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构建资源型地区旅游经济增长驱动机制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定量分析了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并提出了培育其旅游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相关对策。结果显示:需求规模增长和要素投入增长仍在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求因素的拉动机制和支持因素的保障机制对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增强趋势,而供给因素的推动机制和中介因素的带动机制作用呈现减弱趋势;旅游系统整体对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减弱,这是导致山西省旅游经济增速下降的根源所在;今后应采取引领旅游需求升级、促进要素配置升级、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等措施,来培育其旅游经济增长新动能。  相似文献   

2.
吴迪  徐政 《科学管理研究》2021,39(4):98-104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而如何实现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新格局下需求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深入剖析新旧动能转换着力点,对标目前转换过程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探索顺畅转换路径.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需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供给端依靠要素、企业、产业和社会四大着力点,从微观到宏观层层推进,并由宏观渗透至微观;需求端从扩大开放、释放消费需求两个着力点拉动.创新要素支撑不足、人力资本错配、金融支持力度弱化、需求动力不足、体制机制障碍是目前新旧动能转换不畅的主要原因.应从优化创新要素支撑作用、数字技术融合产业发展、释放消费需求、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入手,扫清新旧动能转换障碍.  相似文献   

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民族地区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关键在于把握好文化产业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辩证关系,尤其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是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战略重点。科技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内生动力,驱动产业实现引领性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产业的创新活力,体现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落实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区域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及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起到重要作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优势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开展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建立河南省物流需求的GM(1,1)模型,并对该区域未来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及物流需求预测数据可以为该地区在制定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山东省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山东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以及森林康养旅游对促进身心健康和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消费者需求变化、政府支持和创新技术对推动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展望未来,提出通过加强产业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来推动山东省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创新在既有需求水平的引导下,形成创新供给与需求适配,创新供给创造更高水平创新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基于TOPSIS综合评价原理,测算了2011年—2019年中国省级区域创新需求和创新供给水平,采用哈肯模型,揭示区域创新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的协同演化趋势,并用泰尔系数分析了区域创新供需系统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 区域创新供给随着时间迁移不断增长,创新需求波动增加,创新供需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 创新供给系统作为主要的参量对于系统整体的演化发挥关键的作用,创新需求增长对于创新供给系统优化具有正向作用;3) 省级区域创新供需系统的协同水平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仅有中部地区创新供需系统的协同水平有所提升.从个体来看,东部的江苏、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创新供需系统有序水平较高,中部湖北省和安徽省供需子系统的协同向有序状态演化,而西部地区除四川省以外整体协同水平较低;4) 创新供给的差异随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大,创新需求的差异在逐渐减少,东西部的创新供需差异较为明显.创新供需协同的差异逐年增加,主要是由各省创新要素供需差异引起的,创新要素的供需配置依然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理计算2010—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的时空特征,结合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rc GIS中的自然断裂分类法探究长江经济带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综合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由下游向中上游地区依次递减,且北部省市大于南部省市;(3)各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此种差异性表现为,在长江经济带内,同一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区碳排放量的促进(抑制)作用强度不同。最后,提出低碳减排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关联性分析--以中国4A级旅游区(点)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把握高级别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寻求适度规模和合理方向。方法 选取3种不同指标,分别利用最临近点指数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特征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结果 以陕西省为实证的研究表明,4A级旅游区(点)在空间上呈凝聚分布,与代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个指标之间均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结论 高级别旅游景区在拉动旅游就业、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作用,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实现旅游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将创新水平设为门槛变量,检验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不同创新水平会导致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门槛效应,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双门槛U型结构.3)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差异很大,"高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可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创新水平"地区大多处于东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绝大部分西部地区处于"低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要素与产业匹配的系统视角,以国际直接投资和旅游需求理论为依据,以京津冀为例,探讨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入境商务旅游(IBT)的双向互动关系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京津冀FDI与IBT均呈同步增长态势,即3省域的FDI与IBT均呈同步增长,且其外资依存度与IBT占比均呈不断下滑的发展趋势;京津冀FDI与IBT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即FDI能带动IBT发展,IBT对FDI也有拉动作用;FDI对IBT的带动作用呈京津冀的地区差异,IBT对FDI的拉动作用呈冀津京的地区差异,这与3省域的经贸要素配置的梯度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省183处工业旅游资源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工业旅游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性分布,空间密度呈现“双核中心,次中心多点集聚”的格局,高密度区以淄博中部和德州西部地区为双核。(2)工业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较为复杂,不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3)工业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活跃,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块状”结构。(4)政策支持、交通条件和旅游市场规模是影响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核心因素,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政策支持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供给.本文聚焦我国农村农业转型发展早且成效显著的江浙沪地区,研究其相应的制度供给的共同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对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在收集整理2001—2018年相关的186份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主题进行了编码、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江浙沪地区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供给均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3个阶段,发布主体多元化但以单一部门为主,政策整体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较弱;在政策的导向性方面体现出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江苏和浙江的制度供给整体表现为激励性,且激励性政策具有措施明确型特征,在关键难题方面敢于突破、着力点更多、针对性更强;上海整体表现为规制性,且规制性政策具有措施明确型特征,而激励性政策以"态度明确型"为主,在关键领域以严格规制为主.需要深入制度创新,优化制度供给,以有效响应农村农业融合发展的政策需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3个层面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展势头良好,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位序变化不显著;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省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次递减,但发展差距缩小;长江下游省市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全面占优;长江中游的江西旅游支撑、旅游需求相对落后,湖南旅游支撑相对薄弱,湖北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有待提升,安徽旅游支撑作用较弱;长江上游省市旅游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云南、四川旅游需求旺盛,重庆、贵州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支撑均有待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加大旅游投入,加强旅游协作,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长江下游省市应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领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省份应加大旅游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社会经济对旅游的支撑力度.长江上游省市应加大对旅游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旅游业的辐射力度和支撑力度,提高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系数作为测度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变量指标,根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Nich)以及离差(Di)和比率(Gi)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产业转移创新响应强度的区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2007—2015年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并呈现出阶段变化的特征。(2)河南省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从静态格局和动态变化上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并根据各市的区域特点及产业转移的创新响应强度将河南省18个地市划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以及弱等5种区域类型;(3)创新能力、人才密集度、科技投入对产业转移的创新效应作用较大,技术市场需求和信息化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两大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物理学中耦合理论构建旅游供需系统耦合协调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探究省域尺度下旅游供需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08-2018年山西省旅游供需系统整体上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显著相关特征;(2)2008-2018年旅游供给与需求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平稳增长,具体发展阶段表现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步协调、中级协调五个耦合协调等级阶段,鲜明反映出省域尺度下山西旅游供需由无序性失调转变为有序性协调的总体现状;(3)旅游核心供给子系统与旅游环境子系统二者优先快速发展,旅游服务变化小且相对稳定、旅游交通子系统呈稳定滞后状态凸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区位熵指数和竞争态模型,探讨中国滨海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发展的竞争态势.结果表明:中国滨海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高,典型区域空间分布呈三级分化格局,泛珠三角重心地位稳固,环渤海相对落后;典型省市之间的入境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和资源导向性,即经济发展越好、旅游资源禀赋越高的省市其专业化生产水平越高;典型区域间差异逐步缩小;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增长极的极化作用显著,发展相对放缓,次级增长中心发展潜力较大.文章最后从旅游合作、政府主导和产业要素优化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均衡区域入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7.
王鑫 《潍坊学院学报》2013,(2):40-43,55
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物流产业近似度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物流局部与整体的发展策略;通过量化分析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验证了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双向因果关系,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推动和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假日经济极大的拉动了内需,但旅游产业由于短期内需求集中导致供给短缺,引起服务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主要从宏观调控、服务质量、产品开发、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改善服务营销以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旅游产业是拉动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就必须将当地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走文化旅游创新之路。文中在分析青海省德都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得出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规划引领优势是发展德都蒙古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劣势主要体现在区域定位难度大、品牌宣传难度大、复合性人才缺乏、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和旅游结合不紧密、制度不健全、政策支撑力不够等。通过与国内外其他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比较,本文针对德都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大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德都蒙古文化旅游制度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德都蒙古文化园区建设力度、引进和培育复合性人才、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发展壮大能力以及未来的后续能力,准确分析和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有助于寻找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将潜力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和持续发展.文章从旅游产业基础、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和旅游保障潜力4个方面构建出了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渝东南民族地区6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区域差异显著;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影响最大的是旅游资源,其次是旅游保障能力;从渝东南民族地区综合旅游发展潜力来看,武隆区、石柱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强的地区,黔江区、酉阳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较弱的地区,秀山县、彭水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弱的地区.未来应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活化民族文化资源,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做大做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