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无性扩散能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互花米草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外来物种,尽管对其带来的效益以及危害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影响这些效应的关键因素——无性扩散能力知之甚少.经对上海境内互花米草的分布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分布有3592 hm2互花米草.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无性扩散能力进行的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具有十分强的无性繁殖能力,经过9个月的生长,单株互花米草可以扩展到86-222株,最大扩散距离达到226 cm,互花米草集群的扩散距离平均为107 cm,最大扩散距离可以达到263 cm.最后针对其无性繁殖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了40个样方内可见的全部动物样本,记录了环境特征.在实验室鉴定了样本的种属,测量了动物介壳的长度.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互花米草盐沼中有7种大型底栖动物,夏初和秋末生物种类相同,但秋末生物量明显高于夏初.在代表性种属中,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的壳长从初夏到秋末有明显增大,而秋末粗糙滨螺(Littorna scabra)和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比初夏小且少.在互花米草盐沼的不同部位,腹足类物种分布有显著差异.现场观察数据显示,一些当地盐沼动物已经适应于在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盐沼中生存.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 结合其生境特征, 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 其分界线与潮间带湿地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 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潮间带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密切。作为潮间带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湿地的主要特点之一, 潮差对潮间带湿地特性有重要影响, 潮差与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潮间带湿地, 二者的相关关系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4.
莆田互花米草入侵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12月对莆田市沿海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现状及分布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仙游县枫亭镇、涵江区三江口镇沿海滩涂有较大面积的互花米草分布,在其他海域尚未发现。在枫亭镇辉煌村互花米草分布区高、中、低三个潮区共获得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种,其中节肢动物7种,环节动物16种,软体动物2种,生物量平均为156.1246±120.0180g·m^-2,平均密度为11253±9133ind·m^-2,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比属于较高水平。数量优势种为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 Hansen)与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chinensis)等。 相似文献
5.
大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湿地中的消费者,也是重要的次级生产力和经济类群,更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红树林湿地环境的复杂性和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学数据的缺失使得目前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功能和多样性维持机制认识不足,进一步导致现有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极难且极少关注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目前面临着多种胁迫,主要包括生境丧失与转化、外来物种入侵、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本文总结了红树林湿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的生态功能,阐述了红树林湿地的生境异质性对于维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强调了红树林湿地作为\"林-滩-沟\"景观复合体对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关键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厘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变异规律;对已受到严重捕捞活动干扰的区域和生物类群,建议逐步推进\"封滩轮育\"以促进多样性的恢复,从而实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未来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修复规划要考虑各类群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境需求,通过红树植物物种的搭配营造不同的林下生境,在进行红树林植被恢复的同时为大型底栖动物留出额外的非植被生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在维持鸟类生物多样性上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别,为进一步推进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对比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上各月鸟类观测数量、种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种数量所占比例的差异,并对两种湿地中鸻形目、雁形目鸟类种类、数量及共有的优势种、常见种鸟类进行两两配对的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湿地与人工修复湿地鸟类种群相似度为0.36,全年鸟类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方面自然湿地低于人工修复湿地。两种湿地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及种类、雁形目鸟类的种类有显著差异(P< 0.05),而鸟类总数量、种类及雁形目鸟类数量无显著差异。在自然湿地中,鸻形目鸟类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占62.92%); 在人工修复湿地中,雁形目鸟类的数量最多(占50.20%)。在鸟类迁徙过程中,两种湿地的雁形目鸟类变化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鸻形目鸟类无此特征。7种优势种及常见种鸟类的变化中,两种湿地中记录到的雁鸭类存在显著的种内及种间相关性; 两种湿地记录到的4种鸻鹬及白鹭的数量变化无显著种内相关性。【结论】人工修复湿地为多种途径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水鸟,特别是雁形目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而鸻形目鸟类更偏好栖息于自然湿地,所以除开展人工湿地修复工程外,保障未被破坏的自然湿地不受外界干扰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拒马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拒马河(北京段)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调查分析,并且就其水质现状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对污染的指示意义加以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拒马河底栖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物种多样性高,水质生物指标综合评价拒马河水体只受到轻度和中度污染,水质等级为二级.还讨论了底栖动物环境指示种的生态特性.研究表明,水丝蚓(寡毛类)、摇蚊(类)幼虫的数量与污染程度大体呈正相关,软体动物的物种数量与河流污染程度呈负相关.此外,通过对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水生昆虫在不同站点分布的差异分析,表明河流水体污染可导致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降低.从底栖动物指示种的变化,可预测水质变化的趋势以及季节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河床底质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影响的野外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底质对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的影响。选取5种粒径、形状和糙度各不相同的均匀底质置换原河床底质,采样分析了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密度。结果表明,底质的粒径、孔隙率和空隙大小对底栖动物群均有显著影响,外观形状和表面糙度对底栖动物组成和密度影响不大。底栖动物群在大卵石和片砾石中较稳定,物种丰度和密度在大卵石、片砾石和小卵石中较高,粗沙中较低,细沙中最低。 相似文献
9.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有效管理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取多样性、自然性、代表性等7指标对上海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通过指标等级化处理,利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专家咨询,结合实际调查算出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70.93,依据保护区评价标准可知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同时选取管理条件、管理措施、科研基础、管理成效等13项指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和实际调查,计算出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综合指数为51.25,依据保护区评价标准可知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水平一般,最后,针对评价结果,分析了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和有效管理成效的关键因子及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水质底栖动物多样性及BPI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京杭大运河徐州段8个断面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用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物学污染性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Trent生物指数(TBI)方法对大运河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底栖动物涉及24种,其中水生昆虫2种,占总种数的8.33%;软体类9种,占总数的37.50%;寡毛类11种,占总数的45.83%;甲壳类和蛭类各1种,各占总数的4.17%.寡毛类中中华颤蚓(Tubifex sinicus)和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在各断面都有出现,且它们也是各断面的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其它种类在各断面分布形式差异很大.除TBI外,其他3种指数水质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大运河徐州段水质属于中污染,其中蔺家坝和解台闸两断面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