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学合作教育既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手段,又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地把握产学合作教育的重点和原则,确立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途径,对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重点高校产学合作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这些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模式都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高校在选择产学合作伙伴及内容上要有所侧重。要充分体现产学合作教育所应具有的高校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中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循环周期大大缩短,各国政府和工业界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能为之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在减少,迫使高等学校寻求社会,特别是工业界的支持,产学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实践表明,产学合作能有效地培养应用人才,加速科学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制定优惠的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以及建立产学合作协调机构,为产学合作营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产学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入手,从产学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师的选聘及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材的选用四个方面提出了产学合作办学的基本思路。从而得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和产业界合作办成人教育将成为未来重要方式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产学合作教育业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校中的中国矿大、武汉汽车工大、安徽大学等一批大学多年来也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学合作教育。这批学校在已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于1988年相继成立了合作教育的依托组织和指导机构——大学董事会。大学董事会是实施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机构。其运作实践说明,董事会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几乎都停留在领导层面上不利于活动开展。为了让系、专业与企业基层组织直接合作,使董事会生根于基层,推动教学改革,他们探索在董事会下设若干具体工作委员会,如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或专业…  相似文献   

5.
全球范围新经济蓬勃发展给工科教育带来所育人才无法适应新经济的挑战.以地方普通高校齐齐哈尔大学IT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提出一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提出产学合作并结合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主动融入行业人才需求和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强化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以便培养出更适合新经济要求的新工科人才,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意义、发展以及具体做法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地方和企业经济快速进步,以“产—学—研”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董事会为主要联结方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在全国兴起。本文将结合西南工学院联合办学的探索和实践,就其中的校企合作关系和优势效益的形成作一初步探讨。一、校企联合是现代高教改革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要在社会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主动适应地方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走技、地、企联盟,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促进经济…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产学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并从目标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四个子模式角度构建了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文中就机电专业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以及科研孵化、项目驱动两种模式下的运行体系及操作要点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做为工程专科学校的电气工程系。使系级的教学实践更多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走产学合作的路子。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做法。一、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盐城工业电气工程系自88年建系以来,积极走与生产实际结合的路子。1.系广合作,共同培养。近年来,我系与淮阳市场庄发电厂等单位使用,采用委培、定向导形式,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我们还通过函授,夜大学,短期培训等形式直接为工厂培养急需的人才。2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根据专科学院主要培养技术性人才的特点,我系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把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工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对策:构建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强大的实践教学师资,加强校企合作教学,积极推进产学结合培养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产例,介绍了教育系统人才预测的回归模型法,具体讨论了基本模型结构与参数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校硅酸盐工艺专业,1993年6月被送选为国家教委部分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教学改革的试点专业,至今已有三年。三年多来,我校在试点中进行了产学合作教育多方面的尝试。一、实行产学合作的设想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去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由于硅酸盐工业具有高温、高电耗、高热耗的特点,为了使毕业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活动只能是学校与工厂相结合。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得到全面工程锻炼。1992年以前我校硅酸盐工艺专业的生产实习为1周的认识实习与4周的生产实习,…  相似文献   

13.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学习有机结合.通过集聚课程思政、产、研、学等多样化教学内容,运用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等多元化实施路径,采取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多重化考评方式,构建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分子物理教学.解决传统教学的内容一本书、课上一言堂和考评一张纸的教学“痛点”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具有较高活性突变菌株T33,以它为产酶菌株分离提取天冬氨酸酶,并研究它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分子量为190000。最适反应PH=8.0,最适反应温度为37℃。  相似文献   

15.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以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为主要内容,以改善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为其宗旨。这种教育模式在经济发达国家已采用较久,并在有的国家已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做法。1985年我院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并开始实行合作教育的试点。1989年经国家教委、国家外经贸委和加拿大CI-DA和AUCC的批准,我校的合作教育被列为全国31个中加大学机构联系项目之一。在三期制的产学合作教育,具有两个理论学期和一个工作学期。两个理论学期在校内完成,一个工作学期在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肌酐酶、肌酸酶和肌氨酸氧化酶是肌酐测定酶学方法的主要工具酶,我们从兰州市郊土壤中筛选到一株能同时高产这3种酶的菌株02181,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烟草节杆菌,正式定名为烟草节杆菌02181(Arthrobacter nicotianae 02181).该菌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8℃;增加氧溶量有利于细菌细胞生长和产酶;肌酐的存在对产酶至关重要,推测为酶基因开放的诱导剂;蛋白胨是该菌生长和产酶的良好氮、碳源;在有肌酐和蛋白胨存在时,添加葡萄糖能促进细菌细胞生长,但产酶量降低;镁盐、钾盐和磷酸盐为细菌生长和产酶所必需.优化产酶条件后,肌酐酶、肌酸酶和肌氨酸氧化酶的最高产酶量分别达145.00U/g湿菌、75.77U/g湿菌和21.30U/g湿菌.该菌不仅具有用于发酵生产的潜力,也为我们进行肌酐测定3种主要工具酶的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正蓬勃发展,各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本分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提出的挑战,并论述了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合作教育的途径,培养适应市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校企一体化成人培训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企业搞培训,创造专业培训基地,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合一,以校企一体快速提高培训主体的职业能力,使在校的技能培训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职业经历有机结合,形成产教一体的特色化成人培训体系,是成人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出路,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创建特色化的以能力为本位、产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和紧迫。尤其是兼职教师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和今后的发展。因此聘请兼职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战略选择,是快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产学结合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了构建具有高师院校特点的光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