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天欽 《科学通报》1966,11(5):213-213
目前已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在脊椎动物的横纹肌中存在着两种肌丝——粗丝与细丝。也有不少证据说明肌球蛋白位于粗丝之中,而肌动蛋白则位于细丝之中。我们用直接抽提细丝制剂的方法,证明原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共存于细丝之中。贝类的平滑闭壳肌也是由两类肌丝构成的,  相似文献   

2.
邹永水 《科学通报》1979,24(13):615-615
人们对副肌球蛋白以及含副肌球蛋白的肌肉纤维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国外的大量报道都只说明副肌球蛋白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之中。 我们在1966年的工作中首先发现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tsing-tauensis Tchang et Koo)的肌丝制剂中有副肌球蛋白纤维。文昌鱼副肌球蛋白纤维具有14.5与7.0毫微米  相似文献   

3.
一种在剧烈运动时导致猝死的心脏遗传缺陷病现在已可通过验血而得到鉴定。这种遗传缺陷病称为肥大性心肌病,其结果是心肌增厚。这是年轻人,特别是运动员发生突然性心脏死亡的最常见病因。这种遗传突变发生在第14染色体的肌球蛋白基因上。肌球蛋白是组成心肌的两种主要蛋白之一,是人体肌肉中最丰富的蛋白。它同肌动蛋白一起,负责着肌肉的收缩和放松。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阿利·马利安说:“肌球蛋白是一种同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复杂蛋白。”他认为这种遗传缺陷可以改变肌球蛋白的导电性质,从而改变它的功能并影响它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的方  相似文献   

4.
花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及其在花粉管伸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隆飞 《科学通报》1985,30(12):945-945
植物花粉萌发后,花粉管中的细胞质流动是很活跃的。这种细胞质流动与其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有密切的关系。 花粉中存在肌动蛋白,Condeelis曾经用电子显微技术证明用孤挺花(Amaryllis belladonna)的花粉原生质体和花粉管中存在F-肌动蛋白。 我们从许多种植物的花粉中提取得到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用细胞松弛素等证明花粉管中的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是细胞质流动的动力,并且证明花粉管的伸长受Ca~(2+)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百合花粉萌发过程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百合花粉萌发过程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百合花粉中肌动蛋白的分子量为43ku,能与抗兔肌α-肌动蛋白的抗体发生免疫交叉反应;成熟花粉及花分萌发过程中均未检测到编码肌动蛋白的mRNA;萌发芬粉中存在一分子量为460ku的肌球蛋白,具Ca^2+-ATPase活性,能与抗兔肌肌球蛋白的抗体发生免疫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6.
肌肉收缩中肌球蛋白分子马达的微观循环过程动态力学原理尚未揭示清楚,从影响肌球蛋白分子马达的vander Waals力、Casimir力、静电力及布朗力耦合作用入手,研究了肌球蛋白分子马达向肌动蛋白丝接近过程中的动态力学行为,构建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Monte Carlo方法对随机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接近过程中当分子马达与肌动蛋白丝表面距离大于3nm时,起主要作用的力为Casimir力和静电力;当距离小于3nm时,vander Waals力和静电力使分子马达向肌动蛋白丝轨道快速接近.通过比较几个力的影响发现,接近过程中两结合位点的静电力起主导作用,计算结果与肌球蛋白分子马达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小麦线粒体肌球蛋白的纯化和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和平  刘爱校  刘国琴  阎隆飞 《科学通报》2001,46(21):1809-1813
通过DE-5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等方法从小麦线粒体中纯化出了一种脱球蛋白,其重链分子量约为210ku,与骨骼肌肌球蛋白Ⅱ的分子量相近(205ku),并且可以被抗人骨骼肌肌球蛋白多克隆抗体识别.小麦线粒体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可以被鸡骨骼肌肌动蛋白丝激活,达到202.5 nmol/min·mg.此外,其ATP酶活性还可以被Ca2+激活,却不被高浓度的Ca2+抑制.结果表明小麦线粒体肌球蛋白与骨骼肌肌球蛋白具有一些相似的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杨春香  魏冬梅  陈晨  余卫平  朱敏生 《科学通报》2005,50(19):2085-2091
长肌球蛋白轻链激酶(L-MLCK)含有5个DFRXXL序列, 可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结合. 结合动力学结果提示, 一个DFRXXL序列可与F-actin中的一个单体结合, 但其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 L-MLCK的5DFRXXL序列既然含有多个actin的结合位点, 推测有可能它通过该序列发挥一个F-actin成束蛋白的作用. 为此, 体外表达并纯化了HA标记的重组5DFRXXL蛋白, 并通过结合动力学实验分析了重组5DFRXXL蛋白与肌丝或F-actin的结合特征, 结果表明, 重组5DFRXXL蛋白与F-actin和肌丝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其中与肌丝的结合常数KD为0.45 μmol/L, 与F-actin的结合常数为0.41 μmol/L. 通过交联实验发现, 重组5DFRXXL蛋白可以有效地交联F-actin并使其形成大分子聚集物. 应用激光共聚焦和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到该聚集物具有典型的F-actin蛋白束结构. 将5DFRXXL的表达质粒转染真核细胞后, 可见5DFRXXL能促使细胞边缘的“微绒毛”结构形成, 可能与5DFRXXL聚集F-actin的活性有关. 这些结果表明, L-MLCK除能通过其磷酸激酶活性控制细胞收缩外, 还可能作为一个新的F-actin成束蛋白影响细胞骨架形成.  相似文献   

9.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19,41(1):56-62
生命在于运动,因此运动对生命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肌球蛋白、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是三种重要的分子马达,负责肌肉细胞和非肌肉细胞的运动。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间滑动构成肌肉收缩的基础;动力蛋白和驱动蛋白沿微管运动在细胞内物质运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分离过程和细胞骨架动力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分子马达突变或缺陷可导致遗传性神经病变、严重型肌病和呼吸道慢性感染等发生。因此,分子马达运动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多种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文章回顾了分子马达的研究历程、生物学作用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玉海 《科学通报》1997,42(20):2216-2219
<正>高等植物韧皮部运输是否只靠源库间的膨压差来推动,其中有无原生质的参加,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60年代初,阎隆飞等首先在烟草韧皮部鉴定出肌动球蛋白.阎隆飞和刘国琴最近又在芹菜韧皮部鉴定出微管蛋白和类动蛋白(kinesin-like protein).过去对韧皮部蛋白(P-蛋白)能否执行运输功能颇有争议,最近也在其中找到了与运动有关的蛋白质,这引起研究运输的生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微丝、微管是高等植物细胞的基本组分.在丝瓜卷须快速弯曲运动中,接受刺激的部位与发生快速运动的部位之间需要有电波传递,电波所到之处,原生质发生收缩运动.已经在丝瓜卷须中鉴定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用专一性抑制剂的研究也表明,发生收缩运动的组分是微丝.表明植物原生质的运动与动物类似,受“神经-肌肉机制”的调控.Wayne的研究表明,细胞内的电波传递会干扰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胞质环流停止.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电脉冲减弱玉米苗韧皮部对14C-同化物的运输,但并不影响32P在木质部的运输,提示电脉冲刺激很可能是作用于韧皮部的微丝、微管 因此,我们设想运输韧皮部(transport phloem)筛管中微丝和微管的生理活动参与韧皮部运输.本试验利用微丝、微管特异抑制剂和周期性电脉冲抑制微丝和微管的生理活动,进而观察其对抑制韧皮部运输的效应.正在萌发的豌豆幼苗,适于用作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研究. 营养源是养料储备丰富的子叶,胚根维管束是物质运输的通道,正在伸长生长的胚根是库,构成理想的源、库、通道的物质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胚根伸长生长所需的物质完全靠子叶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这和蒜苔细胞内含物向新生珠蒜的再分配很相似.蒜瓣表皮和蒜苔组织汁液的转移主要靠原生质的胞间运动,但韧皮部的汁液运输有无原生质的推动至今尚未阐明.本试验以豌豆胚根的伸长生长和外源14C-蔗糖作为作韧皮部汁液运输的指标,从两个角度考察微丝、微管在韧皮部运输中的作用:即分别观察微丝、微管抑制剂和周期性电脉冲刺激对韧皮部运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玉米花粉中凝溶胶蛋白的免疫化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玮  阎隆飞 《科学通报》1997,42(16):1784-1786
肌动蛋白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内多种运动过程。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肌动蛋白以两种形式存在:单体(G-actin)及聚合体(F-actin),两者在细胞内通过聚合解聚作用维持动态平衡。F-肌动蛋白为双股螺旋丝,它能进一步形成更有序的微丝束或网状结构,以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空间结构和胞内物质的定向运动。细胞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调节肌动蛋白的聚合解聚过程,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并调节其聚合解聚作用的一类蛋白统称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 proteins,简称ABPs),目前生物界已发现了几十种ABP。凝溶胶蛋白(Gelsolin)是研究较为清楚的一种ABP,最早Yin和Stossel于1979年从兔肺巨噬细胞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以后证明它普遍存在于低等的真核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中,依其来源可分  相似文献   

12.
豌豆卷须cDNA文库构建及肌动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晓风 《科学通报》1993,38(19):1804-1804
肌动蛋白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继60年代阎隆飞等首次在高等植物中发现肌动球蛋白的存在之后,高等植物肌动蛋白的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研究表明,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许多的生命过程,如胞质分裂、细胞形状的控制、内吞作用、胞吐作用以及多种细胞运动。  相似文献   

13.
肌动蛋白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细胞中, 肌动蛋白多以异型体(isoform)形式存在. 植物肌动蛋白异型体的大量获得和理化特性分析一直是一个难题. 对豌豆肌动蛋白异型体PEAc1与组氨酸标签(His-tag)、绿色荧光蛋白(GFP)进行了基因融合和原核表达. 通过脲变性、梯度脲透析复性、镍柱亲和层析的方法从包涵体中纯化出大量、高纯度的PEAc1-GFP融合蛋白(> 2 mg/L培养物). 理化特性分析表明, 它同鸡骨骼肌肌动蛋白一样, 单体PEAc1-GFP能与DNaseⅠ结合并显著抑制后者酶活性; 单体PEAc1-GFP能聚合成带有绿色荧光的丝状结构; 聚合的PEAc1- GFP能被微丝的特异标记物鬼笔环肽(phalloidin)标记; PEAc1-GFP与鸡骨骼肌肌动蛋白的聚合曲线趋势基本一致, 聚合临界浓度为0.24 μmol/L; 聚合的PEAc1-GFP能激活肌球蛋白Mg-ATPase活性, 其激活比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1 mg/mL浓度下, 能激活4倍以上. 上述结果表明, 带有组氨酸标签和GFP标记的PEAc1表现出和天然肌动蛋白相似的理化特性; 基因融合、原核表达、变性、复性及亲和纯化是获得大量高纯度植物肌动蛋白异型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蔡克峰 《科学通报》1995,40(10):958-958
肌动蛋白缔合中的长度调整过程目前仍有争议,光谱学和形态学的研究结论相悖.本工作采用高灵敏的准弹性光散射(QELS)的方法,观察到单体肌动蛋白在引发缔合后有一长度调整阶段.缔合长度调整并不是简单地稳定延长,而是按一个缔合物群先分化再归一进行调整.其主要特征为:肌动蛋白中具有某一平均长度的一组群可分为二组具有不同的、新的长度的群,其中一组大于原来的平均长度,一组小于原来的平均长度.分解出的群经一定时间后又可归一为具有新长度的一组群.群分解的程度和群分解后的持续时间与体系中ATP浓度相关.当ATP浓度增大时,长度调整的非等周期振荡的周期增长,说明ATP有利于肌动蛋白稳定延长.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正奥陶-志留纪之交(约4.44亿年前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和生物事件,如古生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冰川凝聚与快速消融及相伴的海平面快速升降,显生宙第二大规模的海洋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等,并在华南广泛发育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重要的页岩气产出地层.在这两套地层之间常夹含观音桥层泥质灰岩及独特的凉水壳相动物群,其时空分布及古生态学、古地理学研究是解读上述  相似文献   

16.
李勤生 《科学通报》1984,29(14):883-883
滑行细菌主要包括两个目:粘细菌目(Myxobacterales)和噬纤维菌目(CytoPhagales)。粘细菌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复杂的发育周期,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子实体或粘孢子,并以其高DNA碱基比与噬纤维菌相区别。因此,一些研究者常将具高DNA碱基比的滑行细菌划归粘细菌中。  相似文献   

17.
美国生物学家在观察各种物质在活细胞中的迁移时发现,这些物质是顺“管道”移动的,管壁上布满了被称为“运动觉”的特殊蛋白的分子。这就是他们所发现的第三种运动蛋白,而以前知道的其它两种是肌动蛋白和肌浆球蛋白。肌动蛋白是保证肌肉的收缩:肌浆球蛋白则具有催化活性分解三磷酸  相似文献   

18.
细胞核内肌动蛋白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筱娟  曾宪录  宋朝霞  郝水 《科学通报》2004,49(11):1031-1035
肌动蛋白是细胞内含量丰富的蛋白质. 近年来, 肌动蛋白已被证实普遍存在于各类细胞的细胞核中. 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等蛋白共同参与了细胞核内肌动蛋白形式和功能的调节, 包括肌动蛋白单体与聚合形式的转换、染色质结构调整、基因转录调控、mRNA加工和运输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 综述了细胞核内肌动蛋白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有机农药和含铜、锌等无机农药协同毒性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本占  范瑞梅  盛治国 《科学通报》2011,56(25):2111-2118
目前我们对环境污染物毒性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某单一化学物质在相对高浓度情况下的研究. 然而, 人们在其一生中很少只暴露于单独某一种化学物质, 而是同时暴露于多种低浓度的化学物质. 从公众健康的角度讲, 大家主要担心的是当两种和两种以上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时, 两者能否产生不同寻常的协同毒性. 五氯酚、威百亩等有机农药和含铜、锌等无机农药皆被用作通用杀虫剂或木材保护剂, 两者在许多农田和木材保护处理场所附近的土壤和水体以及在普通人群的体液和组织中, 均发现同时共存. 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 这两类物质共存时可以对大肠杆菌产生协同毒性效应, 其协同毒性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两者形成了亲脂性络合物, 促进了细胞对金属离子的吸收和累积. 此类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亲脂性络合物形成而导致的协同毒性作用, 可能是普遍存在于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之间的一种共同毒性作用机制. 这一假设是否成立, 尚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节理岩体的本构模型与强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伍法权 《科学通报》1991,36(14):1088-1088
岩体中广泛分布的宏观裂隙(节理)使岩体成为一种具有显著各向异性的非连续介质。建立节理岩体的本构模型与强度理论是岩体力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题。虽然近年来一些学者引入了损伤力学的理论,但损伤力学是在对含有张性微观损伤(裂纹)的介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而对常常处于受压状态的含闭合节理网络的岩体不太适用。尽管Kyoya等引入了两个参数C_v与C_s来加以修正,但如何确定这两个系数的表达式和数值又成为新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