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新讯     
神奇的银河“指环”科学家们在银河系指向麒麟座方向的边缘,发现了数百万颗此前未曾观测到的恒星,而且越往星系中部,恒星的数量越多。此外,两段圆弧离银河系中央的距离相等。据此推测,它们可能是一个巨大的以银河系中央为圆心的圆环的一部分。这些靠星系引力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完美的环”的直径大约有12万光年,离太阳系的距离有3万光年。科学家们目前还不清楚圆环的成因。尽管圆环是第一次被发现,但它并不是科学家们发现的银河系的第一个“弃儿”。——新华网特超巨星大爆炸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发现了银河系一个新的伴星团,其位置在银河系内或附近,“身份”还有待于进一步确定。据美国媒体报道,发现此伴星团的纽约大学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中心的科学家说,这个伴星团几乎比所有已知的星系或星团都暗,亮度约低200倍。其位置在大熊座方向距地球15万光年的天空,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也大致是15万光年。科学家说,这个伴星团可能是矮星系,也可能是在银河系里漂浮的100多个球形星团之一,但它只含几千颗或几百颗星星,比典型的球形星团小得多。科学家怀疑有一些球形星团是被银河系重力场捕获的古老矮星系的残余。据称,如果新…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科学家发现体积与太阳相当的超快恒星,速度超过每小时160万千米,能够摆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科学家曾认为这群超快恒星来自于银河新中心,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科学家希望对这些恒星进行进一步观测,以揭开超快恒星背后的弹射机制。银河系拥有巨大而壮观的炽  相似文献   

4.
由来自美国、智利和巴西的天文学家们组成的研究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和其他探测项目的历史存档数据,最终确认棒旋星系NGC 6872为迄今所知最大的旋涡星系。从其两条向外的旋臂延伸,NGC 6872范围超过52.2万光年,这几乎相当于我们银河系直径的5倍以上。该项研究的第一作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5,(24):56
欧洲天文学家日前发现,散布在太阳系周围的许多恒星的运行轨迹都显得有些不同寻常。欧航天局科学家们认为,是银河系巨大的旋臂影响到了它们的运行轨道,让这些恒星迷失的路途。借助欧洲航天局人造卫星获取的数据,科学家们现在已可以确定,太阳的位置恰好在数条运动方向迥异、由大量恒星组成的“星流”的交汇点上。并且,其中一些带有行星系统的恒星可能还来自于银河系的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6.
文龙 《科学大观园》2011,(18):70-71
数量相对稀少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银河系可能至少拥有20亿颗类地行星。这一估计是基于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设计上开普勒望远镜用于搜寻在恒星前方穿过的行星。根据这架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论文作者认为银河系的类日恒星中最多只有2.7%拥有所谓的类地行星,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H.Oort,1990-)的主要天文学成就。他发现了银河系的较差自转,建立了星系较差自转的动力学理论。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范德胡斯特(H.C.van de Hulst,1918-)从理论上预言了可观测到星际中性氢的21厘米谱线。它是荷兰射电天文学的创始人,并在研究银河系的旋涡结构,探索银河系的中心区域和近距星系的星系核活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在太阳系研究方面提出了著名的原彗星云假说。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4,(9):32-33
正科学家们观测到一个超高速转动的巨型黑洞,其惊人的转速速度几乎达到光速的一半,造成其周遭的时空剧烈扰动。大多数的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核心区域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此项研究中所涉及的黑洞位于61亿光年之外,其质量约为太阳的2亿倍,从而成为迄今被天文学家观测到其自转情况的距离最远的此类天体。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合著者,美国密歇根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12,(15):37-37
在对附近恒星进行观测时,美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发现了泄露秘密的振动,证明银河系在1亿年前与一个较小的星系或者巨大的暗物质结构发生相撞后至今仍处在"振动"状态。天文学家指出,1亿年前有一个小  相似文献   

10.
<正>在银河系和其他几乎每一个大星系的中心,都潜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天体把数百万至数十亿个太阳的质量压缩到比太阳系还小的区域内,尽管还没有科学家能够解释,自然界是如何将这么多物质压缩到如此小的空间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超大质量黑洞伸出的无形"引力之手",以深刻而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周围星系的形成。如今,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幽灵般的黑洞的生长及行  相似文献   

11.
天文学家们认为在我们银河系的中央隐匿着一个巨型黑洞,然而迄今我们却从未能获得这个黑洞的直接观测图像。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拥有可以对这个黑洞进行直接成像的技术,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对于届时进行这种观测时可能将会目睹的情景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科学家们认为当我们实际对其开展  相似文献   

12.
<正>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并非全是我们银河系的居民,许多诞生于其他星系的恒星混杂其间,幽幽地诉说着它们的家园被银河系侵占瓦解、它们自己被银河系掠夺俘虏的悲惨历史。找出这些星际战俘,追溯它们的来龙去脉,就能重建银河系征战侵略、发展壮大的历史,甚至还能探测银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暗物质的分布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3.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天文学家近期发现了宇宙中最大的结构,其巨大程度甚至让现代宇宙学理论认为其不可能存在.根据来自斯隆数字巡天项目的数据,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一个创纪录的类星体集群结构,其延伸超过40亿光年.所谓类星体即一类年轻的活动星系.相比之下,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直径不过仅有数十万光年,而银河系所处的上一级结构,即室女星系团,其延伸也仅有数亿光年而已.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克洛斯表示:"这项发现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惊喜,因为它着实突破了我们所知晓的宇宙中最大结构的尺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一项新研究显示,我们银河系的中心看上去更像是恒星养老院,而不是恒星育儿所。天文学家对银河系中心开展的观测显示,那里大片的空间内年轻恒星严重缺乏。天文学家们曾经在银河系核心区域观测到年轻恒星,但此番研究确认了这个广袤的空间区域中明显缺乏年轻恒星的存在。这与先前认为星系近核心区域应当存在恒星新生区的观点相违背。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界限     
距离银河系中心1万光年的范围内,因为频繁的伽马射线爆发,都很难有生命存在,因此生命更有可能出现在星系的边缘(地球就位于银河系的边缘,距离银河系的中心大约有2.7万光年的距离).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1950年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为“费米悖论”,问题的大意是,考虑到宇宙惊人的年龄(大约为137亿年)和数目众多的星系,宇宙中早就应该遍布着生命现象,那么为什么人类至今也没有发现在地球之外的任何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16.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引力波的作用可能曾经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从一个遥远星系的核心踢了出来,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一亿次超新星爆发事件。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迄今所发现的,存在于星系核区之外的质量最大的黑洞,其质量超过10亿倍太阳质量。天文学家们怀疑这个庞然大物是在两个大型黑洞合并的时候被踢出星系核心的,而这个过程将会释放出能量巨大的引力波信号。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了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到的,迄今为止宇宙空间最深角落的场景。这个接近宇宙边缘的场景揭示了宇宙大爆炸初期星系排列与运动的混乱状态。在这里,星系间的碰撞司空见惯,怪异的星系形状层出不穷。我们所看到的蓝色和绿色的天体是如同银河系的太阳般炙热、年轻的恒星。  相似文献   

18.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2,(19):33-33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一个天文学家小组研究显示,大质量星系内部恒星形成时会形成剧烈的星风,这些星风将气体物质吹出星系内部,从而反过来阻止新生恒星的继续形成。该天文学家小组借助3台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和图像发现29个天体拥有速度高达每秒2500千米的外向星风,这一速度是在之前的其他星系中所未见的。加州大学南加州星系演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亚历山大.戴蒙德-斯塔尼克说:"这些星系几乎要将自己吹散了。大多数星风就像是一个喷泉,喷出去的气体最终还是会回落回星系内部然而对于此次我们所观测到的  相似文献   

19.
正大多数星系中央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那里密度极高,质量能达到太阳的数十亿倍。而近日,科学家就发现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的猛烈“狂风”中形成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将帮助我们理解星系演化的过程。科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进行观测,揭示了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的强烈喷流之中形成的过程。超大质量黑洞时常会抛射出大量物质,而这些物质组成了星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大麦哲伦星系是银河系的一个伴星系,近期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在这个伴星系里观测到了一个有趣的恒星新生区。在展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两个清晰的发光气体云团,分别是红色的NGC 2014以及它身旁蓝色的NGC 2020。尽管外观上两者非常不同,但是它们也具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它们都是在强烈星风作用下成形的,这些星风来自高温高热的新生恒星。这些恒星发出的强烈辐射激发了分子云并使其发出明亮的光芒。设在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是目前南半球最好的天文观测地点之一。但即便没有甚大望远镜这样强大的天文观测设备,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