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羌塘地区花岗岩类岩体大多数沿羌塘陆块的冈玛错-西亚尔岗岛弧分布。岩石类型有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有的岩体还与酸—基性火山岩伴生。侵入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35.3—302Ma,为多期侵入,主要为燕山早期(135.3—186.3Ma),少数为燕山晚期。个别同位素年龄值为74.2和99.6Ma,最早不超过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岩体另一分布区是改则-色哇缝合带北侧。岩石类型较单一,主要是酸性岩类的花岗岩、花岗斑岩、黑云母花岗岩、角闪黑云花岗岩等,几乎不出现中性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20.9—129.8Ma,为燕山晚期产物。  相似文献   

2.
胶西北金矿集区内中生代花岗岩类分布广泛,与区内金矿成矿关系密切。焦家断裂带深部下盘隐伏的岩体岩性以花岗岩类为主,其成岩时间及成因分类尚存在争议,本次在金城地区采取深部花岗岩类样品,开展了锆石U-Pb测年、主微量元素等测试工作,对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形成时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研究。金城地区焦家断裂带下盘深部花岗岩类为中生代侏罗纪玲珑型花岗岩(测得锆石U-Pb年龄值为158.4 Ma和160.4 Ma)和白垩纪郭家岭型花岗岩。本次研究花岗岩样品均表现为I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玲珑型花岗岩重熔物质较复杂,若重熔地壳源岩为火成岩表现为I型花岗岩的特征,重熔的地壳源岩为表壳岩类,则表现为S型花岗岩的特征。区内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板块有关,属大陆弧花岗岩类,为火山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雀儿山花岗岩体位于川西义敦岛弧北端,由似斑状花岗岩、伟晶质和细晶质花岗岩脉以及岩体边部的花岗闪长岩组成。这些花岗闪长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的花岗岩石系列,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向右缓倾型,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Eu负异常明显,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部分斜长石结晶分离过程。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为217.2~223.6 Ma,表明其成岩年龄为晚三叠世。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川西雀儿山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与甘孜—理塘结合带向西俯冲有关的火山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乌尔旗汉地区晚石炭世花岗岩类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即硅酸盐、稀土特征)研究,晚石炭世花岗岩锆石结晶年龄为318±12Ma,本期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低铝质岩系的"S"型花岗岩;其配分形式与正常弧花岗岩相似,反映该时代花岗岩具大陆壳特征,其岩浆主要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丽水凹陷N6井月桂峰组和灵峰组下段地层碎屑锆石U-Pb定年,发现月桂峰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包括140—90 Ma和190—170 Ma两个年龄组分,并有零星的大于400 Ma的变质锆石;向上至灵峰组下段碎屑锆石中除上述锆石年龄组分外,新出现280—260 Ma的变质锆石组分,说明除140—90 Ma及190—170 Ma岩浆岩物源外,随着物源区持续剥蚀,至灵峰组下段物源区明显加入了280—260 Ma变质岩.这一与二叠纪相关的变质碎屑锆石和变质作用,可能与晚古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汇聚华南大陆有关.  相似文献   

6.
粤东大北山地区的火山岩及次火山岩、花岗岩具有同源性和同期性特征,形成时代相当于侏罗—白垩纪。其岩浆来源可能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重熔的产物,岩石成因类型应属于Ⅰ系列。  相似文献   

7.
福建魁歧碱性花岗岩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魁歧花岗岩是我国东南沿海晶洞钾长花岗岩的代表性岩体。该岩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07m.y.,它是在南澳—长乐断裂挤压作用之后的拉张阶段侵位,以碱性花岗岩为主,伴有早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复式岩体。碱性花岗岩中长石为条纹长石,出现霓石和亚铁钠闪石。晶洞构造、花斑结构普遍发育。化学成分以富硅、碱,低铝、钙、镁为特征。岩石化学资料表明,魁歧花岗岩与共生的火山岩和其他花岗岩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源关系,是同熔型岩浆分异演化晚期的产物。但该花岗岩以非造山、相对无水、富碱等特征类似于A型花岗岩,因此笔者建议将该类花岗岩列为同熔(A)型。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阿巴嘎旗北部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地处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的西北侧.通过对三类侵入岩体样品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正长花岗岩体(包括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条纹正长花岗岩、钠长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体(中粗粒钠闪正长花岗岩、钠闪条纹正长花岗岩)都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碎裂岩化花岗斑岩岩体兼具A型和S型花岗岩的特征.三类侵入岩体岩浆成因与陆壳变杂砂岩部分熔融有关,均产于后造山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发现了早志留世更长环斑花岗岩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变质岩中,与中三叠世侵入岩超动侵入,铀-铅同位素年龄值为428.5±2.2Ma,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是在大陆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该岩体的发现,对于东昆仑西段早志留世基底的深入研究及进一步确定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带发展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西武功山中生代变质核杂岩的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自江西中生代伸展构造区武功山变质核杂岩的 7组花岗岩类的Nd -Sr同位素组成表明 ,它们具有两组ISr值 :加里东期山庄花岗闪长质岩体ISr=0 .70 6 6 1;中生代武功山区花岗岩类ISr =0 .70 981~ 0 .716 96 ,平均 0 .71381.七组样品都表现为低的εNd 值 :- 13.7到 - 10 .5,平均- 12 .0 .Nd模式年龄古老 :1835~ 2 12 8Ma .在εNd-t图上 ,所有数据均落在江西中部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的Sm -Nd演化区内 ,远离球粒陨石地幔演化线 .结合岩石化学上的高钾、过铝以及岩体含有硅线石矿物等特征 ,认为武功山变质核杂岩的花岗岩类是由与元古代变质沉积岩相似的大陆地壳岩石通过部分熔融而形成的 .  相似文献   

11.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10~(-6)μg/g,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23 Ma和122 Ma,是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的产物。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个时期并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富集地幔产生轻度熔融的结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35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源岩形成于700~800 Ma的扬子陆块,由经历了三叠世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壳的新元古代物质熔融形成;早白垩世(130~105 Ma)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加厚深度不同的大陆地壳。胶北隆起区域的高Mg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形成深度较深(30~40 km),可能由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分异形成;胶南隆起区域的低Mg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较浅(30 km),源岩可能来自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玲珑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和研究,讨论了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源区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玲珑花岗岩SiO2的质量分数为68.12%~75.4%,K2O的质量分数为3.7%~5.17%(平均为4.39%),A/CNK为0.72~1.04,属于富硅、高钾钙碱性、准铝质至弱过铝质系列花岗岩,其富集K、Ba、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等活泼的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Zr、Ti、Nb等高场强元素。岩石的高Sr含量(wSr>770×10-6)、低Y含量(wY<7.64×10-6)以及没有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85~1.84),与埃达克岩类似。花岗岩锆石εHf(t)=-18.06~-23.85,第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2358~2710Ma;T-εHf(t)图解和t-(176 Hf/177 Hf)图解显示岩浆源区为2.5Ga±的下地壳,Hf-Rb-Ta、Th/Hf-Ta/Hf判别图解和高的wLa/wNb比值(>2)显示岩石具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花岗岩特征。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8.53±0.79)Ma(MSWD=0.13),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认为,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大陆弧伸展和岩石圈减薄,幔源岩浆底侵提供热动力,古老的镁铁质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玲珑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区内出露4个花岗岩体:(1)辉山花岗岩;(2)鹊山花岗岩;(3)高陵花岗岩;(4)朵山花岗岩。其中辉山花岗岩为作者发现。通过岩石特征、岩石化学成分,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170Ma±10,辉山花岗岩具重熔花岗岩特点,是以胶东群为基体的壳源重熔型花岗岩,以底辟的方式上升为原地及半原地型花岗岩,鹊山花岗岩中存在着大量交代残留体及稀土元素含量及分配型式特点类似交代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北淮阳带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的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在北淮阳带地层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之一 ,是将以前建立的一些变质岩群解体成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或岩石地层单位 ,并重新厘定了它们的含义和分布。最近从原卢镇关群、佛子岭群、梅山群中识别出了较多变形花岗质岩体 ,马文璞等运用单颗粒锆石 U- Pb法测得四个变形花岗岩的年龄为 74 4± 9Ma和 665± 3 9Ma,属新元古代。岩石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这些变形花岗岩的 R1 变化主要范围为 1 93 4~ 2 768,Ga/Al值位于1 .72~ 3 .61范围内。在 Zr,Nb,Ce,Y - Ga/A l图解上 ,它们主要落入后造山 ( PA)型花岗岩区 ;在 R1 - Ga/Al图解上 ,也属于后造山 ( PA)型花岗岩。上述事实可能意味着 ,Rodinia泛大陆的汇聚发生在新元古代变形花岗岩侵入之前 ,但随后即开始了拉张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新疆巴伦台钾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新疆中天山巴伦台地区钾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岩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方法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分析其主量、微量元素含量等地球化学特征,并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确定其成岩年龄。结果钾长花岗岩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形成年龄为369.6 Ma±2.6 Ma。结论古生代南天山洋洋壳向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下的俯冲至少延续到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6.
江西庐山中生代构造事件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庐山"星子变质核杂岩"中发育有大量中生代花岗岩,这些花岗岩中具有强烈的韧脆性剪切变形,典型的新生变质矿物为绢云母.通过对庐山海会花岗岩(其形成年龄为122~130 Ma)中动力变质矿物绢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104.22 Ma±0.18 Ma和104.95 Ma±0.22 Ma的坪年龄值,以及104.7 Ma土0.36 Ma和105.03Ma±0.8 Ma的等时线年龄值,这表明江西庐山地区在130~104 Ma期间经历了从伸展构造环境向左行走滑构造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A型孪生花岗岩带—以福建沿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同熔和改造系列是以岩石形成的不同方式、条件和过程为基础而作出的花岗岩成因分类。以此为前提,我们发现同时代两个系列花岗岩带常常平行成对分布,与相应时期的B型或大陆内部挤压俯冲带构成有规律的平行分布序列,据此,我们提出了孪生花岗岩带的概念,并指出有A型、AB型和B型三种孪生分带型式。本文以福建沿海(晚)燕山期孪生花岗岩带为例,系统阐述了产于活动大陆边缘的A型孪生花岗岩带的特征、成因及其形成的板块构造模式,将花岗岩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从地球的化学分异原理、规律和动力上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为了能够正确评价温度、应力对花岗岩渗透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温度和应力耦合条件下花岗岩岩样渗透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加温相对较低时,应力是渗透率的近似指数函数,加温对花岗岩岩样渗透特性的变化不起控制作用;但随温度继续升高渗透率出现增长趋势,尤其在温度门槛值范围时,花岗岩岩样渗透率出现了突变;此时,温度对岩石渗透起决定性作用。该实验结果对大庆市温泉开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观测、岩相学及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杭嘎勒晚二叠世石英二长闪长岩主体岩石与包体的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强烈,具弱的负铕异常,稀土配分曲线为向右倾,属轻稀土富集型。石英二长闪长岩显示了I型花岗岩的特点。包体与主体岩石同时具有表现出元素Ce、Nd、Zr富集,而Nb、Sr、P、Ti亏损,显示形成于增生在大陆边缘正常弧花岗岩的特征。AR-SiO2图解显示,主体与包体岩石虽同属钙碱性+拉斑玄武系列区,显示了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在R1-R2图解上,大部分样品集中在碰撞前与碰撞后花岗岩区分界处,以碰撞前为主;在Nb-Y图解上,样品落在了火山弧-同碰撞花岗岩区;在Rb-(Y+Nb)图解上,样品落在了火山弧花岗岩区,反映石英二长闪长岩形成于板块边缘的岩浆弧环境。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主体岩石年龄为(251.9±2.7)Ma。杭嘎勒晚二叠世石英二长闪长岩为碰撞前火山弧花岗岩,研究区在晚二叠世时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  相似文献   

20.
西安地区140例绝经后妇女骨密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某社区部分绝经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检测,了解其骨骼健康状况,为骨质疏松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Hplogic)对西安某社区140例绝经后妇女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绝经后妇女(50—60)岁年龄段腰椎的骨密度下降趋势最明显;(60—70)岁年龄段各部位的骨密度值下降趋势变缓;70岁以后各部位的骨密度值有稍微的上升趋势,腰椎变化趋势大。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说明结论绝经后妇女各部位骨密度值的变化趋势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发生率增高,且绝经后妇女在(50—60)年龄段腰椎骨密度下降明显,应及早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