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音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在音乐领域相结合的产物,是激励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日趋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红色音乐道德涵养、精神传承和价值引领的价值功能日渐凸显。教育状态的潜隐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诠释了红色音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独特优势。强化红色音乐育人理念,提升教师音乐和数字化素养;遴选优质红色音乐素材,建设红色音乐数字化资源库;找准红色音乐融入视角,精准科学赋能思政课教学共同构建了红色音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杰  陈燕 《海峡科学》2023,(6):81-84
“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的指引下,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来革新思政教育理念、内容及方法的一种精准育人活动。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具有主体互动多样化、教育引导个性化、呈现方式可视化等特征,但大数据技术在赋能高校思政精准把脉、精准画像、精准评估、精准决策的同时,仍受价值认知、数据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制约,需要不断强化数据赋能和应用,完善实施路径,提升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3.
党史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思想教育性,运用党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叙什么”“谁来叙”“如何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与难点。思政课教师应通过激发叙事主体、优化叙事内容、创新叙事方式与拓宽叙事场域等方面重构党史故事教学叙事体系,不断增强党史故事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力度与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三个办学特色寻找课程属性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宏观层定目标、中观层定内容、微观层定细节。审慎选择课程思政的“四个切入点”,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五大步骤”,积极倡导“五度教育”,不断完善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目标、实施、方法(手段)、评价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循环往复,构成闭环系统,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践行思政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探讨“守”“破”“离”三重境界与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如何在高职理工类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液压与气动技术》为例,探索出“修订教学文件,明确思政目标”“遵循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建设课程资源,打造思政载体”“重塑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创新评价体系,评价育人效果”五个方面开展高职理工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双通双融”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推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以及学生思政课程学习方式更新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学生成长发展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国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双通双融”这一理念理解不充分、对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思考不足、对思政教学方式的运用较为单一,导致实际的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并不理想。因此,我国高校思政教师亟须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完善“双通双融”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优化“双通双融”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呈现形式,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题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对加强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逻辑主要体现为情感逻辑、理性逻辑、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在情感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鲜活材料赋能思政课;在理性逻辑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  相似文献   

8.
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大思政育人语境下,专业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张皮"现象的一剂良药.专业课教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它的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之基、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之基、中国伟大实践为现实之基,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方面来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外语教育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是大文科中的英语教育,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的根本。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立足教师思政能力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双能力”体系建设,文章以长沙学院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在突出强化新文科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思政理念和方法,探讨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思政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智化时代,以应用型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难点,以《财务管理学》为例,编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以期为数智化时代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提供参考,为应用型高校借助数智化背景赋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思路,帮助应用型高校弘扬立德树人宗旨,培育更多立场坚定、品行端正、思维开阔、能力卓越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深化发展的一项重大部署,是高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对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有现实指导意义.“地貌学”是高校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生态文明观与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综合思维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政内容,且能和学生的思政教育高度契合.本文以“地貌学”为例,依托“地貌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从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两方面,探讨“地貌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以期为地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大数据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环境、动力系统等方面的支持,但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伦理、技术和研究形式等诸多困境,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载体、教学方法等都要随之改变。须树立思政数据信息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功能,提升思政教育者的素养,增强思政教育者的伦理责任及道德原则,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和研究形式,更好地为思政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导学思政”使得导师和研究生双方通过多元化的导学互动场景展开沉浸式沟通交流,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学科竞赛能够促进“导学思政”的创新探索,在促进构建新型导学关系的同时,推动“导学”与“思政”的互通互融.应积极完善高校“导学思政”制度规范、加强高校“导学思政”的队伍建设、拓宽“导学思政”互动渠道,推动“导学思政”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以系统观念聚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与推进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旨在回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何而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高校“微思政”借助“微载体”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聚合效应和精准靶向。微博、微信、抖音等微载体具有强大的图文、音像、视频编辑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双向平等互动,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但也容易产生信息重复、圈子固化等负面问题。依据SWOT模型中“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的基本原则,从系统化入手综合研判微载体的整体态势,科学制定发展策略,发挥微思政工作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的思政课中,党史和国史教育贯穿全程,牢牢把握历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充分发挥历史思维对思政课的价值性,以实现历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坚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八个统一”,大力挖掘地方历史并作为思政课教学素材,发挥历史的营养剂作用,能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历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共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对思政课提质增效,进一步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精准思政是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旨在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精准性、全面性、导向性。当前学者对精准思政建设的研究集中在精准思政的内涵特点、理论来源以及与智能算法的结合,认为精准思政是实现高校精准育人的重要工程,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的现实选择,坚持“三全育人”的动力支持。精准思政建设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精准思政的建设仍存在精准思维培育困难、理论和现实存在矛盾、研究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全面实践论证,推进研究的可持续性,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赋予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和新动能等育人路径,同时需面对新的冲击与挑战。应对新形势,首先从“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出发,剖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然后从教育环境优化、教育话语权构建和针对泛娱乐化、碎片化的应对举措以及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等多维角度入手,提出切实助推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解决思路和路径,以达到预期的最佳育人效果,促成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专业思政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而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骨骼”所在,其建设效果直接决定专业思政的实施成效。立足专业思政研究匮乏、进路不清等问题,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59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案,提出了多样化素材收集、跨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等策略,构建出一套既符合学科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为深化高校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茜  李娜 《皖西学院学报》2023,(3):24-27+3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传统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微思政”工作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立足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微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通过对其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工作理念、工作阵地、工作产品、工作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与改进策略,以期推动“微思政”工作进一步发展,提升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