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一个水杨醛-1,2-丙二胺Sehiff碱锰(Ⅲ)单核配合物[Mn(salpn)(CH3OH)(4,4'-bipy)](BPh4).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1 7(3)nm,b-2.629 7(5)nm,c=1.358 1(3)nm,a=90 o,β=110.256(4)°,γ=90°.配合物中,中心Mn(Ⅲ)离子采取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4'-联吡啶和甲醇分子作为轴向端基配体与Mn(Ⅲ)离子配位,单核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构成了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了一个新颖的水杨醛希夫碱桥联的六核镝(Ⅲ)配合物{[Dy_6(HL)_2(hfac)_2(NO_3)_2L_4(SO_3)_2]·C_2H_(52)OH·CH_3CN}(H_2L=2-羟基-N-(吡啶-2-亚甲基)苯甲酰肼,hfac=六氟乙酰丙酮),通过单晶和粉末X-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变温磁化率等技术对配合物的结构和磁学性能进行了全面表征.该配合物结晶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387 8(13)nm,b=2.682 0(2)nm,c=2.921 0(2)nm,V=10.873(16)nm~3,Z=4,ρ=1.953 mg/m~3,μ=4.214 mm~(-1),F(000)=6 136.配合物中离散的Dy(Ⅲ)离子被双去质子的L2-配体和亚硫酸根聚集,形成一个封闭的笼子状的六核配合物.配合物中Dy(Ⅲ)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在零场下呈现磁矩的慢弛豫行为,加场下表现为单分子磁体行为,其自旋翻转的有效能垒为11.83 K,指前因子为5.29×10~5s.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个水杨醛-1,2-丙二胺Sehiff碱锰(Ⅲ)单核配合物[Mn(salpn)(CH3OH)(4,4'-bipy)](BPh4).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1 7(3)nm,b-2.629 7(5)nm,c=1.358 1(3)nm,a=90 o,β=110.256(4)°,γ=90°.配合物中,中心Mn(Ⅲ)离子采取畸变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4'-联吡啶和甲醇分子作为轴向端基配体与Mn(Ⅲ)离子配位,单核单元之间通过氢键作用构成了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振荡反应与溶液挥发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类具有3D结构的新型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u(4,4′-bpy)(OH)(H_2O)_2](ClO_4)·2H_2O}n(4,4′-bpy=4,4′-联吡啶).获得其单晶结构,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1.023 00(7)nm,b=1.988 8(1)nm,c=0.749 90(5)nm,β=100.403(7)°,V=1.500 6(2)nm3,Z=4.在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铜(Ⅱ)离子由2个4,4′-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1个氢氧根的1个氧原子和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CuN2O3四角锥构型.因每个4,4′-联吡啶桥联2个铜(Ⅱ)离子,故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而相邻的一维链状结构,又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联结成3D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5.
以顺-4-环己烯-1,2-二羧酸(chedc)、3,5-二(4-吡啶基)-1,2,4-三氮唑(4,4'-bpt)、六水合硝酸钴为原料,通过室温条件下自然挥发得到一个单核Co(II)的配合物[Co(chedc)(4,4'-bpt)_2(H_2O)_3]NO_3·H_2O(1),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198(2)nm,b=1.361(3)nm,c=2.202(4)nm,β=92.65(3)°,V=3.584(12)nm3,Z=4,Dc=1.499 g·cm-3,F(000)=1676,R1=0.0627,ωR2=0.1190.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剂热方法制备了1个新颖的8-羟基喹啉(Heq)与2,2′-二甲基丙酸(piv H)共配位的异金属配合物[Dy_6Co_3(EtOH)_3(μ_3-OH)(μ_6-CO_3)(μ_5-CO_3)_3(NO_3)_3(piv)_6(eq)_6],并通过单晶和粉末X-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失重以及变温磁化率测定等技术对配合物的结构、热稳定性和磁性能进行表征.该配合物结晶于三方晶系R3空间点群,a=1.662 33(4)nm,b=1.662 33(4)nm,c=7.606 40(4)nm,V=18.203 1(12)nm~3,Z=18.配合物中6个Dy~Ⅲ离子和3个Co~Ⅱ离子通过1个μ_3-OH~-、3个μ_5-CO_3~(2-)阴离子以及1个μ_6-CO_3~(2-)阴离子桥联形成1个封闭笼子状的九核金属簇,九核中心的外围被6个piv-配体和6个eq-配体包围,形成1个球形的分子结构.分子内相邻的Dy~Ⅲ和Co~Ⅱ离子之间呈现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当外加场为零时该配合物交流磁化率的虚部低温区出现频率依赖,表明配合物具有慢磁弛豫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银、2,2’,4,4’-联苯四甲酸和4,4’-联吡啶为原料合成了一例具有二维网络结构的新型配位聚合物{[Ag3(Hbtc)(4,4’-bpy)3].5H2O}n(H4 btc=2,2’,4,4’-联苯四甲酸,4,4’-bpy=4,4’-联吡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以及热分析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172(2)nm;b=1.7700(4)nm;c=2.2186(4)nm;α=90°,β=94.06(3)°,γ=90°;z=4,Dc=1.837 mg.m-3,μ=1.405 mm-1,F(000)=2420。对于I>2 sigma(I)的数据,最终偏离因子R=0.0954,wR=0.1438;对于所有数据,最终偏离因子R=0.1419,wR=0.1611。在配合物中,Ag(I)原子被4,4’-联吡啶的氮原子连接成了无限的1D链,2,2’,4,4’-联苯四甲酸上的羧基氧原子与1D链上的Ag(I)原子配位,将结构拓展为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一维Cu(Ⅱ)配位聚合物{[Cu(L)(4,4'-bpy)]·C1O4}n[L=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b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n(60)空间群·晶胞参数a= 1.316 48(19)nm,6=1.219 52(17)nm,c=2.503 7(4)nm.配体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以三齿方式配位,其 配位原子包括酚羟基氧原子,醇羟基氧原子和亚胺基氮原子.在[Cu(L)(bpy)]·ClO4单元中,4,4'一联吡啶作为桥联配体,联接相邻单元中的Cu(1)离子,形成一维Zig-Zag链状结构.变温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通过4,4'-联吡啶联接的Cu(Ⅱ)离子之间存在弱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得到了一种新的钴(Ⅱ)配合物[Co(L)_2(HL)]·4H_2O (1)(HL=2-(2-氯-6-氟苯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并对该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表征.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 P_1-,晶胞参数 a=1.103 8(2) nm,b=1.537 4(3) nm,c=1.593 3(3) nm,α=103.35(3)°,β=93.28 (5)°,y=109.75 (3)°,V=2.448 8(10) nm_3,Z=2,C_(57)H_(36)CoN_(12)O_4F_3Cl_3,M_r=1 175.26,D_c=1.594 g/cm~3,F(000)=1198,μ(Mo K_α)=0.591 mm~(-1),R=0.097 5 和wR=0.264 0.配合物(1)分子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一个二聚体{ [Co(L)_2(HL)]·4H_2O}_2.相邻的二聚体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二维超分子层.  相似文献   

10.
以1,3-二咪唑丙烷(1,3-bip)、对苯二甲酸(H2tpa)和Cu(NO_3)_2·3H_2O为原料,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铜(Ⅱ)配合物[Cu(1,3-bip)(tpa)·H_2O·MeOH]_n,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88 57(5)nm,b=1.032 33(5)nm,c=1.062 71(6)nm,α=90.040(4)°,β=99.465(4)°,γ=109.765(5)°.合成配合物中tpa充当桥联配体与Cu(Ⅱ)离子形成二维(4,4)网格结构,经过1,3-bip的进一步修饰,形成一种有趣的二维结构,溶剂分子甲醇作为一个二连接的节点,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相邻的上述二维面形成一个具有三维超分子构型的配合物.此外,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选用吡唑-3-甲酸为主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出两种配合物{[Ag_3(3-PCA)_3][Ag(DMAP)_2]_3}·10H_2O(1)和[Cu_2(3-PCA)_2(DMAP)_4]·2H_2O(2)(3-PCA=pyrazole-3-carboxylic acid,DMAP=4-Dimethylaminopyridine).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进行了红外表征.结果显示,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c,晶胞参数为a=0.9409(8)nm,b=1.3411(8)nm,c=2.8699(2)nm,Z=2,V=3.6215(5)nm~3;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ī,晶胞参数为a=0.8999(14)nm,b=1.0870(18)nm,c=1.1050(17)nm,α=78.426(14)°,β=68.732(15)°,γ=87.237(13)°,Z=1,V=0.9865(3)nm~3.对配合物(1)进行了固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荧光性质;对配合物(2)进行了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可与BS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一维Cu(Ⅱ)配位聚合物{[Cu(L)(4,4’-bpy)]·ClO4}n[L=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bpy=4,4’-联吡啶]。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Pbcn(60)空间群,晶胞参数a=1.31648(19)nm,6=1.21952(17)nm,c=2.5037(4)nm。配体N-(2-羟乙基)水杨醛亚胺以三齿方式配位,其配位原子包括酚羟基氧原子,醇羟基氧原子和亚胺基氮原子。在[Cu(L)(bpy)]·ClO4单元中,4,4’-联吡啶作为桥联配体,联接相邻单元中的Cu(Ⅱ)离子,形成一维Zig-Zag链状结构.变温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通过4,4'-联吡啶联接的Cu(Ⅱ)离子之间存在弱铁磁偶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溶液法成功合成出了一个新的铁配合物{[Fe(4,4'-bipy)(H_2O)_4]·2(mtyaa)}_n(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阴离子; 4,4'-bipy=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25 5(3) nm,b=1.164 1(4) nm,c=1.464 7(6) nm,α=92.962(6)°,β=96.206(7)°,γ=106.327(7)°,V=1.337 8(9) nm~3,Z=2,Dc=1.645 g/cm~3,F(000)=684,R_1=0.0377,wR_2=0.080 1。在配合物中Fe(Ⅱ)离子被4,4'-联吡啶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未配位的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阴离子游离在铁链之间。游离羧酸配体与配位水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状结构连接成三维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二维镍配位聚合物[Ni(DDB)_(0.5)(o-phen)(H_2O)]_n(DDB=1,4-二(3,5-二羧基苯氧基)苯)(配合物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_(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072(5)nm,b=1.9261(10)nm,c=1.1054(6)nm,α=γ=90°,β=107.506(9)°,V=2.045(18)nm~3,Z=2。金属离子Ni(II)通过配体DDB四个羧基的反式桥联作用,链接成为二维波浪型层结构,再通过o-phen之间的π…π堆积作用力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的光催化实验表明,加入Ni配合物后,对罗丹明B降解速率明显增大,300 min时降解率提高18.4%,双氧水存在时效果更加明显,300 min降解率达40.5%。研究表明,配合物1的磁行为表现为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羧基桥联的双核C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二个新的一个分子中含有二个羧基桥联的双核 Cu(Ⅱ)配合物[Cu(Phen)(HCOO)]_2·(NO_3)_2·3H_2O(1),[Cu(Phen)(CH_3COO)]_2·(NO_3)_2·3H_2O(2)和一个一分子中含有一个羧基桥和一个羟基桥的双核 Cu(Ⅱ)配合物[Cu_2(OH)(C_2H_5COO)(Phen)_2]·(NO_3)_2·H_2O(3)以及单核 Cu(Ⅱ)配合物[Cu(Phen)(CF_3COO)]·(NO_3)·H_2O(4)(其中 Phen 为2,9-=甲基-1,10-啡罗啉).通过元素分析,等离子光谱、红外光谱,TG 及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对四个配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测定了它们的氧化还原电位及电导.通过分析讨论,确定了配合物中羧基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吡啶-2,5-二羧酸为配体与MgCl_2·6H_2O和Zn(NO_3)_2·6H_2O,运用水热法在120℃下反应3 d,合成了一个混金属配合物,[Mg(H_2O)_6][Zn(pydc)_2]·2H_2O (1, H_2pydc=吡啶-2,5-二羧酸).并对配合物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以及室温固态荧光光谱等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晶胞参数a=0.72725(10) nm,b=0.74311(10) nm,c=1.06859(15) nm,α=78.968(2)°,β=74.332(2)°,γ=70.428(2)°;V=0.52066(12) nm~3,Z=1.此配合物呈现深蓝色荧光.  相似文献   

17.
以顺式-1,2,3,4-环戊烷四羧酸(H4CPTC)、4,4'-联吡啶(bipy)及水合醋酸铜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配合物{[Cu2(H2cPTC)(bipy)2]·(c4H8O2)0.5·(H2O)}n(C4H8O2=1,4-二氧六环).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53 4(2)nm,b=1.282 9(3)nm,c=1.288 4(3)nm,a=65.87(3)°,β=106.327(10)°,γ=86.29(3)°.该配合物由4,4'-联吡啶桥联中心金属铜离子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配体相连形成二维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由 Ni( Cl O4) 2 · 6H2 O和 Co( Cl O4) 2 · 6H2 O分别与 4 ,4′-联吡啶、1 ,4 ,7-三氮杂环壬烷 ( tacn)反应 ,得到两种配合物 [Ni( 4,4′-bpy) 3( H2 O) 2 ]( 4,4′-bpy) ( OH) ( CH3OH) ( Cl O4) ( 1 )与 [Co( 4,4′-bpy) 3( H2 O) 2 ]( 4,4′-bpy) ( OH)( CH3OH) 2 ( Cl O4) ( 2 ) ( 4,4′-bpy:4 ,4′-联吡啶 ) ,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 .单晶结构数据表明 ,晶体 ( 1 )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 C2 /c,a=1 .7990 ( 9) nm,b=1 .1 4 2 ( 6) nm,c=2 .4 433( 1 2 ) nm,β=91 .936( 1 0 )°,V=5 .0 1 7nm3,Z=4 ,该配合物由 4 ,4′-联吡啶桥联过渡金属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单齿配位的吡啶环上的未配位氮原子与配位水形成了氢键 ,将链连接成二维铁轨型结构 .此结构再通过未配位 4 ,4′-联吡啶、配位水、氢氧根之间形成的氢键而连接成三维网状结构 .未配位的 4 ,4′-联吡啶、甲醇、氢氧根离子、高氯酸根离子被包合在这种网络中 ,展示出一定的包合现象 .此外 ,未配位的 4 ,4′-联吡啶的吡啶环与配位的 4 ,4′-联吡啶的吡啶环之间存在 π-π相互作用 .晶体 ( 2 )与晶体 ( 1 )有相同的结构特性 ,晶体也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 C2 /c,a=1 .790 1( 1 7) nm,b=1 .1 5 0 7( 1 1 ) nm,c=2 .4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通过水杨醛、香草醛分别与2-氨基-5-偶氮苯吡啶缩合而成新的双齿(N,O或N,N′)杂环息夫碱。将这两种息夫碱作为配体分别与过渡金属盐作用合成了两个系列10种杂环息夫碱配合物M(L_Ⅰ)_2,M(L_Ⅱ)_2Cl_2[其中L_Ⅰ=2-(2′-羟基)苯甲亚胺-5-偶氮苯吡啶;L_Ⅱ=2-(4′-羟基-3’-甲氧基)苯甲亚胺-5-偶氮苯吡啶],并利用元素分析、电导、熔点、磁化率法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基于以上研究推测出配合物可能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合成两种新的超分子配合物[Co(OBT)(2,6-pdc)(H2O)2].3H2O(1)和[Ni(OBT)(2,6-pdc)(H2 O)2].2H2 O(2)(2,6-H2 pdc=2,6-吡啶二羧酸,HOBT=1-羟基苯并三唑),并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670 00(13)nm,b=1.008 0(2)nm,c=1.010 0(2)nm,α=104.21(3)°,β=106.91(3)°,γ=94.94(3)°,V=0.623 5(2)nm3,Z=2.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758 33(15)nm,b=1.133 3(2)nm,c=1.153 1(2)nm,α=104.74(3)°,β=106.63(3)°,γ=95.17(3)°,V=0.904 0(3)nm3,Z=2.配合物1和2中,中心原子钴和镍均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两个配合物中均存在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使得配合物1和2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