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又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自然生念环境既独特原始又脆弱敏感,一旦被破坏,很难再恢复,因此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地区之一,也被我国政府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优先保护区域。在如此特殊的地方修建铁路,环境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建设发展,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破碎化程度日益加剧,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连通性,优先保护连接廊道中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夹点"区域尤为重要.以郑汴都市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提取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中的"中心"和"连接",然后采用最小路径方法创建潜在的绿色基础设施连接廊道,构建连通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最后基于电路理论识别潜在连接廊道的"夹点"区域,制定优先保护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郑汴都市区47.26%的用地可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用地,但景观连接度较低,破碎化非常严重,研究区65.98%的连接廊道由农田构成,区域连接廊道的组成类型单一,以耕地为主,提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低.MSPA方法侧重结构性连接,而电路理论则通过功能性连接进行补充分析,两者结合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识别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从而使得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和保护策略的制定更加科学有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宝鸡市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格局,补充与厘清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和重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采用GAP分析法和最短路径分析法识别宝鸡市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结果 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得出了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格局和研究区的“空白点”,亦即“待保护点”。结论 (1)陈仓区、岐山县的生态安全关键区比例在5%以下,需要较大程度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态安全关键区,并提高生态网络的连接度;(2)凤县的生态安全关键区的比例在6%左右,需在小范围内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3)太白县和渭滨区的生态安全关键区比例在50%以下,可以对现有生态资源进行恢复性扩展;(4)眉县的生态安全关键区比例最高,应加强巡逻,避免被破坏。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至关重要.以"三江并流"区为研究区,获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数据,首先判识生态系统服务关键区,然后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系统评估现有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作用.结果表明:(1)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对象的保护覆盖较为充分,3种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覆盖率均大于17%.(2)调节服务受保护状况不佳,其中,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关键区覆盖率小于研究区平均保护区覆盖率12.65%.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关键区的保护区覆盖率大于17%.(3)总体上,现有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持研究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保护空缺.研究能够为区域尺度保护地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尺度保护区网络规划和设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自然保护区网络,是对现有保护区体系的空间格局重组和优化,对保护濒危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特别是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不同研究视角下的保护区网络建设,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就其特点和未来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对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后的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利用GIS技术,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评价数据结果和土地整理区域的适宜性评价数据结果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结果:数据叠加后得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区域适宜性结果。研究结论:通过初步探索,叠加生物多样性评价因子与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因子,...  相似文献   

7.
景观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其实施应遵循三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对保护区网络整体以及保护区外围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体现了景观地域的整体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2)干扰调控原则:通过资源的直接利用、投入以及景观内部结构调整,使生态格局和过程趋于协调。3)优先保护与景观保护相结合原则:兼顾热点区和景观基质的保护,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互补。三原则是有机统一体,它们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建设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高速公路建设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是区域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铜黄高速公路(铜陵——黄山)途经的皖南地区,其植被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通过实地勘测,具体分析了公路建设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区高速公路整体线路选择合理,人工辅助措施(如动物通道)有效,高速公路建设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显,但加强道路两侧的植被绿化和自然生境的恢复,将更有利于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试论景观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其实施应遵循三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对保护区网络整体以及保护区外围进行生物多样性的整体保护,体现了景观地域的整体性和生态过程的完整性。2)干扰调控原则:通过资源的直接利用、投入以及景观内部结构调整,使生态格局和过程趋于协调。3)优先保护与景观保护相结合原则;兼顾热点区和景观基质的保护,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互补。三原则是有机统一体,它们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实现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人为压力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区设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确定34个保护优先县基础上,耦合物种分布环境信息,进一步识别了保护优先生境.结合优先县的人为压力指数和保护空缺分析,根据保护优先生境的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对云南省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34个优先县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12.04%,其中有14个优先县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小于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总体偏小;优先县内81.75%的保护优先生境面积还未被自然保护区覆盖而未受到保护,保护地体系优化存在较大空间; 34个优先县人为压力指数总体较低,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小于5%的优先县人为压力指数较大;无保护区分布的昆明等4个优先县,以及有保护空缺和IHP值等级低的玉龙等3个优先县均存在未来保护区范围调整的潜在保护优先生境.因此需将更多保护优先生境纳入就地保护体系中,特别应重视以上7个优先县的保护地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GAP分析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为活动对区域生境干扰导致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为扭转传统保护思路难以适应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这一被动现状,人们开始采用一种基于景观和区域尺度的整体保护策略,GAP分析就是实现这种保护策略的主要支撑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区域性的土地覆盖、物种分布和土地权属叠图综合分析,鉴别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保护空白”,进而为合理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美国的GAP分析计划为例,详细介绍GAP分析的基本技术过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及相关技术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并针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阐述了我国开展类似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必要性、重点研究内容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漓江水资源涵养和淡水供给,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变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全面加强漓江源水源林保护管理的能力建设,优先加大对漓江源水源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水源林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水源林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生态学科近两年来在红树林湿地、鸟类保护、海洋微型浮游生物研究、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生物多样性流的概念和衡量指数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区是现有条件下人类保护自然资源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最有效手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三十年历史,建设了一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文中在重点分析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对策,为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的良性发展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景观结构和功能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重视景观中生物群落与主要环境条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因此,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导入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和方法,必将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斑块一廊道一基质模式、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景观连接度及景观连通性以及景观生态规划格局原理等.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从城市园林斑块的建设、席道的规划设计、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构建以及大型的城郊森林斑块和环城森林带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16.
基于湿地现状分布数据,对珠江流域湿地现状被保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GDP、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以Marxan作为空间优化模型构建珠江流域的湿地保护优先格局,优先建立的保护单元共87个,面积共27 681.79 km2,最终形成合理保护网络,并针对各子流域进行评估确定湿地保护空缺,提出合理优化格局构建建议.结果表明,珠江流域保护体系缺失严重,亟需重构湿地保护体系:1)珠江流域上游的湿地保护空缺主要集中在高原山区湖泊、河流湿地广泛分布区域;2)对于珠江中下游区域,重在面向大型湿地空缺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强化重要生态储备资源的保护与修复;3)对人为干扰最为强烈、经济活动最为繁荣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则重在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的保护空间合理构架湿地公园或湿地小区,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针对性的滨海湿地修复项目,缓解围填海活动;4)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区域湿地保护空缺主要位于海南岛东侧与西侧部分地区,应根据各区域保护强度与发展程度不同,建立以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构成的以保护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珠江流域湿地保护体系调整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山地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海胜 《江西科学》2006,24(5):332-336
山地景区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这些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巨大的压力。本文探讨在山地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尺度与等级理论、景观连接性与渗透理论、景观生态规划建设原则等理论,提出了合理控制景区旅游活动、科学划分景区的保护斑块、减少山地景区内的人为廊道和建立山地景区间的连通网络4个方面的山地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相似文献   

19.
针对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源庞大、整理工作繁琐、资源共享程度低、交流困难等状况,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整合现有的物种多样性信息,通过数据库构建和网站开发,建立了基于Web的物种多样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物种数据检索、展示、交流、资源共享等功能.填补了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管理的空白,为保护区管护水平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和样本,从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生境斑块破碎,科学地构建生态网络可以有效地连接区域生境斑块,保障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采用MSPA方法与生境斑块最小面积、景观连通性分析最佳距离阈值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源地;MCR模型识别潜在廊道;重力模型提取研究区重要廊道,最后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构建马鞍山市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山市识别的生态源地共计14处,识别的潜在生态廊道共计91条,重要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82条,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西北与中东部。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共有生态源地17处、生态廊道136条,廊道网络结构相关指数有较大提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马鞍山市生态网络的识别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使之合理地协调未来马鞍山市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