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辉 《甘肃科技》2002,18(1):78-79
我国第一次规定了国家赔偿责任制度是1989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94年5月12日,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这样,国家赔偿制度得到了确立,从而大大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行政审判随着《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将会不断地走向法制化,然而《行政诉讼法》对法院的司法变更权却是限制性规定,使行政审判不能很好地符合法制化要求.本文从引起行政诉讼的原因推出合法性审查原则及审判实践中限制司法变更权的不足、反驳限制及取消司法变更权、规定完全司法变更权的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在行政审判中,人民法院应享有完全的司法变更权.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责任制度是宪政制度为前提的民主政治的产物。在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其形式不断趋于多样化。其中,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可谓是国家赔偿制度发展中的一大进步。本文主要探讨行政不作为的概念及性质、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国家对行政不作为负赔偿责任的必要性及我国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适用调解"是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该原则从订立到实施都遭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质疑和不满。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撤诉的司法解释,使行政诉讼法确立的不适用调解的原则有所松动,使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看到了曙光。本文从行政和解制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行政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进而提出构建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已进入修改的议程,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扩大我们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能够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标准,所以行政行为不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在修订我国《行政诉讼法》时必须在该法律里面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内涵和外延,以达到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防止实务中对行政行为的错误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行政赔偿为核心的国家赔偿成为各国普遍承认和遵循的法律原则。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赔偿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行政赔偿的主体应为国家,同时,行政赔偿必须具备责任要件。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行政诉讼法》确定了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标准,即单一且严格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在此标准下,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实践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借鉴两大法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和法国的行政行为审查标准,以期对我国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标准进行一些完善。  相似文献   

8.
曹建章  赵敏 《甘肃科技》2001,17(1):13-14
1995年,《国家赔偿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了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的范围,明确了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行政侵权和司法侵权范围,规定了国家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以及赔偿方式、赔偿费用、赔偿主体、赔偿程度等内容,成为国家赔偿法典。《国家赔偿法》将赔偿申请权赋予公民,公民认为国家机关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与国家机关直接对话。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还权力于人民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的立法目的明确,所以有人还认为《国家赔偿法》是人权保障书,它在民主建设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至此,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9.
陈莉  陈鹏 《科技信息》2009,(30):I0383-I0384
《行政诉讼法》第17条对行政诉讼案件的一般地域管辖作了如下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这个制度看似合理,但我们深究则会发现作为审理案件的被告所在地法院因其财政人事均受到行政机关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审判的积极性和司法的权威性,而提级管辖,异地交叉管辖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而最终的和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建立行政法院。  相似文献   

10.
现行行政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已是不争的论题。笔者认为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应以保障相对方的诉权为宗旨和立足点。从行政诉权的内涵及其性质 ;行政诉权的价值和功能 ;保障行政诉权之理据 ;行政诉权的立法保障与司法保障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行政主体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造成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损害的情形下,行政相对人所受到的损害应当获得国家赔偿。对行政不作为之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国家对行政不作为负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行政立法的完善,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切实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主要组成部分,行政赔偿程序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受害人能否及时获致行政赔偿。海峡两岸对此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置,本文分别就处理前置、赔偿诉讼与追偿阶段展开比较分析,期望有利于大陆国家赔偿法的完善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哪些人可要求行政赔偿 交通事故的当事人。交通事故当事人是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中的相对人,是公安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承担者。如果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当事人有权请求国家赔偿。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或因伤失去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请求国家赔偿。如未满18周岁的当事人应由其父母代其申请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4.
赵爽 《华东科技》2023,(8):76-79
行政授权在最初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便成为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行政授权中牵扯到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行政权力的集中与分散,但是其中关于行政授权监管的问题还是值得去深思。尤其在近些年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诉讼法修改之后,关于授权规范在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中获得了新生,本文试图探讨数字经济下行政授权的监管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进行法律方面的规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当公共利益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公民可以寻求救济的途径,这是我国行政诉讼法在立法阶段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方面。反观,其他世界大国在现阶段都已经建立了或简或繁的行政公益诉讼体系,也说明了我国建立该制度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围绕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建立的主因和条件,探讨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行政赔偿制度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然而我国颁布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对精神损害赔偿金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导致行政审判实践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仲裁混乱,有悖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宗旨,有损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尊严.对行政侵权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范围、原则、事实依据与法律依据进行剖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目前的行政赔偿范围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法》主要以列举方式确定的行政赔偿范围,极大限制了行政赔偿范围。建议采取“概括加否定排除式”的立法模式扩大行政赔偿范围,将行政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行为和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行政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8.
王昕 《科技资讯》2009,(28):204-204
行政管理,是国家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活动以及内部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的总称。行政诉讼救济制度的完善,对于更好的进行行政管理,发挥政府职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切实保障原告诉权,构建有效的执行体制,强化行政首长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行政诉讼法》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意见,并论述了《行政诉讼法》的完善对于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作用。加强行政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刘佳 《科技信息》2009,(33):T0158-T0158,T0182
不作为行政行为是行政行为的一种,它大量存在于日常的行政活动中,由于不作为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国家是否应该赔偿?本文从理论上、构成要件上简要分析了对不作为行政行为的国家赔偿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自由裁量权限,以及产生行政争议的客观必然性,并介绍了国外解决规划行政争议的法定程序和主要方式。在分析了《规划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后,提出了建立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