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探索》2005,(8):10-11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海洋不少鱼类和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目前人们对海藻的了解非常少,它们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的活动对它们的影  相似文献   

2.
海洋浮游生物学是海洋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的历史,尚不到一百年。浮游生物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群落,包括数以万计的各种各样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由于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它们只能随着海流到处漂浮,因此和环境的关系比其他生物(如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更为密切,受环境的影响也更大。随着海洋调查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也更加重视。本文作者将分几个专题,着重介绍海洋浮游生物研究的新动向。这是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是当前生态学界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文拟对海洋生态系的研究动态作一扼要介绍,着重介绍浮游生物在食物链、生产力、能量转换和流动及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性.这些课题正是目前海洋生物生态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另一个新动向. 食物链海洋生态系是由生物和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三大生态类群;后者包括物理、化学、地质等非生物环境因子.生态系主要研究这两大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作用和相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海是蓝色的。其实,即便是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海洋也不是纯粹的蓝色。海洋里随处都景浮游生物,当一大群有机物聚集在清澈的海水中时,会改变海水表层的颜色。这种现象称为“潮”,如“黑潮”、“绿潮”等。浮游生物中对海洋颜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处于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最底层,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和能量基础。浮游植物中富含叶绿素,能利用光合作用来生成养料。叶绿素吸收阳光,而浮游植物的自身反射阳光。在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观察者来看,海洋的颜色就不一样。在富合浮游植物的海域…  相似文献   

5.
海洋漂浮生物(neuston)是海洋浮游生物的一个特殊生态类群,主要栖息于海洋的最表层(包括栖息于表面膜和海、气界面层的生物).由于这个最表层具有特殊理化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群落,而且是很多经济鱼类的鱼卵和仔鱼的集中场所,故研究这类漂浮生物,不论在理论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或实践上(水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有一定指导意义.可是,这个群落的生态研究,过去被忽略了,直到六十年代才逐渐引起海洋生物学工作者的重视,并陆续  相似文献   

6.
点点滴滴     
浮游生物面包 在世界各大海洋中生活着数十亿吨我们称之为浮游生物的小动物和小植物。大多数浮游生物非常小,人们无法用肉眼看到。这些浮游生物随洋流自由自在地飘浮,是自然界重要的氧气提供者,在生态系统循环中起关键作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初级生产力,为许多较大的动物提供食物。 人们常把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  相似文献   

7.
浮游生物发光。海洋浮游生物发光现象被称为“海火”。每当暖和季节夜幕降临之后,夜航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海水上层闪耀着光芒。发光水层可达50厘米到几米。“海火”主要是由浮游生物发光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指示生物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新动向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示生物研究的蓬勃发展,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另一个新动向,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1) 利用浮游生物作为水团或海流(简称“水流”)指示种的研究日益增多,成为目前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课题;(2) 指示生物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现已扩展到海洋其他方面,如寻找鱼群、渔场,勘探石油资源,以及测定污染程度等。上述指示生物方面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3):27-28,26
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在深约300米-500米的洋面下,广泛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头足类”的海洋经济动物(通常俗称为“鱿鱼”),是海洋生态系统链中独特的一环,这种一年生海洋动物既是鲸鱼、金枪鱼、鳕鱼等的捕食对象,而其本身又是诸多海洋浮游生物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10.
在浩瀚喧嚣的海洋里,它们弱小又残疾,若没有出奇的求生手段,它们早就灭绝了.它们虽然能以海洋霸主鲨鱼美餐,但从不趾高气扬,始终认为自己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它们的猎食智慧已然超越了遗传的本能,那是自然界不为人知的啃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PFASs的生产和使用导致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并持久存在于环境中.一方面, PFASs会对环境中的微生物产生毒性效应,主要毒性机制包括:增加膜透性、引起氧化应激和诱导DNA损伤,从而使得对PFASs较为敏感的微生物活性降低甚至生长受到抑制.长期作用下, PFASs可以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并且还有基于微生物的食物链传递风险.另一方面,微生物及其胞外分泌物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可以吸附环境中的PFASs,并利用自身分泌的胞外酶(如CSO3-键裂解酶、磷酸酯酶和聚氨酯酶),通过铁氨氧化、脱硫和水解等反应转化或降解PFASs.因此,本文系统阐述PFASs与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重点总结PFASs对细菌的细胞毒性;分析PFASs对环境(土壤、淡水、海洋)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深入讨论PFASs的微生物转化/降解途径;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如PFASs通过细菌进入食物链、PFASs对微生物群...  相似文献   

12.
深海探秘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左右。中层深度,也就是200米深度的水域,占海洋总体的90%。过去,对中层深度的研究集中在相对耐久的生物,如某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上。近年来,美国利用潜艇和遥控运载工具进行的研究表明,在中层深度上有大量胶状浮游生物,如品目繁多的水母等。这些生物的躯体非常脆弱,甚至用浮游生物网也无法搜集。  相似文献   

13.
前沿     
正1发现陨石撞地球致海洋生物灭绝证据日本研究人员在岐阜县等地的地层中获取了多种具有远古海洋浮游动物遗体的微小化石——牙形石。通过分析这些化石,研究人员发现,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后,这些海洋浮游动物在约2.15亿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灭绝。研究还发现,当时居于食物链底端的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也显著减少,导致这些动物大量灭绝。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信息     
浮游生物发电这是一个大胆的构想 ,但是海洋中的微小动物确实能够产生电流。  一种由海底沉积物和海水之间构成回路的水下燃料电池确实能够连续地输出少量的电功率———正如它的发明者所预期的那样。  “我们完成了历时 2 2 0天的连续不间断试验 ,它发电的功率水准保持十分恒定”。美国Naval研究实验室的Tender说。  QSCAR海洋沉积物碳氧反应器 ,其两端接到一个自然的电势差上。该电势差是由海底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  浮游生物利用氧来分解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沉积物 ,释放出能量 ,在没有氧气的积累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7,(4):12-15
珊瑚,表面上看是植物,其实是动物,与海葵有着亲缘关系.它们过滤、采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分泌碳酸钙骨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碳酸钙骨架就累积形成了珊瑚礁--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峯水亮是日本海洋生物摄影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曾荣获2017年日经国家地理摄影奖。他在地球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用摄像机捕捉到了美丽而又复杂的浮游生物。在他的镜头下,这些生物纤毫毕现。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们的普遍使用,产生了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它们应该漂浮在各个大洋表面,但是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其中99%的塑料垃圾已经失踪。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是被鱼吃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塑料垃圾可能进入了全球海洋食物链,而我们是这个食物链的一部分。"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的海洋学家卡洛斯·杜阿尔特说。人类每年生产近3亿吨塑料,大部分最终被处理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坑里,  相似文献   

18.
<正>植物处于食物链的底层,往往难以摆脱被当作食物的命运。倘若植物也能“主动出击”,让动物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境况?在植物界,确实有这样一批“逆袭者”,它们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以吸引、捕捉、消化动物。它们捕食的动物有昆虫、线虫、浮游生物,还有一些小型脊椎动物,以满足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暖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下面介绍科学家在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方面的一些新思路。海中倒铁降气温2000年2月,在南极冰冷、汹涌的海域中,美国海洋学家和其他来自各国的科学家正进行一项非常简单的实验:“我们把一大堆铁倒入海中,然后便等着瞧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海洋浮游生物中,缺铁现象十分常见,如果往海洋中添加铁,这些微小的生物便能大量繁衍。而浮游生物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作用十分巨大。由工厂和车辆排放的二氧化碳,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许多科学家担心,正是由于二氧化碳把热量包裹在地球大气层之内,才…  相似文献   

20.
史密斯桑尼亚学院昨天宣布说:两位海洋植物学家在一次海底调查中发现了一大片植物,这些植物生长之处比过去所知有植物生长的海底更深,也更少阳光。两位植物学家预计他们在巴哈马群岛外西大西洋底的发现将与人们对海洋生物的基本概念如:食物链、海洋生产力和礁石成因产生分歧。他们说:这一发现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指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