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结合技术创新中的风险类别,从企业内部、外部以及项目本身的技术难度角度出发,把技术风险、企业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作为主要的风险考察因子,并把这些因子进一步细分,设置了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AHP法对各层次指标赋权,建立模糊评判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科学评价,定量的衡量企业关于某个项目的技术创新风险大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和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依据。最后给出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紧扣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结合管理理论创新建立了多级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探讨了面对多级多目标评价决策时,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模糊变换,构造了能进行模糊量化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多级评价模型.最后结合某企业现状进行了技术创新定量分析,根据计算给出了综合评判结果及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间值直觉模糊集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首先以技术创新六阶段模型为基础,针对技术创新的全生命周期识别了18项潜在风险.之后基于区间值直觉模糊集构建了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的模糊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方法.该方法利用区间值直觉模糊集来评价技术创新各潜在风险的严重度、发生度和检测度,通过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获得风险优先级并进行排序,以此为依据确定潜在风险的优先处理次序.最后以D公司的座椅开发项目为例,验证了该模糊FMEA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给出了一种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分析与评价方法·首先,在分析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即技术创新风险、时滞风险、人才风险、泄密风险与信息风险;然后依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专家给出语言评价信息的特点,采用近年来最新发展的LWD算子和LOWA算子,给出了一种基于语言评价信息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根据该方法,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风险的状况做出评价;最后,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给出的方法评价企业的知识管理风险·  相似文献   

5.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需要解决施工中不断出现的技术难点和管理症结.开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只要是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首先在理论上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因素,尔后运用有效性、稳定性分析和基于粗糙集的属性重要度进行约简,对其技术创新风险因素进行优化,建立精炼合理的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个算例来说明该方法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科学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对于企业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用AHP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在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评价体系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运算.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评价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个方面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三次差异驱动理论的动态评价模型,并以2000—2012年我国省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我国省级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排序并发现了技术创新能力地区间的差异性.以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金融支持水平、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方法,引入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标准,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技术评价和社会评价。认为只有当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评价和社会评价均为可行时,技术创新方案才原则上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9.
绿色技术创新策略及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阐述了企业实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说明实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四种战略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设计出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最后结合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利用神经网络进行企业绿色创新战略选择的结果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首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并建立评价模型。最后,以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大型航天研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特点,根据网络分析法(ANP)建立大型航天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网络结构模型,确定了所有风险指标的权重;引入模糊综合评价(FCE)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大型航天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的ANP_FCE模型,并结合某航天研发项目描述模型的建模过程,确定项目的综合风险水平和关键风险因素,为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创业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如何通过有效地风险评价增强创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其成活率,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将支持向量机(SVM)原理应用于我国创业企业风险评价中,并依据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选取的样本数据进行SVM分类训练,检验并确定了我国部分创业企业风险等级水平。  相似文献   

13.
火灾风险评价是减小和控制高层建筑火灾的重要前提,本文设计了应用于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介绍了其学习算法,并用此模型对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对实验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在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的可行性,为高层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尝试,为减小和控制高层建筑火灾的发生在理论上、方法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特殊灾害频繁,文章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交通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调查法合理地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交通应急能力评价模型,最后采用该评价模型对2008年春南方雪灾的交通应急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基础上,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大方面,构建了一套由39个具体指标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模型,并运用评价模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根据城市高速公路建设期及营运期环境特性,从建设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期环境污染防治、营运期生态环境保护、营运期环境污染防治和竣工验收5个子系统25项指标方面,建立了城市高速公路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使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价得到建设项目的综合价值系数。对西安市三环路进行了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简便实用,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尚玉虎  贺可强  吴纪修  崔宪丽 《科技信息》2010,(33):I0362-I0364
在综合分析白象山铁矿突水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矿区突水风险评价的模型,对突水风险进行了分区综合评价,绘制了白象山铁矿矿区东西大巷纵剖面突水风险分区评价图,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单介绍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研发评估工作开展的情况,分析了其中期和事后评估采取的主要方法和评估基准,提出了该机构研发评估几个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借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国际视野下的创新评价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于创新的理解不断深化以及新的创新分类的出现,创新评价愈益引起学界的关注。通过对国际上出现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数"、"全球综合创新指数"和"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等创新评价指数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些许分析,通过对这些评价指数的了解而更为准确地认识我国在创建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设计评判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设计价值评判正被"金钱美学"、"权利美学"、"洋设计师"三座大山压迫、掌控着;本土设计师缺少"话语权",国内设计行业缺乏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只有建立一套以设计理论家、设计师、教育家、工程师、企业家、政府官员为主导,以民众意见为辅助的设计评判体系,充分尊重本土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中国的设计才有可能走出误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的设计才有跻身世界一流设计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