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震中95%的人员伤亡都是由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造成的.在当前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有效的途径.笔者从华宁县防震减灾局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出发,对县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行了论述,对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工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地震的多发区,因而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论述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措施,以期促进救援工作的有序展开,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令下,军地各部门迅速调集力量,全力展开抗震救援;其中,航空救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航空应急救援同时也暴露出了管理体制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健全,救援装备数量太少、机型不配套,缺乏救援专业队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立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关注与期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汶川巨灾震惊世界的抗震救灾实践的研究,获得对地震应急救援的科学启示种种,如抢救生命第一、信息维系生命、应急预案突破、专业紧急救援起作用、公众科学素质经受检验等。抓住种种启示,以人为本,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就能够随时做好巨灾应急救援的准备,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地震中,武警水电部队在整个汶川地震应急抢险救援过程中采用了"动用物资储备、使用公共资源、市场紧急采购、动员社会捐赠"多种应急物资筹措方式以保障抢险任务的顺利进行,但同时也暴露出应急物资筹措在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采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部队以后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专业救援人员高效进行灾场评估、幸存者搜救、行动方案制定和应急医护处理等应急响应能力,从中国地震应急救援的响应机制和行动特征出发,将实训功能设计与安全韧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强震仿真模拟实验分析对比了不同工况下建筑物灾损特征及触发机制。总结归纳了常见地震灾场场景,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揭示了幸存者在灾场中的潜在分布规律,为地震应急救援训练的结构支护训练、搜索营救训练、竖向转运训练、倾斜楼梯训练、高空营救训练和临时营地搭建训练等实训功能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应对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的技术需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大震巨灾特点, 比较了国内外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技术现状, 在国家“汶川 8. 0 级地震应急救援科学考察”等项 目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充分研究了我国实施大震巨灾救援在装备技术方面的各种阻碍因素, 在应急救援通信指挥、救援现场信息采集传输及救援技术和指挥决策专家辅助技术、废墟中生命搜索定位、适宜于大震巨灾后山体滑坡交通阻断和大规模建构物倒塌环境及废墟狭小空间等复杂条件下的营救和安全防护等方面, 给出我国大震巨灾应急救援装备的基本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8.
应急信息系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防洪、地震、消防、等许多专业领域都建立了各自的应急信息管理和应急通讯系统,在各领域的应急救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重特大公共事件反映出我国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给我国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地震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本文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为例,从救援、技术、物资、媒体、管理五方面入手,客观审视五年来中国在地震应急管理方面的专业化进展,从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震、地质及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救援装备成为救灾应急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围绕高机动、多功能、模块化、轻量化救援装备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从快速抵达、救援处置、装备转场、协同救援及解决救援现场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对中外的救援装备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中外救援装备的特点和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现有救援装备面临挑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救援装备发展的方向和发展趋势,同时对救援机器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中国的应急救援装备的发展和处置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Oracle的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煤矿应急救援信息存在分散管理、共享性差等问题,采用Oracle为底层数据库,结合B/S模式开发了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探讨了煤矿应急救援的计算机一体化、系统架构等问题,描述了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分类、功能、B/S模式设计和系统实现过程.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十二矿为例,构建了煤矿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社会网络视域下中国应急组织合作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健  左佳 《科技促进发展》2016,12(2):256-261
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方法,遴选汶川地震应急处置救援数据,辨识应急组织构成,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应急组织的类型和参与频次。将政府组织、军队、非营利组织和国有企业4类组织构成的网络视为应急组织整体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中国应急组织网络的成分、密度和集聚系数等特征,剖析各级各类组织间合作问题,厘清各级各类组织间合作关系,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应急组织间合作效率,进而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是检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怕“砸场子”、“丢面子”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地震部门在组织应急救援演练中容易出现“演为看”和“练与用脱节”的现象,虽然看起来轰轰烈烈甚至赢得了人们的不少掌声,然而如果一旦灾害来临,这种“摆花架子”的把式就派不上用场了,更可怕的是会贻误救灾良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厦门市地震局紧紧抓住“演为用”、“练为战”,敢于“亮真较劲”,把“演练场”当成“战场”,把“编脚本”、“背台词”、“搞摆练”变成“无脚本”、“无预告”、“无预演”,从难从严提高地震部门组织地震应急救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林志彬 《科技信息》2009,(29):I0408-I0408,I0428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的技术,它涉及地理学、测绘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许多学科,其具有其他技术手段所不具备的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功能。目前GIS已在测绘、城市规划、水利、土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测、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本文简要概述了GIS在地震中四个方面的应用,即地震监测预测、震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灾后重建,之后总结及展望了GIS在地震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破坏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5级、裂度大于7度,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局部损毁的地震。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建(构)筑物倒(坍)塌人员被困实际,从应急救援的角度,梳理分析了破坏性地震人员被困类型和伤害特点,归纳得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训练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球进入地震多发周期,我国更是地震灾害的频发地区,在地震救援过程中,保证应急通讯网络的畅通至关重要.然而,地震救援现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现场救援人员与后方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通讯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为加快推动森林消防队伍由单一灾种救援向一专多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水平,根据应急管理部统一部署,11月4日至17日,森林消防局依托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集中开展了为期14天的综合应急救援骨干集训。此次集训旨在重点培养一批符合综合应急救援教学组训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是目前地震应急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中应急基础数据库是基础和核心,是整个系统最关键的环节.为此浙江省在"十五"期间开展了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浙江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可对全省各地区实施地震应急监控、动态跟踪和救灾指挥进行技术支持,为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我国矿山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切实减小矿山事故危害,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现场咨询等方法对我国目前矿山企业应急救援能力进行了评估,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矿山安全应急救援能力评估体系进行了指标完善和模型优化,为以后矿山应急救援能力评估方面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运用模糊数学基本理论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查找我国矿山企业应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弱项和普遍问题,为完善矿山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东 《科技咨询导报》2010,(13):246-246
事故应急救援是当事故发生时,企业组织抢救,力争把企业财产和人员伤亡以及其他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的一种措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事故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就完善应急救援的实施,在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想、制定、应用、管理等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