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自创始以来即重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 ,但长期以来 ,这一领域还没有受到国内同仁足够的重视 ,有关稿件刊发得也偏少 ,这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最近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课题被中国科学院列入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并全面启动。借此机会 ,本刊特邀参与该项目的部分专家就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进行笔谈 ,希望引起国内科学技术史界对该领域的关注 ,以共同促进有关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工作会议于2001年8月9—12日在北京香山召开,来自北京、天津、合肥、哈尔滨、西安、长沙、四川等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组发起并组织,旨在交流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了解国内有关研究新动向、倾听同行批评建议,以促进  相似文献   

3.
100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历经曲折,有辉煌的成就,有歧路的徘徊,甚至也有惨痛 的教训 ,无数中国人为之奉献了智慧、心血和生命。为了探讨和总结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 历史经验,宣传和发扬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敬业、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抢救 、搜集和整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关资料,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学史研究机构,自1957年成立以来 就特别重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近年来我们开始实施“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 ”的研究计划。此项工作于200…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重视 ,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但由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剧烈 ,史料极为零散 ,而且由于政治的、认识的或资料的原因 ,还存有不少研究相当薄弱的环节 ,更有不少研究成果由于受当时政治思潮的影响而出现偏颇。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与一般科学技术史研究既有共同之处 ,又有其独特之处。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一致的 ,这种原则的核心在于求实 ,还历史本来面目 ,其特殊性在于这一阶段社会变动复杂 ,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表现为西方科学的传播和技术的移植 ,这种传播和移植是在本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经过5年多的筹划,2000年该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内30多家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分工承担二级课题,超过70%的课题由中青年学者承担,按时完成了研究任务。从2004年到2010年,项目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35种、共47册书陆续出版发行。相互包容、通力合作和契约精神是集体研究项目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钱三强科学史贡献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对科学史学科的发展也贡献卓越。本文梳理了钱三强公开发表的有关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著述,探讨了他对科学史的贡献,认为,钱三强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史的开拓者和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与研究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重视科学史的学术价值、科普功能、教育功能和资政功能是钱三强科学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若干内容与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世纪至 2 0世纪前半叶 ,科学技术的发展被描绘成知识稳步增长的进步图景。这种科学观的历史研究注重过程和成就的考释与描述。如以往我们中国学者研究古代科技史时 ,特别重视中国人曾做出了哪些发明和发现 ,为世界科技文明作出了什么贡献。近些年来 ,国外科学史家把科学技术理解为人类文化的产物或者一种文化形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关注人们如何利用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去创造知识。这一变化扩展了研究视野 ,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学术问题。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基本上不属于那种…  相似文献   

8.
<正>张柏春,1960年生,工学(机械工程)学士,理学(科学技术史)硕士、博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首席科学家。2001年起担任"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组"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在一个春日和煦的下午,笔者一行如约来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所长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9.
近4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史重大科研项目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重大科研项目的筹划与实施"系列报告会,回顾《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华大典·数学典》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筹划与实施。四位负责人的报告指出,发挥集体优势与追求学术创新是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张贻惠是中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对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及北平大学工学院以及中国物理学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他还为统一度量衡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同时他也积极的投身科学普及工作,翻译并出版科普书籍。张贻惠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目前,学界对张贻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够深入。本文对张贻惠的生平简历、科学成就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对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以及中国20世纪上半叶高等教育史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陆续出版后,引起了国际科学史同行的关注。王作跃、胡大年等学者向国际科学史杂志Isis编辑部和丛书主编张柏春建议,邀请国际同行对丛书进行评介,并将书评发表在Isis上,以扩大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2008—2010年间,Isis(图1)先后刊登了17篇书评(表1),对丛书中的20部著作分别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这一系列书评,加上2007年9月Isis组织的"科学与现代中国"专题讨论,使得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成为当时国际学界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我国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群众运动,这是一场为满足政治需要而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进行考查和总结的带有学术意味的活动。本文在分析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状况及其特点,以期为中国科技史的史学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验收会议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 1 2月 1 6日 ,中国科学院基础局组织召开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担的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编号 :KJCX2 W 6,以下简称“近现代项目”)的验收会议。出席验收会议的有基础局金铎、刘佩华 ,政策局田、解源 ,综合计划局王政芳等院有关部门领导。近现代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柏春、王扬宗 ,该项目二级课题负责人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3 0余人以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刘钝等到会接受检查和评议。以席泽宗院士为组长的 7位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经过认真检查 ,一致认为该项目按期完成了预期目标 ,各项…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史研讨会”于1993年5月17日—21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29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我国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想史,并通过对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学科发展等论题的研究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有23位代表在会上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向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基本反映了近年来学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是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在几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同义词:也许认真阅读过李约瑟所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人只是少数,但我们都深信他的结论--中国科学技术曾经在很长时间处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落后于西方--为什么会落后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4月 11至 13日 ,近 2 0 0位专家学者聚会北京国宏宾馆 ,参加了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 :一、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探求明清以来妨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诸多因素 ;二、回顾 2 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从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视角 ,分析对比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原因 ;三、展望 2 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前景 ,探讨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科技事业的对策与建议。会议共收到近 140篇论文。大致可分为五…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汉学家在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文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汉学家在十几个中国科技史领域研究成果,并从汉学史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定位。在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理路将传统中国知识纳入近现代的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方面,德国汉学家们的研究实际上是第一步的尝试,他们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都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世纪上半叶德国汉学家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迅速反哺到了中国学术界。竺可桢等一批具有科学史意识的科学家,也已经开始运用现代的学术方法对中国科学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本刊创办于1958年,原名《科学史集刊》。1982年1月更名为《自然科学史研究》定期出版,至今已走过四分之一世纪。25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现今科技史专业研究和教育机构以及从事人员之多,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大扩张,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科技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今非昔比。学术研究条件也大为改观。在此期间,本刊对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史事业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存在着种种不足,亟待改进。为了适应国内科学技术史研究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得到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大力支持,决定自2007年1月即本期起,从96页扩版为128页。这是本刊25年来第一次扩版。为了使扩版顺利进行,改进编辑工作,提高刊物质量,我们在2006年4月进行了一次读者和作者的调查。本刊的新老作者和读者,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尽可能吸收改进。编者谨代表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向各位作者和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帮助和监督。刊物的质量是刊物的生命,主要依赖作者和审稿者维系。25年来,我们得到了许多作者和审稿人的支持。特别是许多审稿...  相似文献   

19.
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1、4、7、10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二、栏目:本刊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学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  相似文献   

20.
<正>一、本刊是中国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国家级专业学报,其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现为季刊,逢3、6、9、12月出版。刊物致力于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积极反映海内外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二、栏目:本刊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学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