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狼山西段乌拉山岩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原岩恢复研究,该地区乌拉山岩群岩石中呈现出富钠贫钾特征,轻稀土富集,Eu略微亏损;微量元素较为富集;原岩建造为洋盆细砂岩、泥岩、泥质砂岩与基性火山岩组合为特征的火山-沉积建造。表明在中太古代,浅水沉积盆地—古蒙古洋在狼山西段开始了乌拉山群岩石的沉积,并伴随有较强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2.
东非Anza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nza盆地的地震、钻井及周边野外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详尽地阐述了Anza盆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盆地结构,确定了Anza裂谷盆地的叠合改造性质。重点分析了Anza盆地自Karoo期以来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认为盆地的主要经历了Karoo期裂陷、白垩纪-古近纪裂陷及新近纪坳陷沉积,形成了明显的下部断陷、上部广覆式坳陷的双层沉积充填结构。盆地湖相地层主要发育在早白垩世的快速裂陷阶段,并到早白垩世晚期快速消亡,后期几乎全是河流相的粗碎屑沉积,在裂谷活动中缺乏旋回性湖相地层的发育过程。这种演化发育的特点决定了Anza盆地下白垩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是油气勘探比较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较好的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3.
百色盆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为中生代末期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呈西北~南东方向分布,长92公里,最宽处15公里,面积约830平方公里。盆地中沉积了一套较厚的古近纪碎屑岩,富含古近纪始新世脊椎动物等门类化石,一向为地质古生物学家所瞩目。在古近系之上,许多地方覆盖有一层较  相似文献   

4.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研究该盆地沉积记录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古近纪砾石层砂质透镜体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获得样品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4.8士1.5 Ma.结合前人的工作,厘定该套古近纪地层最顶部地层年龄为22~24.8 Ma,并确定天水盆地古近纪沉积物源区在24.8 Ma左右发生了构造冷却事件,推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已传递到青藏高原的最东北缘.  相似文献   

5.
房县盆地古近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玉皇顶组、大仓房组、核桃园组和上寺组,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岩石地层—成因相—沉积体系”陆相红层研究方法,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古近纪地层划分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共3种沉积体系类型,为房县盆地找矿勘探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6.
惠民凹陷西部深层断裂样式与古近纪盆地原型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构造形成的力学分析,通过对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水平切片及剖面的解译、区域构造图的编制,系统研究惠民凹陷西部深层(基底、孔店组-沙四段(Ek-Es4))断裂样式,并对其组合特征、分布规律、活动性质及对古近纪原型盆地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断裂成因、古近纪原型盆地的性质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惠民凹陷西部深层断裂样式可划分为走滑成因断裂样式与伸展成因断裂样式两种类型;基底断裂样式的形成与燕山末期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及鲁西隆起的逆时针旋转趋势相关,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断裂样式与NNW向伸展及郯庐断裂等深大断裂右行走滑作用叠加密切相关;深层断裂样式的特点、分布及沉积特征反映惠民凹陷西部古近纪原型盆地形成过程与走滑作用密切相关,盆地原型应为走滑-伸展型盆地,而非单一的伸展型盆地;深层断裂样式不仅控制了盆地的内部结构,也控制了砂体的分布,并为油气向缓坡带运移提供了通道,从而最终控制了深层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青东凹陷北西向断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侧的新生代盆地,其东界为郯庐断裂。该凹陷古近纪期间为断陷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期间为坳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西向与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前者为新生的正断层,后两者为复活的基底断层。古近纪期间青东凹陷处于南北向拉张的区域应力状态,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处于斜向拉伸,从而呈现为左行平移正断层。这类基底断层在古近纪早阶段(孔店至沙四下期)活动强,控制了凹陷内北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古近纪晚阶段(沙四上期以后的古近纪)近东西向新生正断层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北西向基底断层复活中出现了直接活动、新生雁列断层、直接活动并扩展成东西向正断层3类活动方向。北西西向基底断层多呈现为直接活动,而北西向大型基底断层表现为新生雁列断层,反映了基底断层方位对其复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吉林中部双阳盆地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和盆地地层分布特征,对盆地内断裂和褶皱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双阳盆地为一不对称的复向斜断陷型改造盆地,盆地长轴方向NW-SE,近圆形,由央凹陷区,东北部隆起区,南部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四个构造单元组成;盆地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石炭、二叠系变质岩和海西期花岗岩构成盆地的沉积基底,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石炭-三叠纪稳定沉降及火山喷发阶段、侏罗纪断陷初始阶段、白垩纪断陷发展阶段、古近纪-新近纪广泛抬升阶段4个演化阶段。本文的研究,不仅划分了盆地的构造单元,也建立了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该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冀中坳陷北区古近纪构造-沉积关系双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构造对沉积控制及沉积对构造响应等两个方面分析冀中坳陷古近纪构造与沉积关系 .结果表明 :1断块翘倾运动控制凹陷的沉积物源 ,控制沉积相的空间配置关系和沉积相带变化 ;2轴向倾斜运动控制沉积中心的迁移 ;3基底差异升降运动控制盆地的沉积分区 ;4水进期 ,沉积范围不断扩展 ,沉积物呈强烈的上超样式 ,显示凹陷呈现加速沉降特征 ;5水退期 ,沉积面积逐步缩小 ,沉积厚度减薄 ,沉积序列向上变粗显示基底处于减速沉降阶段 .  相似文献   

10.
敦化盆地发育演化及其沉积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化盆地位于敦密地堑中段,为受敦密断裂控制的裂陷-断陷叠合盆地。敦密断裂带在中、新生代发生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的转换,即在晚三叠世启动,中晚侏罗世为挤压性质,白垩纪—古近纪具左行平移并有一定规模的拉张,古近纪末有一次挤压,新近纪以后又转变为拉张状态。敦密断裂带的演化对敦化盆地的生成、发展及演化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敦化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演化过程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挤压造山-走滑拉分-初始张裂阶段(裂陷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的回返隆升剥蚀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以及新近纪之后的拗陷和玄武岩喷发阶段。各个演化阶段具不同的沉积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1.
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是当前油气地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来,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技术成为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重要技术,多种测龄手段联用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江汉平原区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特征,存在当阳复向斜等中新生代多旋回沉积埋藏区和京山地区等多期持续抬升区。在前一类地区,镜质体反射率记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裂变径迹等综合反映,该区具有"多段式"热历史,至少发生过2次地质事件,分别对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后以及古近纪后的大规模构造抬升-地层剥蚀事件;在第二类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和锆石(U-Th)/He测龄、裂变径迹和(U-Th)/He热史反演等综合反映,该区志留系在早白垩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快-慢-较快的抬升冷却过程,分别对应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地层大幅度抬升冷却、早白垩世-古近纪盆地拉张沉降和古近纪中期盆地内隆起抬升剥蚀事件。不同类型低温热年代学测龄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沉积埋藏区地层沉降-古地温演化历史,再现多期持续剥蚀区地层冷却和构造抬升-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2.
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盒8段、山1段物源区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研究区内大量测试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盒8段、山1段物源区在哪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分析了其地质特征、砂岩碎屑组分特征、重矿物组合特征、稀土元素特征等。结果表明,乌拉山西界以东前寒武纪和兴蒙海西褶皱带组成的阴山古陆是苏里格东部地区山西组、盒8沉积时期的物源区。  相似文献   

13.
冀中坳陷北区古近纪构造—沉积关系双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构造对沉积控制及沉积对构造响应等两个方面分析冀中坳陷古近纪构造与沉积关系。结果表明:(1)断块尧倾运动控制凹陷的沉积物源,控制沉积相的空间配置关系和沉积相带变化;(2)轴向倾斜运动控制沉积中心的迁移;(3)基底差异升降运动控制盆地的沉积分区;(4)水进期,沉积范围断扩展,沉积物呈强烈的上超样式,显示凹陷呈现加速沉降特征;(5)水退期,沉积面积逐不缩小,沉积厚度减薄,沉积序列向上变粗显示基底处于减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第三系盆地为例 ,详细论述了沉积盆地构造、沉积的复杂多变性及成藏的特殊性。沉积盆地的复杂多变性使沉积盆地具有剖分性、平衡特征的复杂多变性以及不连续的突变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尖点突变特征相似或相近 ,建立起与尖点突变模型的关系 ,并利用反映沉积盆地多种突变特征的地震反射序列来检测其是否突变和突变程度 ,从而 ,可获得沉积盆地结构和地层介质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油气分布。良好的应用效果表明 ,尖点突变模型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南缘鄂东地区、荆当盆地、秭归盆地和川东北地区三叠纪-古近纪的构造层序对比研究,划分出三个大的构造层序,并分析了中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沉积盆地性质转换和迁移过程与构造层序的耦合关系,揭示了东秦岭-大别造山与成盆作用过程.认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层序Ⅰ记录了扬子地台由克拉通盆地逐渐萎缩的过程,反映了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软碰撞未造山的过程;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构造层序Ⅱ记录了前陆盆地的三次幕式演化过程,反映了早燕山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呈斜向、剪刀式由东向西陆-陆碰撞关闭以及前展逆冲叠置造山作用过程,与江南逆冲带联合作用形成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向西的迁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区域构造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构造层序Ⅲ记录了晚燕山期地壳快速均衡隆升,伸展断陷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边缘海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缘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其中,南部边
缘海盆地尚受南海裂解扩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断拗双层结构不同类型伸展型或伸展、走滑、挤
压复合型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古近纪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
纪拗陷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受区域地质背景影响,边缘海盆地地壳性质及厚
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逐渐递变的特点;盆地沉降沉积中心亦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导致其大地热流及地热场
向洋盆区逐渐升高增强,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的相互耦合配置,最终控制了边缘海盆地油气
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北黄海太阳盆地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系统研究了地层分布及断裂发育,建立了盆地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首次发现太阳盆地中生代发育两个沉积中心:一个位于北部木星拗陷西南部沿盆地西部两条边界断层分布,另一个位于南部天王拗陷中部;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张扭到压扭阶段(燕山运动期);古近纪早期继续压扭抬升、中期张扭、晚期区域挤压抬升阶段(早喜马拉雅运动期);新近纪到第四纪区域沉降阶段(晚喜马拉雅运动期)。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广西横县六景古近纪冲积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代山麓冲积扇鉴别特征,辅以古冲积扇特征,对广西横县六景火车站南侧角度不整合覆盖下泥盆统莫丁组和那叫组下段,被新近系大面积覆盖而呈两部分远距离割裂状态的一套红色泥砂基底碳酸盐岩粗-巨砾岩进行描述和研究,发现其分别为古近纪始新世早中期同一冲击扇的扇根及扇中和扇缘残存部分,并非长期以来学者们所推测的孤立的泥盆纪碳酸盐岩洞穴垮塌等其他沉积体。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冲积扇为一典型的古近纪早期干旱气候条件下,母岩区为陡峻碳酸盐岩山体的古山麓冲积扇。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地层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辽河盆地新近系(N)、古近系(E)之间不整合面形成于盆地由裂陷发育阶段向坳陷发育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古近系地层在沉积后遭受了长期的非均衡剥蚀.通过地质分析及实践,选用地层结构趋势外延法和声波测井曲线法计算了研究区的地层剥蚀量,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原型盆地进行了恢复.从所得的两幅形态近似的剥蚀量等值线图上的剥蚀趋势得出:横向上剥蚀量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大,这种差异性剥蚀是古近纪末期台安—大洼断裂右旋走滑作用在本区形成的北西向褶皱格局所引起.从盆地原始沉积厚度等值线图也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形态和盆地的类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郯庐断裂右旋走滑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济阳坳陷古近纪的分子化石及其沉积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子化石的演变在平面上具有非均质性,在纵向上具有旋回性;沙三段和沙一段沉积时期,湖盆的规模最大.非均质性相对较小;沙四上亚段时期,盆地分割性强,非均质性也最强;透光、静止、还原的滞水层在济阳坳陷古近纪湖泊中广为发育,沟鞭藻和细菌是古近纪重要的浮游生物,颗石藻类在沙一段和沙四上亚段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