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王丽 《科技信息》2009,(25):232-232
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2.
听课的尴尬     
邵明法 《奇闻怪事》2006,(11):43-43
一次,听同组的王老师讲课,他讲的课题是《两小儿辩日》。文中的两个小孩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还是“日中时去人近”这一问题而争执不下,最后就连孔圣人也“不能决也”。两个小孩争执的问题引起了该班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王老师好像是不忍心破坏学生们的兴致,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起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视角一:传统学生观,分化学生乱点鸳鸯 传统的评价学生方法,不外乎看学分和操行其中尤其重学分,这势必把学生人为地分为好、中、差三等。优等生被视如掌上明珠,而“差等生”则多遭冷眼。其结果是“差生”更差,好生则不一定更好。其实,从一开始,我们的评价角度就错了,我们患上了“单相思”,喜好不喜差;我们戴上了“有色镜”,用一种眼光看人。究其根源,好生符合教师愿望,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和声誉,而“差生”则会给他们增添麻烦,增加劳动强度。人的避重就轻、好逸恶劳的本性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4.
午饭时,一些老师都到食堂去分菜、分饭。有些老师工作特别细致,先盛饭然后分菜,接着舀汤,最后还把一把把勺子分别插在每一份饭上,考虑得真是无微不至。这样一来,学生只要一进入食堂就可以吃到现成的饭菜了,而且也不会再有饭菜打翻、热汤烫人等事情发生了。这些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我却总觉得在这类事情中,老师不能过于包办。如果老师什么都替学生弄好的话,那老师不就成了学生的保姆了吗?学生不就将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了吗?  相似文献   

5.
余水平  叶鸿 《奇闻怪事》2007,(11):21-22
临近放假,学校的老师们一天到晚忙着复习,那点知识翻来覆去地讲解,可是有的孩子还是不懂。也常听老师们闲聊:学生笨得像木头一样,同样的问题都讲了好几遍可还是不能解决,就连简单的一步计算问题也会错。我恰好闲下,于是就请其中一位老师把他认为最“笨”的“木头”选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教师们都已能倒背如流了,尤其是在“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的新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在思索、实践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老师的“爱”却喋喋不休,在此枚举二三事,以求共省;  相似文献   

7.
赫甦 《奇闻怪事》2006,(11):31-31
昨晚,有几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一进门就怯生生地问:“校长,我们能不能给您说个事?”“可以,请坐下。”我赶忙笑脸相迎。接着,他们告诉我: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可能是对我们放心不下,往往在我们上课时在教室外转悠——看看是否有“违纪”的同学。这本身表明老师对我们负责,可是如果我们要是与老师“眼光相对”了。那么这节课堂定是“完”了。因为自己总感到老师该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好“违纪”的学生,如此怎能安下心来?所以,请校长转告老师别那样“转”了,让他(她)歇歇脚。  相似文献   

8.
霍建彬 《科技信息》2009,(21):I0194-I0194
近年来,由于高招和社会就业的原因,普通中专生的基础差,这已成为众多中职中专学校共同面对的难题,本文拟就从“差等生”形成原因来分析,探讨怎样教好这些学生。  相似文献   

9.
编辑老师: 我们是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不知为什么,在我们同学当中,脸上长“青春痘”的人特别多,即“污染”了“门面”,又痒痛难忍,实在叫人烦心。听老师和家长说,这种“水疙瘩”不能挤,不能抠,也不用到医院去看,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好了。同学中有的人偷着用手挤压,有的人用化妆品进行遮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中学生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初中的复习迎考又特别强调“以纲为本,以本为纲”,且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出自课内,迎中考语文复习课也就不能脱离课本而进行,复习课文也就变成了来回“炒冷饭”.有些学生上新课时就兴趣不高,何况而今再见旧相识,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盲目地把“教书”放在了主导地位,认为“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知识”,教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就越好,说明老师水平就越高,学校也片面地以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的好坏来直接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成绩的好坏,这样一味地强调了“教学”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出现了个别学生学习成绩突出,而道德品质败坏等现象。笔者认为“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在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良好的品德培养,而只是各个学习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就“教书育人”笔者在多年的育人教学生活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一同商榷。  相似文献   

12.
表扬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强化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同样老师批评学生的语言,也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警觉,终止不良行为,是教育学生的“常规方法”。可“直言批评”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如在批评的时候使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引起师生之间的隔阂。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因此,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同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当的表扬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掌握表扬与批评的艺术对于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这里,我想就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编辑老师: 我这个人特别爱生气,尤其爱生闷气。每当看到老师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不公平态度,或是看到有的同学无故欺负别人时,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可惜的是我有义心无侠胆,不敢站出来向着弱者说话,只能在暗地里生闷气。还有的同学看我“好说话”,总是时不时地占我点儿小便宜,我考虑到都是同学,不愿伤了和气.所以明知吃亏也不去计较,可我心里却很不平衡,因此也时常生闷气。我也知道生闷气对自己不好,可我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山东雅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学美术课,教学模式单一,多为“满堂灌”、“一言堂”的主人式教学,特别是在一些技法课上就更为严重,多数老师都把技法的传授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教”开展的,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接受者”的位里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素质教育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教授操作性课程的环节中,教师象一个教练,教师和学生象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如果教学中对教练技术生搬硬套则死,实行有所改良的“拿来主义”则活。教学中“教”是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在理论上,应做操作性练习,教学应切实落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赵丽 《科技知识动漫》2009,(22):160-160
学校中存在的后进生,已经成为学校、家长的一块“心病”。它不仅仅给学校的教学造成很大的压力,对后进生自身的成长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如何转化后进生就成为了对学校、对家长的严峻考验。作为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师,在帮助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责任尤其重大。我们必须认识到后进生并不是差等生,而只是受于某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成绩不理想。那么,应该如何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7.
一日一老师提问学生:“假如在你的一生中只剩一天的光阴,你准备怎样度过?”一生答日:“带上足够的钱周游世上的名胜古迹。”另一生答日:“到豪华宾馆大吃一顿,美美地享受一下。”第三个学生答日:“上一天语文课。”老师听了很欣然,又问:“为什么?”“因为上语文课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哈哈——他的话引起了学生的大笑,那位老师也尴尬地笑了。这仅仅是一则笑话吗?不是!它说明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也映射了我们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仍徘徊在“不考的便是不教的,不考的便是不学的吼隆圈里。我们语文老师往往一面忙于教改,一面又疲于应试,无异于带着枷锁的舞蹈。语文中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上也难以实现。所以目前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书中找答案,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说:“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能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叶老师这段话说得很好.这段话的关键是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怎样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点”.做到了这两点,即使不能废止命题作文,起码也能减少命题作文.要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写日记的目的:学好语  相似文献   

19.
“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种永恒的爱。就应该做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想每时每刻得到老师的关爱、注意。一个学生能得到师爱,就是得到赞许、表扬和奖励,就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推动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20.
高明  梁化春  梁春兰 《科技信息》2010,(32):117-11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我们长期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第一战线的老师们这也许是很深刻的八个字。我们知道,当一位学生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时,紧随其后就容易出现消极的学习行动,那么教学效果显然是不能保证的。反之,如果学生对你教的学科有兴趣,他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主动钻研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就易于产生良性的互动和有效的契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调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