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快、势头好,成效显著。但同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必须完善农村三元金融结构,构建农业产业化合理、高效的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进一步发挥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渠道的作用;逐步向民间资本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将专业户和个体农民的生产生活尽快纳入保险业的投保范畴,从而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广大农民的增收。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非常突出,如何协调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中心。通过对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资金回流机制等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秩序井然、效率不断提高的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发展农村金融,政策创新是龙头,是制度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是统领全局和纲举目张式的内生性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则属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只有搞好政策性创新,才能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其他创新效能,实现整个农村金融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合融的现状,提出发展我国农村全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重要意义及制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从制度层面上来看,一要深化乡镇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二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四要创新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体制不够健全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及索罗余值法,对新疆农业技术进步水平进行了有效测算,并选取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了新疆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关系。实证结果发现:新疆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且由短期非均衡状态向长期均衡状态转变并有较快的调整速度,同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技术进步却不是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金融发展未形成良好的相互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魏章友 《科技信息》2012,(33):480-I0008
金融在发展“三农”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出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推出适应“三农,,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关键。当务之急,就是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要求.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越来越多。在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金融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长期以来,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相对缓慢,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创业致富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和错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套与"三农"金融需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势在必行,其意义尤为重大。本文紧密结合农村金融实际,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缓慢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民创业致富需求的现状,对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错配进行分析,为制定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尽快扭转供不应求局面,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更好地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来看,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减轻农民负担问题.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省为例,依据1990—2005年的金融经济数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考察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甘肃省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的结果是: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却存在负效应现象,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较强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群体分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群体逐步分化,而现行单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培养农民养老保险参与意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可以积极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乡村非农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过程,乡村旅游可通过影响对农资金积累、非农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来促进乡村城市化,不失为一条加速乡村非农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益途径,乡村旅游开发应端正认识,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市场运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达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从系统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制管村”为内容的“三村建设”工程,推动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使党的建设和农村发展在方向和步调上更好地统一和融合。实践证明,“三村建设”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好载体。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好途往,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好法宝,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好抓手。  相似文献   

14.
农村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解决这一难题既需要加大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更需要发挥农村居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改善农村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状况,是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和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归分析可知,农村非国有企业转移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对农村经济总收入影响显著,农村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企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对于农村非国有企业本身而言,也有益于其成长和发展。因此,须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大力发展农村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海口市乡村聚落景观的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海口市美社村近10年聚落景观的变化,揭示了海口市乡村聚落景观在旅游发展下的变化动因及变化机制,认为其主要在于满足乡村旅游的可达性、娱乐性和服务性;同时,总结了聚落景观变化的特征,即功能旅游化、尺度扩大化、空间开阔化,其具体表现就在道路、建筑、庭院、绿化等景观方面;此外,分析了景观变化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利弊,提出只有在正确规划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才能使乡村聚落景观越变越好.  相似文献   

17.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开始是在城市知识分子中萌动、破土,后来转移到农村进行发动、发展而成为一场乡村革命,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了政权。在这一渐次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乡村教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先锋、桥梁作用。这与中共党人初期成员的构成特点密切相关。较早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乡村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和发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为其开展乡村革命积聚了强大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8.
现代环境伦理学给当前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深刻启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环境治理与建设工程,是为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价值目标,是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包括社区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  相似文献   

19.
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发的农村地域功能结构的转变谈起,力图说明这种转变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原因,机制和现状,并提出如何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合理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浅谈农村和谐群众文化的特征、发展趋向及工作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农村群众文化是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住农村和谐群众文化的特征和发展趁势.才能有的放矢开创农村和谐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