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狭义的新文学图像,主要是指现代文学作品在创作、传播或接受过程中,所伴随或衍生的封面、插图等相关图像,它们不仅具有新文学版本学的研究价值,还隐含丰富的学术信息;广义的新文学图像,还包括那些虽不一定与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直接关系、但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背景性、资料性图像,它们更多地是给文学欣赏和研究提供一种鲜活的历史场景,构建一种切实的阅读和研究通道。  相似文献   

2.
杨洁  许欣 《科技信息》2009,(16):362-363
在新时期的文坛上,有一批极具强烈青春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比较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大多以成长中的青年人物为想象,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抒情色彩,这种文学称之为青春文学,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对政治意识的集体逃离,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南诏野史>是保存元末历史资料较多的书籍,书中保留了许多当事人写的诗歌.结合历史分析这些诗歌,同时把历史人物与郭沫若的历史剧<孔雀胆>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对比,从而展现现实中段功以及他的两位妻子的性格与命运.  相似文献   

4.
华金星 《科技信息》2010,(16):143-143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随着这一批评方法从产生和不断地成熟,人们对社会历史批评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对这一批评方法在运用上的利弊得失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文学地理研究不仅显示出丰富的人类学内涵,更是对方兴未艾的文学人类学思潮的一种回应。本期特别推出"文学地理"主打栏目,聚焦于"文学新桂军"代表人物,亦是"相思湖作家群"领军人物的东西、凡一平、黄佩华及其作品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探讨,目的在于梳理文学家、文学作品与特定地域、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学地理"主打栏目刊发文章有:秦红增/问、东西/答《文学地理与文化深描》,围绕文学创作与地理环境、地方文学与地方性知识、文学写作与深描等相互关系以及方言写作、写  相似文献   

6.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文学作品语言的共性。但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台词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加上舞台表演的需要,使戏剧语言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同样,戏剧翻译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戏剧语言的口语性、通俗性、动作性和人物性等方面,对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说明戏剧语言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在戏剧翻译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文章”在国内有两个概念。广义的概念是:文章是以文字为媒介,宣事明理,表情达意的有篇章组织的书面语言。泛指一切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非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狭义的概念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组成独立篇章的书面语言。单指非文学作品的普通文章(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但是,由于概念不统一,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便出现了三种观点。⒈文章的狭义概念,⒉广义概念,⒊文章就是文学作品,或以文学作品为主。第一种观点科学性最强,对教学和写作有很现实的规范指导性,但在实践中,接受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作为各自国家的文学大家,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风情和自然美,中国大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两位作家本人及其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进而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营造的文学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学中尤其是神话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以“变形”母题为表现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定因素:特定的人物即发生“变形”的主人公,特定的情境即导致异化、发生变形的具体情节语境。本文试着从“变形”母题与社会背景演绎,变形母题与异化思想,变形母题与民族意识三个方面对中外文学中的“变形”母题作一定的平行研究,探讨“不同的创作环境、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面对暴力、纵欲、强奸等因素充斥文学作品的媚俗现象,文学批评家发出了批评、谴责、抗议之声,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表现。但大多文学批判是基于对大众文化的同情而对目前文学所作的种种开脱,对文学对读者都很不负责。作为文学批评,应从作家心理开始,目前作家一味地打开无意识的大闸门,心理严重失衡,只是向社会展示那些负面人性。因此,作家要扪心自问,要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些真文学。  相似文献   

11.
多向度多层次的心灵展示──屠格涅夫六长篇人物的心灵世界卢兆泉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中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屠格涅夫做为一个"隐匿在艺术家背后"的"心理学家",致力于人物心灵多向度、多...  相似文献   

12.
张佳坤 《科技信息》2010,(30):I0170-I0170
多克特罗是美国后现代文学坛杰出代表。在他的成名作之一《拉格泰姆时代》中,多克特罗将虚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将其眼中最真实的美国后现代社会呈现于笔下,《拉格泰姆时代》打破了之前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剥离的模式,走出了传统小说写作方式的桎梏,诠释了历史与文学融会贯通的关系,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是后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语言问题,人们曾经不加思索地信奉着“语言是文学的表现工具”的权威解说,但是,这种规定和阐发较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的实际是远远不足的。随着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兴起,“新批评派”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认为文学的本体只有语言,强调文学是语言,语言是文学。上述两种说法尽管各执一端,表面看似水火不容,但实际上两者的思想方法是一样的,都割裂了文学的整体,末能正确揭示文学语言的本质。本文试图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中,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三方面,对文学语言进行一些探索,以求作出较为正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正>回顾漫长的人类历史,无数座城市或迤逦而行,或改头换面,或灰飞烟灭。后世的我们,只有凭借支离破碎的历史遗迹和残章断简缝补起众多历史的空白,依靠文学作品想象古代都城金碧辉煌的宫阙和车水马龙的市井。文学中的城市使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离我们远去的城市变成可以认知的对象。当代城市生活的切身体验与往昔文学城市的阅读体验水乳交融,唤醒读者对于城市的联想,影响人们对现实城市的感知,文学中的城市体验变成了读者生活体验的内在部分。因此,人们往往同时生活在两种城市中,首先是城市的现实空间,这个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是一种近乎"乐感"的文化,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都缺失一种西方超越式的悲剧精神。小说《白鹿原》人物塑造之悲剧精神有得有失,因为文学命运感的创作意识忽略,呈现出小说人物朱先生、小翠、冷大姐和田小娥以及白嘉轩等悲剧艺术情味普遍寡淡的文本遗憾。  相似文献   

16.
李建文 《科技信息》2009,(18):362-363
本文是针对农村县城(山区小县)职业中专学校写作教学的实际来谈的。有许多此类学校的学生因不会而害怕、应付甚至拒绝写作。拿写人来说吧,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刻画人物是茫然一片,始终处在一种懵懂和混沌之中。有的甚至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既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会写人,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人,也不知道写人要写人的什么,至于那种能把人物置于一定的事件和环境中,进行一面或多方面细致刻画和展现的学生及佳作就更是风毛麟角,难得一见了。因此,本文认为:既要跟学生讲清一般性的写作理论,从写人这个角度说,更要跟他们讲清楚如下三点东西:第一,为什么要学会写人(包括你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第二,写人要写人的什么。第三,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不能离开具体的事件和环境。概括成一句话:教他们以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思想为指导,写出人物在具体的事件和环境中的外表神态、动作行为,话语言论,思想心态的某一或某几方面,以此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我认为,只有长期这样教学、训练,才能较快地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写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写作的兴趣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文学批评家关注的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人物特征、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等。倡导从功能语言学.尤其是最新发展的评价理论的途径研究文学作品,摆脱了传统的随感式和印象式的文学批评方法,探索建立一种多堆的、立体的、定性的、定量的、科学的语言学分析体系,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问题,这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教学都是有启示和推动作用的。通过对文学语篇分析来检验功能语言学在文学研究和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19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是新世纪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新世纪以来,"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产生了大量的引起读者热议的电视作品,其播出频道之多,收视率之高,令人惊叹.题材与主题的双重优势、电视剧的高质量和播出时机的恰当选择,是"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热播的主要原因,中国观众对电视剧的情有独钟和特殊观众的审美期待也是重要的因素."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有"历史纪实"和"新英雄传奇"两种类型."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对以往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突破和超越,对当下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是语言和文学互输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它使读者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外贸知识”,丰富译入语语言和译语文学。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殊途同归,应兼收并存,共同为再现原文文学色彩、艺术风格、体现文学价值服务。  相似文献   

20.
“松”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象征君子坚贞不屈、高洁孤直的品性,在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中提到,王维诗作中“松”意象有46处之多,王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君子喻”的传统,而更多的是将禅宗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王维受禅宗影响深远,他的诗不论是写松之本体、写松的特殊含义,或是以松来烘托人物、环境,都体现出一种禅趣,透露出一丝禅机,特别是他诗中那些和松连用的“松鹤”、“松月”、“松风”、“松琴”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幽空寂的禅境,给人以禅思,这些共同构建了王维独具特色的山水禅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