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0—十—烯醇—1经酯化、溴化氢的自由基加成、氧化吡啶氧化合成了长链醛:11—十—醛—1—醇醋酸酯。此醛经Witting反应合成了顺式占优的11—十—四碳烯—1—醇醋酸酯,为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80℃至0℃温度范围内,测定了乙醛烯醇锂1在四氢呋喃(THF)中的~(13)C核磁共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亚甲碳的弛豫比次甲碳快近七倍,两个碳核均有完全的核Overhauer效应(NOF),这些结果表明烯醇锂1在溶液中的运动是高度各向导性的。对这种典型烯醇锂的溶液结构提出了一种具有立方构型的,非刚性溶剂化四聚体模型,并就这个模型及其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这类化合物有些可以作为基团转移聚合(GTP)的引发剂,且引发活性及稳定性相差较大。为了进一步研究GTP反应,利用红外光谱着重研究丙二酸酯类硅烯醇醚的分子结构及其稳定性。1 丙二酸酯类硅烯醇醚的结构初探 合成产物及其某些对比化合物的IR特征吸收列于Tab.1中,表中化合物I-V的碳—碳不  相似文献   

4.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海洋琼胶液化弧菌脂多糖的脂肪酸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脂多糖的脂质A部分含有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3种:正十二碳烷酸,正十四碳烷酸,正十四碳烷酸和正十六碳烷酸,不饱和脂肪酸4种,分别为9-十六碳烯酸,9-十七碳烯酸,11-十八碳烯酸和9,12-十八碳二烯酸。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狭叶荨麻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确定相对含量.从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油中分离出95个色谱峰,鉴定出87种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8.46%.挥发油成分中主要有7-甲基-Z-十四碳烯醇乙酸酯(25.74%)、1-乙酰氧基-3,7-二甲基-6,11-十二碳二烯(5.9%)和Z,E-2,13-十八烷二烯醇(5.11%).为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生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黑龙江省丰富的狭叶荨麻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道以易的10-十一烯醇为原料合成11-十四碳烯-1-醇的简便方法,关键步骤是聚合物支载的Witting试剂与十二醛四氢吡喃醚在THF中以NaH作碱条件下反应,然后在甲醇溶液中加肖盐酸去掉吡喃在,得到目标化合物,顺,反异构体之比为78.5:21.5。  相似文献   

7.
1976年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顺-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从1978年春开始到1979年秋在四川省三十四个果园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醇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时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8—12%时活性最高,作为测报工具与常用的糖醋液及黑光灯对比显示出性诱剂具有突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蓖麻蚕触角的结构和嗅觉感受细胞对化学气味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蓖麻蚕的触角和毛形感器。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比雌蛾的长且多。雄蛾触角的每个毛形感器内有二个或三个树突。用41种人工合成化合物刺激蓖麻蚕触角,单细胞记录方法记录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和神经冲动发放发现,雄蛾对E6,Z11-十六碳二烯醛和E4,Z9-十四碳二烯醇,酯及醛反应明显。雌蛾触角对上述化合物无反应。  相似文献   

9.
蓖麻蚕触角的结构和嗅觉感受细胞对化学气味物质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蓖麻蚕的触角和毛形感器。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比雌蛾的长且多。雄蛾触角的每个毛形感器内有二个或三个树突。用41种人工合成化合物刺激蓖麻蚕触角,单细胞记录方法记录感受细胞的感受器电位和神经冲动发放发现,雄蛾对E6,Z11-十六碳二烯醛和E4,Z9-十四碳二烯醇,酯及醛反应明显。雌蛾触角对上述化合物无反应。  相似文献   

10.
设x,y,z,u为非负整数,用计算机辅助方法给出了丢番图方程1+11x+2y11z=2u,x+z0;1+11x+3y11z=3u,x+z0;1+2x+2y11z=11u,x+y0;1+3x+3y11z=11u,x+y0;1+2x+11y=2z11u,zu0;1+3x+11y=3z11u,zu0的全部非负整数解.  相似文献   

11.
报道以易得的10-十一烯醇(2)为原料合成11-十四碳烯-1-醇(1)的简便方法.关键步骤是聚合物支载的Wittig试剂(聚苯乙烯基二苯基-正-丙基溴化磷盐)与十一醛四氢吡喃醚在THF中以NaH作碱条件下反应,然后在甲醇溶液中加浓盐酸去掉吡喃保护基,得到目标化合物(1).顺、反异构体之比为78.5∶21.5  相似文献   

12.
对苯乙酮烯醇式互换异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首次提出苯乙酮/聚乙烯复合材料中的苯乙酮的烯醇式互换异构反应是抑制聚乙烯中电树枝引发和生长的重要因素.在B3LYP/6-311+G(d,p)水平下优化了苯乙酮和类聚乙烯苯乙酮模型化合物烯醇式互换异构反应的反应物、过渡态和生成物的几何构型,并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分析.在相同的理论计算水平下,利用内禀反应坐标理论计算了反应的最小能量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苯乙酮和类聚乙烯苯乙酮模型化合物由酮式转换成醇式的反应能垒均低于聚乙烯碳碳键的平均键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含氮化合物硝酸盐催化的2,10-环氧蒎烷液相重排反应的产物分布和反应机理,考察了催化剂、溶剂和反应温度对重排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10-环氧蒎烷的液相重排反应主要生成紫苏醇和桃金娘烯醇,产物中紫苏醇和桃金烯醇的含量达到80%以上;2,10-环氧蒎烷的液相重排反应是按碳正离子机理进行的,反应底物与质子酸H^+形成的氧翁离子转化成碳正离子中间体,再经2条途径分别生成紫苏醇和桃金娘烯醇,催化剂活性位的Bronsted酸强度和空间结构是影响重排产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并对提出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mg)的苯乙醛(PAA),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此外,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缺少顺9,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概論关于用氮的氧化物将含有与羰基,烯鍵,芳环或杂环相联的亚甲基氧化为羰基这一类型的反应在文献中已有了評述。 較早应用氮的氧化物将单萜类进行氧化的有Genvresse。他用濃硝酸(比重1.35)所发生的氮的氧化物与法国松甘油反应,在用不足量的氮的氧化物时,主要产物是醇类,而在过量的氮的氧化物中,主要产物是酮类。以后,R,Dulon又进行了研究,认为与碳—碳双鍵相联的α-甲基或亚甲基受到了氮的氧化物的进攻,并认为Genvresse从法国松节油所得的酮和醇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含有馬鞭草烯醇Verbenol),桃金娘烯醇(Myrtenol),Pinocarvcol,馬鞭草烯酮(Verbenone),  相似文献   

16.
5-取代巴比妥酸在DMSO溶液中呈现酮-烯醇互变。在常温下可用核磁共振氢谱对两种异构体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用碳-13谱进行佐证。测定结果表明,在DMSO溶液中以酮式弄构体为主,在碱催化下几乎全为烯醇式异构体。  相似文献   

17.
Sarcophytol-A,2—异丙基—5,9,13—三甲基—2(Z),4(E),8(E),12(E)—十四碳环四烯—1—醇(1),是Mitsuhashi等人1979年从日本南部海域的软珊瑚中分离鉴定的大环二萜类化合物之一。药理实验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活性。到目前为止,这类化合物的全合成研究报道很少。前文我们已报道了Sarcophytol-A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定义Hn中解析函数类Cn(m,λ,μ,β)={f(z)|f(z),g(z)∈Hn,且Re(1-λ)Dm 1f(z) λDm 2f(z)Re((11--λμ))D Dmg(f(z)z) μλDDm 1gf((zz))>β},讨论了其中的包含关系,并改进了g(z)=f(z)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组的下列强非线性边值问题R_e[z~(-n)w]=γ_(21)(z,w) γ_(20)(z) z∈L,(NH)R_e[z~(-n)w_z]=γ_(11)(z,w,w_z) γ_(10)(z),z∈L=■D(NP)的存在唯一性定理,探讨了强非线性与弱非线性的联系与区别,这里的γ_(21)(z,w)或γ_(11)(z,w,w_z)关于w或w与w_z具有指数大于1甚至整函数级坛长的非线性,我们称之为强非线性,而称关于w或w与w_z具有指数为1的坛长的非线性为弱非线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一个不定方程组正整数解的上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Baker方法得到不定方程组13x2-11y2=2,48x2-13z2=35正整数解的上界,即记S={(x,y,z)|x,y,z∈Z,并且满足方程组13x2-11y2=2,48x2-13z2=35},T={y|(x,y,z)∈S}若能求得T的上界,只要将解内的y值代入方程组,就可求得方程组的全部正整数解。可以得到上界方程组13x2-11y2=2,48x2-13z2=35的上界为(x,y,z)=(0.92×2418393,2418393,1.92×24183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