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开播放了一段人与蝠鲼水下共舞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蝠鲼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水中幽灵在海洋中游来游去,看起来相当神奇,而莫桑比克“蝠鲼与鲸鲨研究中心”的一名女性生物学家安德莉亚·马歇尔则在镜头前与蝠鲼一起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2.
飞行中的信天翁信天翁能一边飞翔一边睡觉。它们滑翔飞行时很少振翅,左右脑能交替休息。信天翁是鸟类中杰出的滑翔冠军。信天翁的双翼狭长,便于在气流中逆风飘举和顺风滑翔。信天翁滑翔的时候,巧妙地利用气流的变化。如果上升气流较弱,它会俯冲向下,加快飞行的速度。如果高度下降,它又会迎风爬升。每当海面上狂风怒吼、巨浪滔天的时  相似文献   

3.
你可能无法想像,蛇既没有翅膀,也没有类似翼膜的附肢,它们怎么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然而,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些蛇不仅会飞,而且还是飞行高手。飞蛇摇动肋骨产生动力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杰克·索卡8年来一直在对蛇的飞行能力进行研究。近日,索卡在一份专业杂志上揭示了飞蛇擅长飞行的原因。他说:“尽管飞蛇缺乏类似翼膜的附肢,但它们仍是技艺高深的飞行运动员。”  相似文献   

4.
快活林     
潜力与浮力自命不凡的李明总看不起他姐姐。父亲说:“李明,不要老是自吹自擂,你和你姐姐不能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也不能说一个在海底,一个在海面。”李明:“爸爸,你说谁在海底?谁在海面?要是在海底,说明我有潜力;要是在海面,证明我有浮力。”  相似文献   

5.
轮胎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发动机也出现了过热迹象,在温度恒定为38摄氏度的沙海中驱车两个半小时,一路上的辛苦自不必说。还好,伸入印度洋的狭长半岛终于在望。此处接近澳大利亚人迹罕至的最西端,前方的景致比扑面而来的热浪更令人眩晕。而且半岛的每一侧都呈三种颜色:蔚蓝的天、红色的峭壁、炫目的白色海滩。海水清澈得有些离奇,站在悬崖边的平台上,目光能够轻易触及另一个世界:巨大的蝠鲼巡游水底,就像黑色幽灵轻轻飘荡,海牛和海龟随波逐流,还时不时地有独行的牛尾刺魟跳出海面。更有意思的是,不论你朝哪里看,总会发现有鲨鱼在浅水中逡巡,或  相似文献   

6.
江文 《科学大观园》2010,(24):73-73
在中国海南省的亚丁湾,中国海军“昆仑山”舰坞舱尾门缓缓打开,一艘新型气垫艇在引擎的轰鸣声中滑出坞舱,海面立即腾起了巨大的水雾。调整好方向后的气垫艇开足马力向大海深处疾驰而去,远远看去像飞腾在海面上的一团云雾。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在媒体上常常能见到“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那么H和N又是什么意思呢?它们是一些物质的缩写:H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的缩写,而N是神经氨酸酶Neyramidinase的缩写。这两种物质在病毒的入侵细胞、传播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血凝素H是病毒入侵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8.
尽管商业捕鲸早在1986年就被禁止了,但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偏远小村庄,这里的村民却仍然在用传统方法捕鲸.他们坐在建在火山斜坡上的家中专心致志地看着印度洋,观察着远处的海面上是否有水柱喷出,当鲸鱼的叫声在山间回荡,然后一只鲸鱼出现在海面上.  相似文献   

9.
深海杀手     
神秘的深海是一个至今不大为人类所知的世界。人类的科技水平虽然相当发达,但到达深海的能力甚至低于到月球的能力。目前世界上直接下潜到海中的最深纪录是501米。一般在海面700米以下就是一片黑暗了。在黑暗无底的大洋深处,环境是极端恶劣的。没有丝毫光亮,终年水温不会超过2℃,食物稀缺而压力巨大。不过许多“深海杀手”却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在这里,它们为适应深海环境而变得非常奇特。  相似文献   

10.
他山之“毒”——蜂猴 蜂猴是灵长目蜂猴属下的一种猴子,共有9个亚种.它们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大约在28~38厘米之间.蜂猴一般栖息在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中,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因为它们的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在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省南部的深山老林中,运气好的话也能在野外遇到它们.  相似文献   

11.
2003年7月31日,位于大连市中山区港湾桥的辽宁海事局船检处的管永义说,10时左右,他在17楼的办公室里溜达,突然发现平常一望无际的海面出现了山,虚无缥缈,扑朔迷离,非常美。他连忙招呼同事来看奇观,一名同事还用数码摄像机将这些景观录了下来。“难道是海市蜃楼?”管永义说,这些山体一直在变化,有时大山体清晰些,有时小山体清晰些,好像还在不断移位,东部的海面则是连绵起伏的小山体轮廓,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十几个小山头,一个小山头上还隐约可见烟囱的影子。以后,海面上的山体逐渐缩小,轮廓也有些模糊。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冰山90%的体积都隐藏在海面之下,冰山翻转的情况十分罕见.幸运的是,参与美国南极计划的研究人员在西威德尔海抓拍到艾利冰山翻转后,冰山底下的惊人美景,如同外星世界. 西威德尔海有许多冰山,它们按照由北向南的方向移动,与威德尔海中的环流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鬼魂”的存在,其实是源自大脑的变化.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出大脑中负责这种诡异感觉的区域,而且通过实验让一些人感受到了身边的“鬼魂”. 关于“鬼影”有很多传说,但最常被提到的是无法看到的鬼魂.这种现象在经历极端环境的人身上十分常见.登山者、探险家以及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都常有这种感觉.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朱利奥·罗格尼尼说:“这种感觉是非常生动的.他们能感到有人在附近,但看不到人.这其实常常是感觉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鸵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可达100多公斤,身高达2米多.要把这么沉的身体升到空中,确实是一件难事,因此鸵鸟的庞大身躯是阻碍它飞翔的一个原因.鸵鸟的飞翔器官与其他鸟类不同,是使它不能飞翔的另一个原因.鸟类的飞翔器官主要有由前肢变成的翅膀、羽毛等,羽毛中真正有飞翔功能的是飞羽和尾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神五”和“神六”的圆满飞天和“嫦娥奔月”工程的顺利进展,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以后第三个拥有载人技术到地球以外太空飞翔的国家,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目前,在英文媒体上taikonaut一词用得已经很普遍,国内媒体上也不时有出现。但是,相对于美国人常用的astronaut和俄罗斯人常用的cosmonaut,taikonaut一词的产生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似乎仍然有些扑朔迷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鸵鸟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可达100多公斤,身高达2米多。要把这么沉的身体升到空中,确实是一件难事,因此鸵鸟的庞大身躯是阻碍它飞翔的一个原因。鸵鸟的飞翔器官与其他鸟类不同,是使它不能飞翔的另一个原因。鸟类的飞翔器官主要有由前肢变成的翅膀、羽毛等,羽毛中真正有飞翔功能的是飞羽和尾羽。飞羽是长在翅膀上的,尾羽长在尾部,这种羽毛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构成,各羽枝又密生着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有钩,把各羽枝钩结起来,形成羽片,羽片扇动空气而使鸟类腾空飞起。生在尾部的尾羽也是由羽钩连成羽片,在飞翔中起着  相似文献   

17.
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将石墨分离成构成它的单片碳分子的两位科学家.在有关报道中,将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单片碳分子的英文词“graphene”翻译为“石墨烯”.但笔者认为,石墨烯这个术语是不合逻辑的.什么是“烯”?烯是一类碳氢化合物.例如,乙烯、丙烯、异戊二烯……都属于烯.它们被称为“烯”,首先是因为它们是脂肪族碳氢化合物,其次是因为它们是一大类含有C=C双键的物质.单单凭借有C=C双键,就以为是“烯”,否定了大前提,逻辑上不成立.  相似文献   

18.
坦斯莱(A.G.Tansley)在《植被概念和术语的使用问题》这篇著名论文中强调了生物与环境的不可分性,从而引出了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他说:“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是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整个系统(在自然意义上),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包括构成所谓环境的全部复杂的自然因素。”这也就是说,有机体与环境的不可分性,体现在它们与环境的自然系统之中.对这个系统,我们即要研究它的动态平衡,更要研究它的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9.
王珍 《科学大观园》2023,(14):50-53
<正>为什么要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二氧化碳被顺利“捕捉”并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深圳西南约200公里,南海东部海域,深蓝海面上泛着波光,一望无际。从空中俯瞰,矗立于此的恩平15-1平台,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这是亚洲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平台,拥有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09,(17):42-43
1895年6月2日深夜,在台湾基隆以东的海面上,一艘名为“公义”号的德国船静悄悄地停泊着。而就在此时,船舱内正进行着一项交割手续,办理手续的双方分别是中国代表李经方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而他们所交割的.竟然是本属中国领土的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