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代广西人口数量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官方统计的广西布政使司所辖的民籍人口数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和对未纳入统计范围的军籍人口数和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数的尽可能推测 ,估算出明代万历 6年今广西境内的人口至少已达到了 4 0 0万人。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与化是多样性色彩,战国至西汉武帝以前,多民族的云南地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处于原始部落至奴隶制国家的各个阶段。武帝以前归属汉朝,至东汉时期,大部分民族与汉族融合,渐次进入封建社会,由青铜化发展至铁器化,说明武帝统一西南地区对经济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明清时期云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重心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时期云南的经济重心曾长期位于滇西的大理地区,随着元代将云南的政治中心置于昆明,使云南东部的区域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随之云南的经济重心也实现了东移,而且东移在明代已成为定局。相比较而言,清代随着南部和西部开发的加强,东部的经济优势有所削弱,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东部的优势越来越大,当然,这并未动摇到东部的经济重心地位。可以说,云南经济重心的东移是整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大势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与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因素驱动着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流动则又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鉴于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更完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作为研究重点,以期对更完整地认识我国农业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入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民族人口现代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章提出民族人口现代化,是基于: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近10%;②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分布广但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化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③实现民族人口现代化,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章讨论了民族人口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实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6.
明代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根据四库本《明史》及其它相关史料对照来看,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并未自焚,而是率近臣出逃。诸家学者认为建文帝出亡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江浙、西南地区的云贵川等地的说法,因无有力史料支撑,至今并未形成定论。笔者根据民国《创修渭源县志.艺文志》中的一篇《五竹寺记》及一册康熙《渭源县志》书后的一页《五竹山五竹概略.诗名缘起》中的两条新资料,提出了明代建文帝出亡青海瞿昙寺(或其附近附属寺院)的新说,并对此说进行了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纷纷以现实政治大事为题材,写作时事小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拟就李自成系列时事小说作分析,探讨这些身处鼎革的作者们,如何借小说以表达他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般研究汉武帝,人们总是着眼于他对汉民族的伟大贡献、丰功伟绩与风流逸事,或是对其功过进行分析评价,却很少注意他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具体做法。以时间为顺序,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逐次叙述汉武帝更换继嗣的全部过程,探讨武帝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以揭示封建社会帝王更换继嗣时的一般规律和典型活动。  相似文献   

9.
从开边拓土、尊儒兴学、知人信佞、奢侈酷暴、悔悟改过等五个方面对汉武帝的历史功过进行评价,认为汉武帝五十多年的统治生涯中有功也有过,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他知过能改的精神,更值得后世人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研究汉<郊祀歌>十九章应从武帝时代郊祀制度入手,要把握三个原则:一为"先正后杂",即区分武帝时代"正祭"(如雍五畤、甘泉泰畤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与"杂祀"(甘泉寿宫的巫术祭祀、方仙道、齐地八神等),前者为武帝亲临的国家祭祀,后者为祠官所领;二为"先祠后乐",元鼎六年(前111年)之前虽已设立雍五畴、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之祠,但献祭仪式基本属于"礼物献祭"或"食物献祭",元鼎六年以后郊祀乐舞的创制是皇帝亲祀的最高级的形式,同时也是考察<郊祀歌>创作的重要指针;泰山明堂虽建于元封元年(前110年),而明堂乐歌则创制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为"正散兼有".即区分用于郊祀仪式的"正歌"(用于甘泉泰畴和汾阴后土、泰山明堂的乐歌)和不用于仪式却被收录于<郊祀歌>中的"散歌",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根据上述三原则,制定了<郊祀歌>创作时地表,分析了武帝郊祀活动的宗教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1.
沐氏家族在奉诏镇守云南的280年时间里,与云南官民之间,既有过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美好时光,又有过微风细雨、波澜不惊的磨擦经历,此外也不乏疾风骤雨、兵戎互雠的相煎岁月。双方关系的变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沐氏家族自身的兴衰与荣辱,而且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2.
杨士云是明代云南著名学者与文学家.杨士云的诗诸体兼擅,他的大部分诗都是其恬淡之心的自然流露,语句冲和,感情真挚,给明代复古待坛增添了些许新声.杨士云一生尊崇圣贤之道,其文始终如一地贯彻着文以明道的写法,谨严有序,不作矫饰,将儒家亲民爱物的道德原则融注于行文之中.  相似文献   

13.
<隋炀大帝>以纪实文学的手法,严摒"戏说"与"编造",再现了隋炀帝矛盾复杂的性格和鲜为人知的本来面目,既肯定了他在统一中国、建设国家方面的功绩,又批判了他凶残荒淫等劣行.作品宏伟壮阔,厚重深刻,具有融文、史、哲于一体的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