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公元1、2世纪至8世纪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位女性登上王权宝座。她们的出现对于稳定社会政治,推动国家的体制、制度建设,繁荣文化与物质生活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本古代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影响。拟通过日本古代女性王权的出现及其作用分析其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由此从一个侧面揭示日本女性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彭敏  张希君 《科技信息》2009,(33):T0378-T0378,T0382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上不但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法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作为一种法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化学史重要内容之一的古代药酒问题,有人曾做了初步的论述.在中国古代的药酒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麻醉药酒.对于麻醉药酒,前文少有提及。本文力求将中国古代麻醉药酒的起源、发展、配方以及制备方法做一概括的论述,以飨读者。1 中国古代麻醉药酒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语》对朝鲜古代汉诗的影响很大,其中的诸多名言警句、经典情境被朝鲜诗人大量引用。这些《论语》典故很好地提升了朝鲜汉诗的表达效果,使其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皆有可观之处。这种文化现象是《论语》在古代朝鲜半岛广泛传播的重要证据和丰硕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经典传播方式及诗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鲜“封贡”问题交涉的根本要素,但文化因素在古代东方国家关系中亦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传统礼教要求她们柔弱温顺,但是面对压迫与侮辱,众多女性选择了复仇.明清小说中女性的现实复仇行为展现了女性反礼教行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千华在小说集《高丽女人》中塑造了形象各异、性格迥然的朝鲜族女性.这些朝鲜族女性一方面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现代意识的渗透.她们身上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既表现了作者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反思,也呈现出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千华在小说集《高丽女人》中塑造了形象各异、性格迥然的朝鲜族女性。这些朝鲜族女性一方面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接受了现代意识的渗透。她们身上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既表现了作者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反思,也呈现出独特的东北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川酒是中国酒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川经济支撑产业之一。近年来,四川各大名酒纷纷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川酒及其酒文化的源流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川酒既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化价值。川酒酿造历史从侧面反映了四川自古以来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酿酒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与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从中也可以透视出古代蜀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民情。  相似文献   

10.
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乌。在汉民族文化中,凤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现有资料,凤的原型是雉,是商朝的图腾。凤一开始指女性,随着男性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凤被涂上男性色彩,但最终又成为女性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委婉语是语言禁忌的产物。在我国古汉语里,有关“死”的委婉语数量极多。由于人们的地位、职业、死因、长幼、性别不同,死亡委婉语可以分为九种类型。这些委婉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道教崇拜、佛教崇拜、崇尚正义、乐天知命等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早已为世公认,收藏其书的七阁也因书而名显,享有盛誉,成为城市文化地位的象征。然七阁为什么“江苏占其二”,又为什么不选择在江苏的中心城市如江宁或苏州,却选在一江之隔的镇江和扬州,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韩国依靠国有经济创造的“汉江奇迹”长期阻碍韩国发展。为此.韩国从三个方向完成了对战略产业的股权社会化改造.为知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韩国专利申请的大量落加恰恰发生在这种股权社会化改造结束之后。与韩国类似.山东是我国国有经济对社会资源“挤占效应”最明显的沿海省份之一。但山东的战略产业远未实现股权的社会化改造,山东的“知识产权崛起”发生在股权社会化改造结束之前.而且主要由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推动这种崛起。山东的发展要注意学习美国、日本。在一开始就依靠“自由企业制度”实现企业股权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4.
“冒籍现象”产生于宋代,几乎贯穿科举时代之始终。冒籍现象是科举士子对考试公平的诉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通过对“冒籍现象”成因、对策及其效果的透视,揭示“冒籍现象”久治不愈的直接原因在于分区固定解额制,根源于区域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6.
《蒙古-卫拉特法典》是古代蒙古族三大法律文献之一,被俄国著名东方学家雅金夫·比丘林称为“十七世纪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该法典最具代表性立法伦理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尚善行善”的黄教伦理思想,尊重妇女的社会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北宋古文走向复兴的过程能否称之为“古文运动”,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古文复兴的倡导者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形成了组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因而是可以称之为“古文运动”的。学界之所以对此提出疑问,不外乎对“运动”一词的理解存在着先验性错误。  相似文献   

18.
善良风俗是我国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对子如何认定善良风俗则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地具体掌握。“接脚夫”习俗是中国农村一项古老的传统习惯,廷传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盛行,一些地方法院将其作为善良风俗予以认定,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其是否“善良”有待商榷,对善良风俗的认定应符合社会星念、法治精神,对一些明显带有封建残余的旧习惯应废除,不应再作为审判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