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里普克的观点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名称是固定指示词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因果理论不能解决“共用专名”的指称问题 ;因果理论还假设了传递指称的每一个环节上 ,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 ,同样的程度了解名称的指称 ;因果理论还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关于通名没有涵义观点更是错误的。克里普克对后天必然命题的论证也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2.
西方对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两大理论.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专名有无涵义、专名是如何指称的等两大问题上.本文在两种专名指称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许煜 《科技信息》2008,(3):144-145
指称问题在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中处于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穆勒、弗雷格、罗素等人均对指称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什么是专名自身的涵义,专名自身有无涵义?专名与摹状词有何区别都是指称问题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罗素对弗雷格将专名与摹状词混为一谈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意见,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罗素的批评一方面指出了专名与摹状词的本质区别,但另一方面在专名有无指称方面前后观点自相矛盾.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语境和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专名涵义与指称的研究源于密尔关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论,"历史因果说"和"摹状词说"分别突出了对专名某些方面的理解。在围绕专名有无涵义及专名指称对象的探讨过程中,两种理论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认识这种一致性,必将促进人们关于认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西方哲学家对专名和通名的指称问题的研究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概括说明关于指称理论的各种不同的看法;详细论述不同的语言哲学家关于指称理论的独到的见解;说明各种理论在运用于指称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综述弗雷格涵义和指称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和逻辑悖论的角度对其语句指称为真值的观点进行辩护,而后又结合弗雷格关于涵义和指称的定义,对专名和语句的指称空类现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弗雷格的意义理论是弗雷格语言哲学的核心,对含义和指称的区别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础。弗雷格认为专名的含义是构成句子整体的思想的一部分,专名的指称是它所表达的对象;概念词的含义也是构成句子整体思想的一部分,它的指称是概念;句子的含义是思想,其指称是真值。弗雷格对含义与指称的区别,是对语言哲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专名涵义问题上,西方学术界展开激烈的争论,最终形成两类不同理论,即"摹状词理论"和"因果指称理论",经全面分析,本文发现两种理论合理融合有助于人们理解专名有无涵义问题。本文认为专名有涵义,并且其涵义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可能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古典哲学认为,"先验"与"必然"外延全同。克里普克则指出认知主体可以获得"先验偶然"知识,这一论题甚至在直接指称阵营内部就引起了很大争议。通过澄清"相信的方式(ways of believing)"这一概念,论证严格区分"信态"(state of beliefs)与"模态"(modality)两个层面是解决"先验偶然知识之论争"的关键所在。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先验偶然知识合理性论题还可以间接论证专名应具有含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认知的可能性和形而上学可能性的区别,查尔默斯提出新的二维语义内涵:认知内涵和反事实内涵。目的是期望通过考虑不同的可能性空间重新阐释克里普克的后验必然命题和先验偶然命题,修复被克里普克理论割断的"金三角"联系,从而与传统的语义学理论兼容。在扼要介绍二维语义学的基础上揭示了它的两个严重缺陷:其一,继承了克里普克关于"严格指称"之必然性的错误;其二,把形而上学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进而与认识必然性混为一谈,导致"二维语义学"向一维语义学的蜕化。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可能世界的解释理论中,实在论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温和实在论和以大卫·刘易斯为代表的(极端)模态实在论为代表。学界普遍接受克里普克的解释,而拒斥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并称之为极端实在论。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种实在论在本质上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可能世界来自于我们的直观。在跨界同一问题的回答上,他们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可能世界的理解不同。克里普克指出可能世界就是"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观念,刘易斯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可能的状态或历史"这种认识的来源。所以,对可能世界的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克里普克与刘易斯在可能世界实在论上的差异。相较于克里普克的理论,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和批判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文中,笔者陈述了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的定义、四个假设和行事行为的四个合适条件,进一步分析了塞尔间接指令句的分组中存在的问题及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矛盾,通过对奥斯汀的行事行为理论就是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塞尔没有必要提出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术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塞尔的心灵哲学提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物学自然主义心—身理论,试图在传统的本体论论域中解决心身关系问题。但是塞尔为自己的理论提出的论证却问题重重,其核心困难在于,塞尔对心身问题的本体论断言没有可靠的认识论论证支持。因此,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县级以上行政区专名的变更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政区专名的变更特点和影响因素,指出更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县级以上行政区专名变更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其弟子塞尔将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对塞尔的这一当今国内外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专名翻译的困难,如何做到专名翻译的忠实,并提出从专名功能着手来达到此目的。还提出了几个导致专名翻译失败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方晨 《科技信息》2010,(35):J0301-J0302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建设性意义,但其理论仍待后人的进一步研究。作为奥斯汀的学生,塞尔在奥斯汀的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现象。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间接言语行为的基本概念、提出前提、合适条件、分类进行系统的介绍分析。此外,本文进一步讨论对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质疑,从塞尔的理论中找出确实存在的不足,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专名有无涵义这一问题,西方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形成了两大派别,各言其理,争执不下。对于专名有无涵义的讨论,大多是在逻辑学范围进行的,而讨论此问题的学者大多都将历史因果论和摹状词理论对立起来。两大派别各自理论的局限性。专名有内涵,其内涵决定其所指并在一定语境中存在变化,所以,分析语言哲学问题时应引入纯语言学理论及心理学理论,这样有助于揭示出语言运作规律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语言表达式的内涵意义实际上就是语义类别的语用效应,这种效应来自关于该语言表达式外延(或指称)的百科知识,以及使用者的各种经验、信仰和关于使用该表达式的典型语境的倾向。通过对专名、称呼语的语用效应的分析可以发现:内涵意义是随着语境和言语群体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受意思、外涵和指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一直是模态逻辑研究的重点。迄今为止,逻辑学家已经提出了两种解决的方案:一是CHURCH方案,一是通过将专名和摹状词加以区分并论证专名是否有涵义的方案。着重讨论和分析第二种方案,从专名是否有涵义与语境关系角度审视模态语境中指称隐晦性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主张和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