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公交车在直线式公交站点停靠时对车辆运行效率影响问题,利用交通波理论对交通流稳定输入下路段上游直线式公交站点对车辆延误影响分析,将延误分为在公交站点受公交车停靠阻滞产生的延误及受到公交车停靠影响的车辆在交叉口处产生的延误,并利用交通波理论分别对不受公交车停靠影响的车辆延误及受到影响的车辆延误计算模型构建,进而得到公交车停靠引起车辆延误变化即车辆附加延误。最后对所提出的延误模型数值分析,分别得到交叉口信号周期、绿信比、交通流量及公交车停靠时间对车辆延误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绿信比、信号周期减小和交通流量、公交车停靠时间增加,车辆附加延误呈上升趋势,其中公交车停靠时间和交通流量对附加延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快速公交系统中出现的串车和大间隔现象,提升系统通行能力,对影响系统通行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峰期影响系统通行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车辆的停靠时间,而停靠时间中乘客登车时间的占比最大,波动性也最大.借鉴放车调度和载客放车调度,提出了载客半放车的调度方法,通过对上客流的适时截止来控制车辆停靠时间从而降低车辆满载率.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控制高峰期车辆停靠时间,提升系统通行能力,并为缩小发车间隔、发掘系统运能潜力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考虑停靠能力约束的主干道公交车站长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影响公交车站停靠能力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主干道公交车站停靠能力计算模型.在公交车站停靠能力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得到主干道最小站台长度计算公式.最后对魏公村车站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该车站长度以检验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VISSIM进行仿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长度在对社会车辆造成的车均延误以及公交车辆平均在站时间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车均延误减少0.2s左右,而平均在站时间减少约2.9s.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车站夜间乘客疏散问题提出基于定制公交的解决方案,并对其核心的多线路动态规划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针对乘客目的地较为分散的特性,基于DBSCAN算法对乘客目的地聚类,并结合道路停靠条件及乘客门到门服务的特殊需求动态确定定制公交停靠站点;其次,兼顾公交企业和乘客双方利益,构建以定制公交车辆保有成本、运行成本和乘客时间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以乘客出发与到达时间窗、载客量等为约束的多线路动态规划模型;最后,以北京南站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出租车疏散,改进定制公交疏散方案能提高10%~35%的乘客疏散效率;与传统定制公交疏散相比,可在节约28.6%的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10%的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5.
公共汽车中途站停靠时间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汽车中途站停靠时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在构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时段、地段等不同因素,用系数对基本模型进行修正,给出了修正系数的求值方法以及推荐取值范围,并针对公共汽车等待、数次停靠等情况给出了模型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6.
王鹏  张序良  李宏刚 《科技信息》2011,(33):I0254-I0254,I0286
通过对高速公路旅客运输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专业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部分运营班线的经营现状得出在高速公路上设立接驳服务中转站,借助接驳站实行中途配栽售票,为旅客提供停靠换乘服务,实行高速公路旅客接驳运输新型运输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单目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导航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光照强度大范围变化的室外复杂道路环境下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彩色图像处理的单目机器人导航方法。对于预先设置的引导轨线和停靠位标识,通过HSI模型对图像进行颜色分割和数学形态学处理,提取出导航目标和识别停靠位标识,并用“采样估算”的方法计算导航参数。实验表明此方法获取的导航参数受光照和地面环境的影响不大,且偏离导航线误差较低,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少因公交停靠时间波动对车路协同控制造成错失绿灯或红灯时段到达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模型的考虑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BRT)停靠时间波动的优先控制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路段车速引导、驻站控制和信号配时调整使BRT进行进站前路段和完成上下客之后路段的两阶段决策引导。由实例可以得到:本文的控制方法相比现实中的不停车通过率提高40%、通过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降低20 s;对比不考虑停靠时间波动的不停车通过率提高20%、通过交叉口的平均延误也降低9 s。可见本文的控制方法能提高车路协同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谢敏 《广东科技》2013,(14):201-202
针对目前电梯停靠方式及其特点,计算不同的停靠方式的电梯运行效率,并分析电梯直接停靠技术的实现方法,为同行应用直接停靠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公交AVL(automatic vehicle location)系统的实时车辆定位数据,通过分析公交车实时位置和速率等数据,建立了公交车停靠时间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交站间准点率定义,应用极值理论建立了公交站间准点率计算模型,对相邻站及重点站间的公交运行准时性进行了评价.最后采用上海市公交49路的AVL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Logistic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站间距、道路断面、交叉口、公交专用道以及饱和度等都能对公交准点率产生影响,而公交专用道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公交停靠站站长及公交车在站停靠乘客上下车的过程,考虑交叉口与公交车站距离过近致使公交车成簇式到达对停靠站的影响,并改变站台容纳数和乘客到达数量得到相应的公交车站内站外延误。对模拟得到的延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公交车成簇式到达时,站台容纳数的增大并不能根本改善公交车在站延误,且使公交车站内延误增大。模拟结果说明公交车在停靠站的到达状况对公交车在站延误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公交停靠站的改善应充分考虑交叉口对公交车行车及停靠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短时公交到站时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中国公交运营特点,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票务收费系统收集的车辆实时信息,建立了路段和站点补偿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预测车辆的路段行驶时间和站点停留时间.路段预测模型的输入是所有重合线路的站点行驶数据,改变了现有预测模型只采用单线路数据的不足.以济南市一条实际公交线路为例,利用VISSIM模拟专用道和非专用道两种道...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快速公交(BRT)系统的运行效率,对BRT停靠站在交叉口的布设位置进行了研究.针对BRT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进口道和出口道两种情况,分别建立了车均延误模型(该延误包括信号控制延误、停靠站上下客时间以及车辆在停靠站等候服务的延误)和绿灯末排队长度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一系列算例分析表明,车流量较小时,停靠站设置在进口道和出口道就延误而言没有区别,但当车流量较大时,应将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进口道.  相似文献   

14.
公交站点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直线式和港湾式公交站点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公交站点影响区域内的车辆运行特性,使用排队论和间隙理论分别推导了直线式和港湾式站点路段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3%和3.10%,说明本文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测算出公交站点影响路段的通行能力. 使用上述模型得到了公交站点对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系数,并重点分析了公交停靠时间对该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公交准点率,提出了一种利用上游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调控公交车辆到达下游公交站点时刻的方法.通过引入交叉口相位裕量时间,调节公交车辆实际与计划驶离上游交叉口之间的时间偏差,建立了基于交叉口相位裕量时间的公交准点控制模型;通过优化干线交叉口的公共信号周期和相位差,得到了面向准点率控制的公交计划到站时刻表制定方法.算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模型可以提升公交到站的准点性,所确定的公交时刻表方案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车速差的量化分析方法.选取深圳市54条道路,总长208.4 km,其中公交专用道长度143.8km.使用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站点数据和路段数据,分析了深圳市主要道路公交专用道的车速特征.在消除公交车与出租车2类车辆行驶特性差异和公交停站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公交车与出租车之间车速差的差值关系获得了公交专用道对于公交运行所起作用的量化值,并验证了该作用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公交专用道对二次车速差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路段站点密度、站点形式以及站点位置因素对二次车速差的影响均不显著;公交专用道总体上起到了作用,使用公交专用道能显著减小高峰期公交车速与其他车辆车速的差值,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但仍有部分专用道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发挥"一路一线直行式"公交模式的优越性,在车站与路口协同设计与控制的基础上,在交叉口信号配时的约束下,提出一种公交车行车速度优化和诱导、公交车调度的集成方法.该方法根据公交线路各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公交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各个站点的平均上下客时间,优化公交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发车时间.通过该方法可确保公交车到达有站点的信号交叉口时,利用红灯等候时间上下客;到达无站点信号交叉口时,无需停车,顺利通行,从而避免信号交叉口信号控制对公交车辆通行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公交车在信号交叉口的停车次数和延误.基于概率论分析了该方法的效益,并通过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公交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交停靠站则是公交运行的枢纽.本文分析了当前公交停靠站在规划设计中的问题,提出运用排队论对公交停靠站的停车位进行优化设计.运用公交停靠站的车辆到达率和服务率计算出初始设计停车位,通过连续试算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停车位即为合理的设计停车位数,并运用实例分析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考虑无公交站台、有非港湾式公交站台和有港湾式公交站台这三种类型的城市公交道路,构建基于安全距离跟车行为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根据南京市区道路上各类车辆的实际比例,仿真分析机动车速度与道路空间占有率之间的关系,并以非出租小汽车限行比例为20%和40%为例,研究机动车限行对公交路段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道路空间占有率在0.2以下时,小汽车限行对机动车行驶速度的影响较小;当道路空间占有率高于0.2时,小汽车限行后无公交站台道路和港湾式公交站台道路上的机动车速度提升幅度较大,而非港湾式公交站台道路上车速提升幅度远不如前两者显著,因此城市公交路段应尽量采用港湾式公交站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