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军  刘喆  赵媛 《甘肃科技》2011,27(4):8-10
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非常敏感、生态环境恢复能力很弱的特点.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程度日益加剧,尤其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其明显.因此,不适当的生态旅游将加剧脆弱区生态环境的退化,破坏生态环境的完整和健康.为此,在分析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主要概述了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现状,分析、探讨了西部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的方式及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估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果,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关岭-贞丰花江为例,利用经济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恢复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揭示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探讨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可持续的生态恢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3个示范区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河生态脆弱区渭干河灌区地下水水文地质、赋存、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灌区地势北高南低决定了地下水的基本流向,地下水主要以地表水转化补给为主,灌区地下水表现为渗入-蒸发型的动态特征,年际变化小,现状地下水仅有少量生活用水开采,开采量很小,水质较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要求。科学认识该区地下水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发、保护、治理以及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组成变化、空间邻接关系变化和变化主导类型,揭示了1986-2000年间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间林地、草地不断破碎化,耕地、盐碱地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特征。耕地与草地、草地与盐碱地空间相邻度增大,草地开垦过快和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旱地-水田,草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相互转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6年TM和2000年ETM 卫星遥感数据的对比,运用GIS方法,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榆阳区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分区域的先监督分类后对解译结果进行目视修改的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对研究区各年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较快,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年度总量增幅明显.林地面积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在各时段变化中均占有主导地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飞播造林、封禁管护措施的推行是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生态脆弱区乡镇企业空间重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入分析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态脆弱区乡镇企业空间重组机制和重组对策:进行产业导向评价,制定重组政策,建构企业簇群,实施空间重组,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汪永红  刘学录 《甘肃科技》2010,26(9):166-169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已经严重制约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地的荒漠化过程和防治中有许多构成要素,从小尺度而言,人为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主要的,但是人类活动又抑制着土地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河生态脆弱区渭干河灌区地下水水文地质、赋存、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化学特征和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灌区地势北高南低决定了地下水的基本流向,地下水主要以地表水转化补给为主,灌区地下水表现为渗入-蒸发型的动态特征,年际变化小,现状地下水仅有少量生活用水开采,开采量很小,水质较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要求。科学认识该区地下水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发、保护、治理以及调配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村镇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村镇及村镇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并根据村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出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要求,即规划的科学性、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人文环境和建筑风格的属地性与协同性、资源利用的集约性、居民教育的终身性。  相似文献   

12.
杨燕  丁苗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6):99-102
论述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对此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面临加速增长与保持可持续性的巨大难题.只有在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系统的模式创新,才能突破这一现实僵局.这需要技术创新、资本形成以及局域知识整合等方面的生态化协同.对构建生态化发展模式的路径和内容做出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知识经济对河南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论述了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李新尧  孙小舟 《河南科学》2014,(9):1884-1889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湖北省2013—202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显示:①1990—199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资源环境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②2000—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③万元GDP消耗的生态足迹由3.92 hm2下降到0.49 hm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④对生态足迹的预测表明,短期内湖北省生态赤字继续存在,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河南省在2000—2013年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均旅游生态赤字为0.111 7 hm~2/人,说明河南省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了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浅议小城镇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液体、气体、固体废弃物及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已危及到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小城镇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小城镇环境管理的对策,指出科学有序的环境管理和科学规划是最大程度地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有利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实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针对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10项举措,以切实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的关键,提出了该地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有序转移,将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使小城镇成为联系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形成对周围农村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