研究,进一步表明SIBS存在微观相分离结构,退火后相分离结构更有序和更规整。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改性剂掺量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BS)-改性胶粉(modified rubber powder,MCR)复合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常规流变学试验方法,定性对比研究了SBS和MCR改性剂掺量对SBS-MCR复合...  相似文献   

13.
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更显示了强大的应用前景.它凭借自身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自组装形成小到几个纳米、大至数微米乃至更大尺寸范围内的、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同时,它的自组装形态能在较弱的外场作用下,作出较强的响应,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其体系自组装行为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苯乙烯与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单体进行自由基本体聚合反应,合成了不同有机硅含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接枝聚苯乙烯共聚物,通过红外、核磁、凝胶色谱、动态力学分析、热失重、透射电镜等一系列分析手段表征了该接枝共聚物。对接枝共聚物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延伸率随有机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热稳定性也较聚苯乙烯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简单性能试验机测试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占基质沥青质量分数分别为6%、 8%的干法SBS改性SMA-13型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在不同试验温度、加载频率时的动态模量与相位角,并与常规的湿法SBS改性SMA13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各自的动态模量主曲线。结果表明:在低温5℃及常温20℃时,改性剂含量不同的干法SBS改性SMA13的动态模量差异较小,并且均比湿法SBS改性SMA13的动态模量小,表明干法SBS改性SMA13具有较好的低温柔性;在较高温度50、 60℃时,干法SBS改性SMA13的动态模量、弹性模量与黏性模量均比湿法SBS改性SMA13的大,说明干法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更强,高温稳定性更优。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研究了聚苯乙烯-丁二烯二嵌段共聚物经辐照后动态力学特性的变化特征.参照以前有关SB辐照效应的正电子湮灭寿命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从微观角度解释了辐照前后的SB玻璃化转变温度、低温力学特性及储能模量等物理特性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PS-b-PAA)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和制样方法能够影响聚合物的自组装和聚集情况。0℃时,PS38-b-PAA210胶束聚集形成纺锤状结构。而在临界条件下,缓慢改变体系冷冻-解冻循环次数,则会得到这些纺锤结构的花状聚集体。认为自组装有序结构及其有序聚集体的形成借助了介质水的多晶结构的形成及其过程中产生的取向力。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描述二嵌段共聚物-(PPP)m-(PT)n-的紧束缚模型,研究了基态下均聚物单体对体系电子结构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均聚物的尺度、配比或界面耦合强度对共聚物能带结构加以调制.  相似文献   

19.
用红外光谱和′H—NMR 方法难以测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的序列结构,~8C—NMR 方法报导的甚少。本文探索了用(?)_8C—NMR 表征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序列结构的可能性,确立了分析方法,求出了定量的数据,进行了单体分布的统计处理,为聚合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N-2.6-二氯苯基-N-苯基胺-2’-乙酸和N-2.6-二氯苯基-N-苯基胺-2’乙酸钠(双氯灭痛)进行了~(13)C核磁共振的研究。本实验利用FX—60Q脉冲付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磁场强度为14093高斯,观察频率为15.04MHz)测定了这两种化合物的非去偶谱质子完全去偶谱和偏共振谱。借助于偏共振技术、质子完全去偶谱、取代基电负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取代基化学位移加和规则等确定了各峰的化学位移和一键、二键偶合常数。实验结果表明C~(13)化学位移和一键、二键偶合常数~1Jc-Ⅱ、~2Jc-c-Ⅱ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它们不仅对鉴别此类化合物的结构可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还能推断未知化合物的碳键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