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薄膜的激光防护器件,器件中的液晶高分子以螺旋结构方式排列,可以有效控制反射无偏振激光. 本工作中详细介绍了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器件制作的过程工艺,关键材料:非手性单体、手性单体、手性掺杂剂、阻聚剂、光引发剂等的配比对器件光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军  杨蜀黔  袁才登  赵义军  胡欣 《甘肃科技》2006,22(12):111-112,110
本实验通过对合成丁苯胶乳的单体配比、引发剂种类和用量、电解质、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的探索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得到了性能优异的羧基丁苯胶乳乳产品。且具有反应速度快,单体转化率高,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在气井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井筒积液会严重影响气井产量,所以排水采气也就成为气井重要工艺措施,但是现有的排水采气技术存在准确性不足、成本过大等问题。本文运用自动控制原理,以电磁感应理论为基础,将实现泡排剂的精确化投放、降低投放成本作为目标,考虑到装置在井下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设计了一种智能化投放泡排剂的装置。本装置通过井下积液高度和压力大小两个变量对投放过程进行控制,避免人工操作对于投放准确度的影响,实现了泡排剂的精准投放,提高了泡排剂的使用效率。在单片机使用下,减少了泡排剂投放的工作量,降低了成本,对其他设备的改进研发,有借鉴意义。以延长气田为例,分析得出:本设备对于井下环境,以及不同井区的基础情况都有良好的适应性,易于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是《高分子科学实验》传统实验项目之一,但该实验存在很多缺点:单体精制麻烦、装置复杂、产品气泡多、透明性差等;改进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精制实验,更换了引发剂,对本体聚合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进行改进。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实验过程简单化;实验产品均一、透明、无气泡。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虑到链引发过程和引发剂的初级终止作用,通过图形方法求解具有单体链终止过程的加聚反应动力学方程组,得到了分子量分布函数,平均聚合度及平均官能度等分子参数的表达式,并建立了由反应的初始条件和单体转化率计算上述分子参数的方法。本工作的理论结果适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极性单体在极性溶剂中的阴离子型聚合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6.
影响丙烯酸酯类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单体的竞聚率及分配系数、聚合方法、加料方式、乳化剂、引发剂、反应温度、搅拌、pH值、电解质等九个方面论述了诸因素对丙烯酸酯类乳液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盛胜 《科技信息》2012,(27):496-496,525
聚丙烯装置最大的危险是丙烯、氢气等物料发生泄漏及聚合反应过程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导致火灾爆炸,即由于失控所导致的泄漏是装置危险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从工业化聚丙烯生产过程来看,聚丙烯装置可以分为丙烯储存、聚合反应、闪蒸与单体回收、气蒸干燥、风送与挤压造粒等几个工序,这里从影响聚丙烯装置工艺安全的因素着手,重点分析工艺过程失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乙烯基单体乳液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制备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即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质量比及单体组成、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四乙烯五胺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单体/聚合物质量比为3:5,MMA与St质量比为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用量占单体总重1.5%.在此条件下,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该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乳液聚合法,使用氧化还原引发剂,将乙烯基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 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研究了乳化体系、引发体系、单体/聚合物配比(M/P)及单体组成和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接枝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乳液接枝机理。结果表明, MMA和St接枝改性氯丁胶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聚合温度为50℃,反应时间5.5h,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一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占氯丁胶乳干重的0.5 %,M:P =3:5,WMMA:WSt=3:2,单体以滴加方式加入,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SDBS)用量占单体总重1.5%,此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9.6%,接枝效率为54.9%。红外光谱和凝胶含量分析证明MMA和St接枝到氯丁胶乳主链上。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接枝共聚物乳液配制成的胶粘剂对PVC人造革、SBS橡胶、海绵等具有良好的粘接性能。接枝反应活性点在氯丁胶乳胶粒的表面,接枝过程是一个表面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将微型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过程所研制的多参数测量、监视、控制装置。应用本装置可以自动维持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为正常值,也为进一步开发新的实验领域创造了条件。本装置也可用于一般物理过程的测量、监视及控制等数据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文后附有简化了的原理电路图。  相似文献   

11.
高吸水性树脂聚丙烯酸钠盐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艺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丙烯酸在聚合过程中的引发剂、交联剂,丙烯酸中和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性的影响,从中获得最佳合成工艺,制得树脂吸水率达140g/g(去离子水),吸水速率快,保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以2-乙烯基吡啶作为阴离子聚合反应时用丁基鋰消除溶剂环己烷、单体丁二烯及聚合体系中残余杂质的指示剂。本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曾试用于线型及星形丁苯热塑性弹性体、中乙烯基聚丁二烯、K-树脂等多种场合的实验室制备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报道一种基团转移聚合新引发剂-苄硫基三甲基硅烷,并对其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实现了一步合成且得率较高。新引发剂贮存稳定性好且有较高的引发活性,能引发丙烯腈暴聚,以也使丙烯酸酯类单体在高得率下快速聚合,但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速度较慢。率也较低,还用新引发剂合成了二元嵌段共聚物及A-B-C型三元嵌段共聚物。探讨了新发剂引发各类单体基团转移聚合的机理。并将新引发剂与最常用基团转移聚合引发剂进行活性比较。  相似文献   

14.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功能单体、交联剂、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三者配比、分散剂、引发剂、等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各种技术条件方面评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改善环氧树脂E-44的水溶性,以丙烯酸(AA)和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AMPS)为接枝共聚的单体对环氧树脂进行水性化改性.研究了引发剂、不同单体及比例和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水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2.71wt%的BPO为引发剂、以体积比1∶1的无水乙醇-乙二醇单甲醚为混合溶剂,在接枝共聚反应温度110℃,下用质量比为1∶1的AA/AMPS对等质量的环氧树脂E-44进行改性,得到的改性环氧树脂水性化改性效果最好,乳液离心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单组分水性聚氨酯纳米乳液的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蓖麻油代替部分聚醚通过丙酮法合成的单组分水性聚氨酯纳米乳液的性能与应用。探讨了R(NCO/OH)值、亲水单体含量、扩链剂的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粒径、贮存稳定性、机械力学等性能的影响。用IR光谱表征了聚氨酯树脂的结构,用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定了乳液粒子的粒径.制得的乳液粒径小于50nm,贮存稳定期超过6个月。通过与适当的助剂或颜料进行配伍,配制出应用范围广泛、涂膜性能优异的单组分乳胶清漆和色漆。  相似文献   

17.
腈纶二单体聚合的过程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腈纶厂引进美国CYTEC公司的VA专利技术,采用醋酸乙烯酯(VA)作为第二单体在腈纶装置上实施了生产.介绍VA在聚合生产中的原理、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条件、过程参数分析,提出了聚合过程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加入乳化剂、引发剂、链转移剂合成了液体可剥离胶。考察了单体配比、乳化剂、聚合温度、聚合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MA-AA-MAS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和甲代烯丙基磺酸钠(MAS)为单体合成了三元共聚物.探讨了该共聚物转化率、平均分子质量、阻垢分散效果与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单体MA,AA,MAS物质的量比为3.0∶1.0∶0.6,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总量的14%,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反应时间为4 h时,所制得的共聚物性能最佳,单体转化率为90.1%,对CaCO3和Ca3(PO4)2的阻垢率分别达到98.2%和92.1%.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控制引发剂用量,改变加料方式,提高了凝胶的渗透上限。通过调节单体双烯含量等方法,制备出小孔径,高孔容的凝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