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已入侵华南许多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探讨了外来植物薇甘菊凋落物对4种本地植物大叶榕(Ficus virens)、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将薇甘菊凋落物分别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按3个比例混合,3个比例为,m(薇甘菊)∶m(本地植物) = M1(1∶4),M2(1∶1)和M3(4∶1)。分解60 d后,测定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结果表明,薇甘菊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混合比例为M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变慢,但在M3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快。与单独本地凋落物养分释放相比,薇甘菊凋落物混入后C释放有所下降,而N素释放量有所提高,这种N释放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的入侵产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L.) Sweet)是近年来在华南地区造成严重入侵危害的2种恶性杂草.该文综述了它们与入侵性相关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化感作用.同时,根据2种植物在入侵机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展望了后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薇甘菊活体在不同pH、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条件下对水体中碱性品红的吸附能力,并对薇甘菊的再生及重复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品红溶液浓度为5~2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培养3 d后常温下薇甘菊活体对碱性品红的去除率可达99%.同一株薇甘菊可以在浓度为10 mg/L、pH为7的碱性品红溶液中循环培养4次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入侵中国华南地区的薇甘菊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的访花昆虫有30种,隶属于6目19科,以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主.稳定的和访花频率较高的传粉者主要为蜜蜂、丽蝇和食蚜蝇,其中以丽蝇的访花频率为最高.蜜蜂的每日访花频率的高峰出现在9:00-10:00和15:00-16:00,而丽蝇和食蚜蝇则为11:00-12:00和14:00-15:00.环境因子和同花期植物(如薇甘菊的伴生种火炭母)对访花频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 %、10 %.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恶性农林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0 5~ 2cm深度的土壤中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萌发率下降 ,5cm下则没有种子萌发 ;刚成熟的种子萌发率不高 ,在室温 2 5℃下 2个月后达最高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延萌发率下降 ;薇甘菊种子萌发需要光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种子萌发率升高 ;在 5~ 10℃低温贮存条件下的种子比室温 2 5℃贮存的种子有更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7.
菟丝子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薇甘菊的防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菟丝子属CuscutaL 为旋花科的寄生草本 ,该属的一些种的种子是中药药材。种子有休眠特性 ,在土中寿命很长 ,温度、湿度和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千粒质量为0 5 6 8g ,种子所贮藏的养分只能维持幼苗短期的自养生长。种子繁殖和断枝繁殖是菟丝子属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在暖温带地区 ,菟丝子属植物在冬天下雪后枯死 ,靠成熟种子越冬 ,翌年春天萌发 ,并侵染寄主。广东沿海的田野菟丝子的枝条可安全越冬。菟丝子属植物的寄主广泛。田野菟丝子在广东有分布 ,但未成灾。田野菟丝子在外来恶性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上易寄生 ,导致薇甘菊死亡 ,这一特性有可能应用于大面积控制薇甘菊危害。实验表明 ,用田野菟丝子断枝直接寄侵野外生长的薇甘菊不易成功 ,而用种植于营养袋的大豆作为田野菟丝子过渡寄主 ,然后用已在大豆上寄生的田野菟丝子作为寄侵源来控制薇甘菊的生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薇甘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实验样地中选取了薇甘菊入侵程度不同的4个样地,测定了土壤理化因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和基质诱导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薇甘菊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显著增加,土壤呼吸加快,土壤代谢熵(qCO2)下降,改善了入侵地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这可能是薇甘菊入侵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鲜薇甘菊在不同温度下厌氧发酵产气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薇甘菊的新型防治方式和产沼气潜力,对新鲜采集的薇甘菊进行厌氧发酵实验.实验设置对照组(120mL接种物)和两个实验组(68g薇甘菊+120mL接种物),每个实验组的发酵液体积为400mL,采用全混合批量式发酵模式,在中温30℃和常温平均24℃的条件下,进行沼气发酵实验.结果表明,中温30℃和常温实验组的沼气发酵历时32d,中温30℃和常温净产气量分别为3 725mL、2 765mL.从实验结果计算得出,中温30℃下薇甘菊的TS产气潜力为511mL/g,VS产气潜力为627mL/g.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是世界上危害巨大的杂草之一,入侵能力强,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系统.使用SOC710VP成像光谱仪获取薇甘菊不同花期高光谱数据,选取与薇甘菊不同花期显著相关的参数,建立不同花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盛花期和未开花期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绿峰"和"红谷",整体值大小依次为盛花期、未开花期、枯花期;一阶微分曲线在绿光波段、红边,未开花期、盛花期和枯花期均存在明显波峰,且值的大小依次为未开花期、盛花期、枯花期;在750~900 nm,盛花期和未开花期波峰、波谷出现波段范围大致相似,枯花期出现3个波峰,峰值依次减小;薇甘菊不同花期与光谱反射率及光谱一阶微分在529~671、734~744、770~786、791~796 nm和833~838 nm极显著相关,以NDVI、RVI、GI、DVI和HI特征参数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根据薇甘菊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的监测模型,可有效地监测薇甘菊不同花期,研究结果可用于薇甘菊发生发展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胰蛋白酶是丝氨酸蛋白酶类超家族成员之一,在动物蛋白消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胰蛋白酶在鱼类中的蛋白结构和生理功能,利用RT-PCR和RACE方法,成功获得了斑马鱼3种胰蛋白酶原cDNA序列(zftry1a、zftry1b和zftry2)。结果表明,zftry1a和zftry1b均有2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1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5个氨基酸(LDDDK)的激活肽。zftry2由2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15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9个氨基酸(APLGDDDDK)的激活肽。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三者具备胰蛋白酶原的保守结构特征,如含有催化三联体氨基酸(His-57、Asp-102和Ser-195),12个半胱氨酸,位于底物结合口袋底部Asp-189和口袋开口处的Gly-216、Gly-226等。进化树结果显示,斑马鱼zftry1a和zftry1b属于group I,为阴离子胰蛋白酶原;斑马鱼zftry2属于group II,为阳离子型胰蛋白酶原。RT-PCR结果显示,三者组织分布模式类似,且在肠中有最高表达量。这些结果为研究鱼类胰蛋白酶原的基因进化和功能以及进一步探讨鱼类消化生理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不同相容剂增容回收PET/PP共混物,用DSC方法研究了相容剂对r-PET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r-PET对PP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和相容剂对r-PET/PP共混物结晶与熔融行为的影响,观察到PP结晶温度随着r-PET含量增加而提高,r-PET结晶温度随着PP含量增加而降低,相容剂加入明显降低共混物中r-PET结晶温度,但不同相容剂对共混物中r-PET结晶与熔融行为影响不大,共混物中PP结晶性能与相容剂的大分子链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CMC平板筛选和刚果红染色等方法,从湖南科技大学校园腐烂木芙蓉根部土壤中分离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CXB001,经生理生化测试、16S rDNA分子进化树分析,鉴定菌株为Bacillus velezensis。对该菌株的生物特性研究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在10~50 ℃,pH 5.0 ~11.0中能生长,在pH 6.0~9.0,34~40 ℃,1.5% ~3.5% NaCl 的培养条件下,最适产酶。CXB001所产纤维素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 ℃,最适反应pH为5.0;在20 ℃、pH 5.0~ 7.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o 2+对纤维素酶具有激活作用,Mg2+,Fe2+对纤维素酶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昆虫产卵过程对寄主植物的直接刺激包括产卵器的机械损伤和卵表面物质带来影响,这些刺激是启动植物诱导抗虫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褐飞虱产卵处理后水稻植株内胰蛋白酶抑制剂(BBPI)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及物质含量的测定,对比褐飞虱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发现褐飞虱产卵能够诱导水稻BBPI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和BBPI物质的生成。处理后6 h,12 h,水稻 BBPI 表达量显著高于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产卵诱导的BBPI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水稻。褐飞虱产卵诱导水稻启动〖WTBX〗BBPI〖WTBZ〗表达和物质合成表明,与取食危害类似,水稻同样会对褐飞虱产卵刺激产生响应,启动相应的植物防御体系,进而达到阻滞褐飞虱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芨芨草地地表能量进行计算,深入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下陆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表能量的关系特征,建立了适合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绿洲 荒漠过渡带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 受不同天气地表能量特征差异的影响,晴天表层土壤(5 cm、10 cm、15 cm)温度变化呈“S”型曲线,雨天与晴天相似,只是振幅减小,而阴天呈直线下降特征。其中,晴天表层土温峰值出现时间由地表向下呈现每5 cm 2.5 h的滞后性。不论何种天气,40 cm及其以下深层土温几乎没有日变化。② 各地表能量分量与表层土壤温度均表现出相关系数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至20 cm负相关性达到最大。③ 各能量分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土壤热通量(G)最大,其次为净辐射(Rn)和感热(H),潜热(LE)最小。④ 除H外,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能量分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均表现为晴天>平均>阴天>雨天,土温对能量变化的反应强度(回归系数)也大体表现出相同的规律。⑤ 经过检验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表明:湿热性能量因子(LE)对干旱区绿洲 荒漠过渡带陆面温度的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多糖提取工艺及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鱼腥草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鱼腥草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固比(V/m,mL/g,下同)30:1,80℃水浴提取3次,每次2 h,多糖提取率达3.5%.除蛋白、上凝胶层析分离柱得多糖纯品,用WatersSep-pak C18固相萃取小柱预分离,以Waters carbohydrate高效糖柱为固定相,V(乙腈):V(水)=70:30为流动相分离,蒸发光散射仪为检测器检测,得到鱼腥草多糖组成m(木糖):m(果糖):m(阿拉伯糖):m(半乳糖)=2.209:1.587:1.000:2.092.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山茶属分类文献中,将弄岗金花茶Camellia longgangensis、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处理为淡黄金花茶的异名,中华五室金花茶、直脉金花茶、多瓣金花茶、武鸣金花茶处理为变种-多变淡黄金花茶的异名;对这些被归并分类群做分类探讨。对它们15个居群的花、果实、种子、叶片形态进行研究。以花瓣合生高度、花色特征、子房室数、果皮厚度、种皮是否被毛、叶质及厚度与侧脉关系作为主要分类性状,并根据相似性将种群分为3个分类群组进行性状比较,分析变异,结果显示:除子房室数外其它主要分类性状在3个分类群组之间表现出明显分化。因此,认为将这些分类群归并作淡黄金花茶一个种是不恰当的。结合模式标本检查以及原始文献分析,作者建议将毛籽金花茶、陇瑞金花茶处理为弄岗金花茶的异名,把直脉金花茶、多瓣金花茶处理为中华五室金花茶的异名,并改种名为多变金花茶,两者与武鸣金花茶同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19.
Cr6+对莼菜冬芽叶片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莼菜冬芽叶中过氧化物酶( POD) 活性及同工酶酶谱随 Cr6+处理浓度及时间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Cr6+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多出 2 条酶带,酶带的出现及多少与Cr6+的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