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探索养殖鱼、鸭生物灭螺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技术,在全市选点示范扩建鱼塘和沟渠稻田放养鱼,鸭采食钉螺进行生物灭螺防治血吸虫病,通过五年的示范研究和推广,使疫情得到显著控制,钉螺感染率和感染钉螺密度分别下降71.84%,80.00%,耕牛和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73.36%,48.0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动物血吸虫病农业综合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有效对策,2004年到2008年选择在川兴、大兴、磨盘三个乡镇开展了"四个突破"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灭螺防病效果与经济效益;钉螺面积下降了53.11%,人感染率下降0.23%,病畜阳性率下降了0.41%,在22个乡镇51个村推广应用,增收节支3969.65万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控制对策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了我国江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概况、钉螺及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巧妙地设计出消灭病原、洪水涨落前后进行封洲禁牧等措施,使人畜下洲后不与水体中的钉螺接触,切断病原进入螺体和人(畜)体内,从而转变灭病必先灭螺的观念,做到有螺无害、净化草洲,达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和分析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疫情效果。通过在示范区实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的实施,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示范区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建立以控制传染源为核心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关系密切,采取以前的防治策略难以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的传播。研究旨在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新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了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每年常规实施化疗防治措施的2个干预村和2个对照村进行现场研究。新的干预措施于2005年全面实施,主要措施包括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渔船民粪便管理等措施,并强化健康教育措施,以降低人和耕牛作为钉螺传染源的作用。并于2005—2008年间连续观测了人群感染率、钉螺感染率以及哨鼠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后,经3个传播季节后干预组的血吸虫人群感染率降到1.0 %以下,其中爱国村从11.3 %降到0.7 %,新和村从4.0 %降到0.9 %(两两比较均P<0.001),且在第4个传播季节后分别持续下降至0.2 %和0 %。而对照组人群感染率出现上下波动,但仍维持在原来的基线水平。干预组一个草洲上的感染性钉螺密度在4个传播季节后分别从2.2 %和0.3 %下降到0 %(两两比较均P<0.01),而暴露于水体中的哨鼠感染率从79.3 %降至0 % (P<0.001)。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性防治策略能有效地降低日本血吸虫病在耕牛、人群和钉螺间的传播,这一策略现已被采纳为中国新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寄主,是血吸虫生活周期中最脆弱环节,灭螺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保护湿地和水资源。本文分别用新鲜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的根皮、茎皮、叶的1%、0.5%、0.1%、0.05%4个不同浓度梯度的水浸液处理钉螺,设清水和1ppm浓度的氯硝柳胺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1)樟树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灭螺效果,用不同浓度的水浸液处理钉螺,在不同时间的处理下,钉螺死亡率存在差异,其钉螺死亡率是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5% ̄1.0%以上的樟树根皮、茎皮、叶水浸液均可达到100%的明显毒杀钉螺致死效果,与1ppm氯硝柳胺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灭螺效果顺序依次为:根皮>茎皮>叶。(2)采用聚丙稀酰胺电泳技术分离经0.5%樟树新鲜叶水浸液处理不同天数的钉螺样品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经处理1~2天样品的酶活高于对照组,处理3-4天的酶活最强,而处理5天样品的酶活则大大减弱。在这一处理过程中,有时出现新的酶带,有时又有酶带消失。(3)还在微观领域探究其化感作用导致钉螺的形态病理变化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杀伤钉螺的机理。由此获得强他感作用植物樟树灭螺的化学生态学证据,为研制新的具中国特色的植物成份灭螺剂打下了基础,并为合成仿生灭螺剂以及最终构建生态工程中强他感作用植物群落灭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疫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防治,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是血吸虫寄生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环境仍然存在,钉螺面积总体下降不显著,血吸虫病疫情随时都有反弹的风险.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助力精准血防,该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至2017年的村级螺情及控螺措施数据,以螺情状况及动态、钉螺孳生环境和控螺状况等三个要素构建钉螺防控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二阶聚类的方法开展钉螺防控的地理区划及其防控等级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江汉平原钉螺增减动态变化类型以“无变化”为主,其次是“减少或不变”和“增加或不变”;螺情、孳生环境和钉螺防控措施等要素指标具有空间异质性.江汉平原被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7个二级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螺情主要特征及其防控的态势,提出了降低螺情风险、整治有螺环境、加强防控力度等方面的防控建议,为制定精准防螺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全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2005年,杭州市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4批次(25个专项),争取国家、省级项目247项,资助经费9061.5万元;全市累计认定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78家,认定杭州市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家;累计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39家;累计引“进大院名校”、跨国公司来杭共建创新载体52家,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2个;累计建成一定规模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孵化场地总面积53.5万平方米;重点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市区申请专利9479件、授权4065件;杭州市科技进步指标和综合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连续4年…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病是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寄生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防止钉螺随水流扩散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分析拦网型、沉螺池和取中层水型的防止钉螺工程措施后,结合钉螺迁移扩散的规律,提出了利用网箱系统拦截钉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工程中钉螺扩散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岩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5):183-184
南水北调工程是从南方的长江流域向北方的黄河及海河流域调水以缓解我国北方长期缺水的现状的一项宏伟工程。血吸虫病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钉螺扩散是导致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南水北调过程中,钉螺与血吸虫病扩散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是一种雌雄异体的腹足纲动物,作为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唯一的中间宿主,控制湖北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环节,快速鉴别钉螺雌雄的方法可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分别用室内鉴定、野外鉴别室内复查的方法,对湖北荆州钉螺进行了清...  相似文献   

12.
涵闸的水流特性及其对钉螺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求消灭涵闸水流中钉螺的有效方法,从而控制血吸虫病的蔓延.采用ADV流场测量技术对涵闸水槽中的流场结构进行了精细测量;运用标准κ-ε紊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对模型水槽中的流场结构进行计算并得出其流场结构,从实验和数值计算两方面对比分析得出了涵闸的水流特性,总结出涵闸对钉螺扩散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纯涵闸不但不能起到阻螺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钉螺在涵闸周围孳生扩散,涵闸首尾部是钉螺孳生的重要部位,应采取措施重点灭螺.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洪水对血吸虫病传播过程中影响的关键因素,本文建立了一个洪水下血吸虫病传播的数学模型,对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钉螺滋生面积是受洪水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同时,在模型的基本再生数中也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南昌县泾口乡544 .5 hm2 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 年(1996 ~1997) 后的结果,草洲的阳性钉螺由0 .002 19 只/0 .11 m2 下降到零;耕牛血吸虫病由4 .01 % 下降至0 .46 % ;居民血吸虫病由7 .44 % 下降至1 .81 % ,达到有螺无害控制草洲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讨了划分血吸虫病流行区与非流行区的较好气温指标,并用其研究预测气候变化对血吸虫病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若钉螺扩散,且适宜钉螺孳生的其他条件满足,则存在钉螺北移的风险。若干年后,全球气候变暖对钉螺的分布和血吸虫病的防治将带来挑战,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枫杨颗粒剂灭钉螺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了一种以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叶为主要成份,与淀粉、明胶等原料混合而制成的植物颗粒灭螺剂代替化学灭螺药品用于灭螺实验.与其它植物灭螺方式相比,这种颗粒灭螺剂对钉螺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在室内用颗粒灭螺剂饲喂钉螺5天,杀灭钉螺最高可达到75%;并且具有应用广泛、成本低廉、药效持久、污染减少等特点.结果表明利用枫杨颗粒灭螺剂是植物灭螺的一种新型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枫杨颗粒剂灭螺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了一种以枫杨叶为主要成份,与淀粉,明胶等原料混合而制成的植物颗粒灭螺剂代替化学灭螺药品用于灭螺实验,与其它植物灭螺方式相比,这种颗粒灭螺剂对钉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在室内用颗粒灭螺剂饲喂钉螺5天,杀灭钉螺最高可达到75%;  相似文献   

18.
王溪云  吴国昌 《江西科学》1999,17(3):163-167
介绍了南昌县泾口乡544.5hm^2草洲实施封洲禁牧2年(1996~1997)后的结果,草洲的阳性钉螺由0.00219只/0.11m^2下降至零;耕牛血吸虫病由4.01%下降至0.46%;居民血吸虫病由7.44%下降至1.81%,达到有螺无害控制草洲血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婷婷  李强  赵雪峰  龙慧 《科技信息》2012,(10):447-447
一、水改旱、水旱轮作技术钉螺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需要湿、肥、荫条件。疫区人民感染血吸虫病主要是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疫水而感染。四湖地区是水网型疫区,水系内外相通,上下游相连,钉螺由外河通过灌溉向水田扩散严重。在血吸虫病区的农村,过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60%左右的水田中有钉螺孳生。为了彻底改变水田内钉螺孳生的状况,解除人畜接触疫水的机会,在许多种植水稻的疫区都实行改种水田作物为旱地作物,成为控制钉螺蔓延、消灭血吸虫病、进行农业综合防治的一  相似文献   

20.
设置不同光强、光质、光色3种光刺激环境,观察湖北钉螺在所设环境下的趋避和体位反应.结果表明,湖北钉螺对光强刺激反应明显,当白炽灯光强达到1 050lx、节能灯达到605lx时,钉螺表现出明显的远避行为;而且钉螺对2种不同光质的光源反应表现出明显差异:对节能灯光刺激反应比白炽灯强烈.钉螺对所试的4种光色的反应无明显差别.光位实验结果表现为在强光下钉螺是足背迎光,在有色散射光下钉螺是足底迎光.因此,钉螺对光强和光质有明显的趋避和体位反应,对光色无明显的差异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