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西国有雅长林场13 a生光皮桦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强度间伐试验(对照:未间伐,弱度间伐:16.9%,中度间伐:26.4%,强度间伐:46.2%),探讨间伐5 a后光皮桦人工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结果显示:抚育间伐能够显著促进光皮桦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长,改善林分径级结构.与对照相比,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分平均胸径分别增加了3.8%、5.0%、7.5%,单株材积分别增加了1.1%、1.5%、2.2%.但间伐显著降低了光皮桦林分蓄积量,且对林分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光皮桦林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土壤中全氮含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有所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略有下降,但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强度作用下,0~40 cm土层土壤中土壤酶活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中度间伐(26.4%)既有利于提高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促进林分生长,又可以对光照、土壤等进行合理有效利用,是最适合光皮桦人工林抚育的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间伐是生产实践中常见的一种干扰,研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抖落法收集根际土,测定4种间伐强度(强度(65%)、中度(45%)、弱度(25%)、对照(未间伐))下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及氮循环相关酶活性,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弱度间伐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而强度间伐下则显著降低; 根际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各间伐强度下均表现为:中度>对照>弱度>强度;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均在弱度和中度间伐下显著升高。弱度和中度间伐显著降低根际土壤脲酶活性,而显著增加根际土壤亚硝酸酶活性; 间伐对根际土壤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表明脲酶和亚硝酸酶对间伐的响应更敏感,可作为土壤氮变化的指标。除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外,根际土壤中其余4种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正根际效应。此外,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与含水量、pH密切相关。【结论】间伐强度对根际土壤不同形态氮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弱度和中度间伐能改变土壤含水量和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可将其作为间伐强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溧水林场25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对象,对6年前实施了弱度(25%)、中度(45%)、强度(65%)间伐的各处理样地土壤酶活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不同间伐强度对土壤酶的提升效果不同.弱度间伐在10月和12月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在12月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明显,其余以中度间伐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对2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而言,中度间伐可提高林地土壤酶活性,促进马尾松对林地养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为8000株/hm2的9年生油松林设置间伐处理,强度分别为30%(弱度)、48.75%(中度)、53.75%(强度)、77.13%(超强度)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5年后,通过飞播油松与土庄绣线菊灌丛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和土壤微生物横向比较,评价油松飞播植被恢复模式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间伐强度油松林土壤质量的纵向比较,探讨间伐作为飞播油松可持续经营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油松飞播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低于土庄绣线菊灌丛,油松飞播林地土壤有逆向演替的潜在倾向.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有利于油松飞播林地可持续发展,对9年生初植密度8000株/hm2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毛管持水量和放线菌可以作为油松飞播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土壤特性差异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土壤特性的差异及影响因子,选择12个能反映土壤肥力质量的定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滇柏、桤木、杜仲、刺槐和冰脆李共5种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种人工林土壤理化及酶活性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林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也存在明显差异;(2)采用PCA综合评判法可知,提取的3个主成分能反映土壤全部指标信息的93.44%;(3)不同林分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桤木林、刺槐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  相似文献   

6.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大径材培育目标下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短期影响,为缓解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和大径材定向培育提供指导。【方法】以1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间伐强度,分别为强度间伐(32%,编号HIT)、弱度间伐(23%,编号LIT)、对照组(0%,编号CK),研究不同间伐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含量比,即SMBC/SMBN、SMBC/TC、SMBN/TN]之间的差异。【结果】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SMBC、SMBN含量及SMBN/TN的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IT、LIT、CK;SMBC/TC的值除在≥10~20 cm土层以强度间伐(HIT)最高之外,其他土层均以弱度间伐(LIT)最高;SMBC/SMBN的值除在≥20~40cm土层,以CK最高外,其他土层均以LIT处理最高;从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来看,杉木人工林SMBC、SMB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0~10、≥10~20、≥20~40 cm,即呈现出SMBC、SMBN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强度间伐对SMBC、SMBN含量影响明显,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加强对土壤地力的维护,从而改善杉木大径材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间伐对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效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长江滩地6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计了5种间伐处理(对照、30%、40%、50%强度的下层伐和50%强度的机械伐),分析了不同间伐处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无机氮、土壤水溶性有机氮(DO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影响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处理对土壤无机氮素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且50%强度的下层伐和机械伐处理下三者的含量较高,其含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变化;不同间伐处理下的3个层次中土壤有效氮素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0~5 cm土层的有效氮素含量明显较高;土壤有效氮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仅SMBN与DON、土壤硝态氮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地形下的差异,综合评价地形对麻栎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人工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麻栎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将地形划分为平缓坡地、阳坡凹地、阳坡凸地、阴坡凹地和阴坡凸地5个类型,分别测定了5种地形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1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法筛选并建立了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采用加权求和指数法对不同地形下的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地形中,阳坡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最高,阴坡凹地pH、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阴坡凸地土壤容重最小。阴坡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最高,且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pH、容重、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构成了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不同地形中,土壤质量指数大小依次为阳坡凹地(0.533)>平缓坡地(0.511)>阴坡凹地(0.510)>阴坡凸地(0.495)>阳坡凸地(0.482)。【结论】在本试验地,地形通过改变土壤pH、有机质、土壤容重、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等5个关键指标,影响了麻栎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质量。其中,阳坡凹地土壤质量最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以4种不同林型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小叶桢楠、杉木×闽楠、杉木×缅茄)为研究对象,探讨纯林及其混交林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型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为杉阔混交林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4种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明显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2)在同一土层,杉木×闽楠混交林的土壤pH、铵态氮含量最高,杉木×缅茄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最高,杉木×小叶桢楠混交林土壤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较为显著(P<0.05)的相关关系,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为杉木×小叶桢楠>杉木×缅茄>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总体上看,杉木×小叶桢楠与杉木×缅茄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可为杉木纯林改...  相似文献   

10.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一步优化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准确评估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短期影响,为提高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官庄国有林场11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度、坡位、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林分,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弱度间伐(31%,伐后林分2 250株/hm2,LIT)、中度间伐(45%,伐后林分1 800株/hm2,MIT)、强度间伐(63%,伐后林分1 200株/hm2,HIT)等3种间伐强度;共设置9块20 m×20 m样地,采集深度为1 m剖面内不同土层的土壤;并在样地内每木检尺,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对乔木层生物量进行估算,同时实测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物量;通过元素分析仪测定植被和土壤碳含量,并根据碳含量估算碳储量。【结果】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LIT、MIT、HIT处理样地乔木层碳储量依次为66.16、58.78、49.71 t/hm2;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0.03%~0.19%和0.01%~0.67%;凋落物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2.87%~4.32%,间伐对凋落物层碳储量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间伐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杉木人工林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IT处理土壤层碳储量较LIT和MIT处理降低了32.07%和1.03%。间伐后3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LIT、MIT和HIT处理样地总碳储量依次为173.85、161.12、121.73 t/hm2。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之和占比超过90.00%,表明乔木层和土壤层是巨大的碳库,且间伐短期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结论】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储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储量则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间伐3年后试验林地还处于恢复期,杉木人工林间伐短期内会降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研究结果可部分解释间伐后短期内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并为研究区的人工林碳汇增加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样方法对轿子山主干线路两侧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和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比区CK、轻度干扰区LD、中度干扰区MD、高度干扰区HD)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典型植被群落的影响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电导率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土壤容重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 H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人为干扰降低了土壤碳素和氮素的含量,钾素浮动最大表现的最为敏感,磷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人为干扰对土壤磷素变化影响较小;3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土壤酶活性也显著降低,三种酶活性变幅的大小顺序依次是: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4轿子山乔木、灌木、草本受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群落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CKLDMDHD;5人为干扰区域的有机碳与全氮(TN)、全钾(TK)和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P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踩踏干扰下紫金山国家城市森林公园土壤质量变化特征,分析季节变化对同一踩踏干扰条件下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以南京紫金山国家城市森林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8条宽度为3 m的游人道路,将7 m×1 m的土壤采集样带垂直设置在每条游人步道上,每条土壤采集样带上设置3个土壤取样点,分别作为活动区、缓冲区、背景区。测定游人道路在不同踩踏干扰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并对各指标在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的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探究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结果】在背景区、缓冲区和活动区,土壤容重以春、秋季较高,夏、冬季较低,夏、冬季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孔隙度高于春、秋季;土壤pH以夏、冬季高于春、秋季;春季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夏、秋、冬季,土壤速效磷养分含量以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土壤酶活性高于春、秋、冬3季。在背景区,春季土壤质量低于夏、秋、冬3季;在不同踩踏干扰程度下,夏、冬季土壤质量均高于春、秋季;随着踩踏干扰强度增强,土壤容重和pH在4个季节均呈上升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孔隙度、生化指标和土壤酶活性在4个季节均呈下降趋势。结构平衡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最大持水量和蔗糖酶活性对不同季节和踩踏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变化的贡献度较大,可以作为紫金山国家城市森林公园土壤综合质量评价指标;季节变化对同一踩踏干扰强度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10年生不同造林密度福建柏人工林林下植被生长状况调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福建柏人工林造林密度增大,林下植被高度、覆盖度和生物量减少,土壤物理性质不良,土壤养分含量降低.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过程中要经常调整密度以促进林下植被生长,从而改善土壤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4.
对青藏高原四种不同放牧强度(围栏封育、轻牧、中牧和重牧)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及植被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士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有较大差异.土壤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质量分数及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围栏封育>轻牧>中牧>重牧,然而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地下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轻牧>围栏封育>中牧>重牧.经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密切相关,其中土壤淀粉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最好,因此这两种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平衡机理及其时空动态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广西4个典型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各林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OC、TN和C/N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21%、27%和22%,属弱变异,在不同林龄和区域中其值比较稳定。林龄、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对SOC、TN、TP、C/P、N/P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P<0.05)。SOC、TN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在成熟林阶段最低;SOC含量在幼龄林阶段最高,TN含量在近熟林阶段最高。土壤TP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最低,且随林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N、C/P、N/P平均值均在成熟林中最高,且显著高于近熟林和过熟林(P<0.05);土壤C/P、N/P平均值随林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华山地区SOC、TN和TP含量最低,而土壤C/N、C/P、N/P平均值最高。天洪岭地区土壤C/N平均值最低...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四川大茅坪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两种采伐方式:目标树经营(目标树数量0、100、167、233、300株/hm2)和基于目标树采伐蓄积强度设置相对应的传统抚育间伐(折算为0%、8.6%、16.1%、24.0%、29.2%),将目标树经营和传统抚育间伐中采伐强度为0株/hm2合并记为CK。采用基于Voronoi图的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和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评价。【结果】两种采伐方式对林分混交度的影响有差别,具体为:目标树经营下,林分混交度呈上升趋势,而传统抚育间伐无显著变化。两种采伐实施后,林分角尺度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但林分仍处于均匀分布格局,目标树经营相较于传统抚育经营,林分随机分布比例提升相对较高,林分大小比数无显著变化。两种采伐方式均能提高林分开敞度,且随采伐强度增加呈现出上升趋势,在同一采伐强度下,开敞度值表现...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市内悬铃木(Platanuu sacerifoli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oboides)所构成的5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比较5种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季节动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总体上,阔叶林土壤理化指标及土壤酶活性大于针叶林,同时,混交林土壤理化指标及土壤酶活性大于单种林;②各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指标及土壤蔗糖酶活性在秋季、冬季较高,而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春季较高;③植物群落类型与季节交互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影响,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④不同土壤酶之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混交复合群落应该成为今后城市绿地建设中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同时,在城市绿地养护过程中应依据不同时期的土壤营养状况进行针对性管理.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南京溧水林场实施了4种间伐强度(CK(不间伐)、弱度间伐(LIT,比例30%)、中度间伐(MIT,比例50%)、强度间伐(HIT,比例70%))的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根序上一级根直径、根长和比根长的差异及间伐(6年)对其生长的影响。将一级根按着生位置的不同分为4类:Ar(2级根上的一级根)、Br(3级根上的一级根)、Cr(4级根上的一级根)、Dr(5级根上的一级根)。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不同根序上一级根数量和根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直径和比根长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一级根着生根序的增加,一级根数量极显著减小(p<0.01),所占总根数比例从大到小为Ar(79%)>Br(13%)>Cr(6%)>Dr(2%); Dr类根的根长显著大于其余3类根的根长(p<0.05)。与对照相比,间伐仅对Br类根的直径及Dr类根的直径和根长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Br类根的直径在LIT和HIT中显著减小; Dr类根的直径在MIT中显著增大,而根长却在LIT中显著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 cm)林下非目的树种活细根生物量、土壤亚表层(≥10~20 cm)全氮分别与Br类、Dr类根的直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表层(0~10 cm)的全氮则与Dr类根的根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重庆茅庵林场针阔混交林内未火烧样地、低强度火干扰样地以及高强度火干扰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了不同强度火干扰对重庆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利用各个理化指标计算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定量化评价不同强度火烧样地土壤肥力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火干扰1年后,茅庵林场针阔混交林内表层土壤的体积质量升高,有机质、总氮及有效氮含量降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