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织物上拆取下来的是屈曲状态的纱线,其拉伸变形中包括屈曲部分的伸直和纱线自身的伸长两部分变形.如何从屈曲状态的纱线实测拉伸变形中分解出纱线自身的伸长变形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精确考虑轴线伸长和基于一阶横向剪切变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Timoshenko夹层梁在热载荷和机械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几何非线性控制方程,采用打靶法数值求解所得强非线性2点边值问题,获得了两端不可移简支和两端固定夹层梁在横向非均匀升温和横向均布压力作用下的静态非线性弯曲和过屈曲变形数值解.绘出了梁的变形随载荷参数、材料厚度和长细比等参数变化的特性关系曲线,并分析和讨论了这些参数对平衡路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网格摄像试验方法获得5A02铝合金薄板焊接接头横向拉伸时,不均匀大变形的分布规律及演化过程.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影响焊接接头不均匀变形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接头强度匹配关系是决定不均匀变形的主导因素,此外接头的几何条件和加载条件也影响变形有效驱动力的改变.在单向拉伸栽荷条件下,接头不均匀变形的相互制约,接头呈现复杂的三向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基于杆的过屈曲问题,考虑拉压弹性模量不等材料,建立位移形式的过屈曲控制方程.通过对压应力区和拉应力区的应力分析,推导内力和变形的物理关系,考虑非线性变形,研究拉压性能不同杆的过屈曲平衡路径.通过具体问题的数值结果,分析拉压弹性模量不等材料杆的过屈曲问题的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对损伤的研究,是源于损伤力学的发展。它企图从物理上解释出材料从变形到破坏的总过程。在土木工程中,目前主要采用古典力学,只研究变形直至破坏的两点的状态。将损伤这一概念引入进来,就为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变形速度对304奥氏体不锈钢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温拉伸实验研究了不同变形速度对304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速度的提高,该材料的屈服强度σ0.2略有增加,但抗拉强度σb有所下降;断裂延仲率δ明显降低,屈强比σ5/σb则明显提高;而变形速度对该材料室温拉仲变形过程的加工硬化影响不明显;该材料均匀拉伸塑性变形的加工硬化曲线可描述为:σ=1 638.43ε0.6328 0.0361Inc(MPa).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缺陷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筋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的机理及特征是由于钢筋混凝土材料(水泥、砂和骨料)变形受约束所引起的内应力大于材料抗拉强度的缘故.钢筋混凝土可见裂缝的发生和开展,是钢筋与混凝土间不能再保持变形协调而出现相对滑动的结果,裂缝宽度本质上是裂缝之间受拉混凝土拉伸变形和受拉钢筋拉伸变形之差.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施工的质量双控指标为钢绞线张拉伸长值及锚固张拉力,其理论计算在相应的规范中都已有明确的规定,但对张拉伸长值的实际量测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就此问题根据实践对后张法预应力梁施工伸长值的量测与计算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基于双变量变形理论,通过引入非线性项,建立了双变量变形梁的非线性后屈曲模型。在哈密尔顿原理的基础上,考虑偶应力理论和表面弹性理论及冯卡门非线性应变,推导了双变量梁后曲屈的非线性微分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而将归一化的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通过微分求积法及牛顿迭代法求解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后曲屈行为。对比了偶应力理论及弹性理论对微梁后屈曲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梁的厚度、长厚比及边界条件对双变量梁的后屈曲行为的影响。从而验证了偶应力和表面效应使得后屈曲路径变化。该模型得到了长厚比不同屈曲荷载变化的速率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陈向炜 《黄淮学刊》1998,14(1):60-62
拉伸法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关键是如何测准金属丝在拉力作用下的微小伸长量。利用光的衍射法可以较精确地测量长度变化这一特点,对钢丝的杨氏模量进行了测量,给出测量杨氏模量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对损伤的研究,是源于损伤力学的发展.它企图从物理上解释出材料从变形到破坏的总过程.在土木工程中,目前主要采用古典力学,只研究变形直至破坏的两点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阶剪切变形非线性梁理论,运用物理中面的概念推出功能梯度材料(FGM)梁稳定性问题的基本方程,分析了功能梯度材料梁在面内热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中假设功能梯度材料性质只沿梁厚度方向、并按成分含量的幂指数形式变化;利用打靶法对所得方程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两端夹紧的FGM梁在均匀热载荷或非均匀热荷载作用下时都会发生过屈曲变形。  相似文献   

13.
该文采用微弧脉冲离子表面改性技术与高能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了具有阻燃特性的TiZrNiCuBe非晶结构改性层和具有隔热特性的YSZ隔热一体化复合功能涂层.研究了该复合功能涂层的阻燃特性、隔热能力、结合强度等关键性能,重点研究了该复合功能涂层对钛合金基体的室温和高温拉伸性能、高温拉伸持久性能、高温拉伸蠕变性能及高周疲劳性能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弧脉冲离子表面改性技术与高能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的TiZrNiCuBe阻燃和YSZ隔热复合功能涂层,与钛合金基体的结合强度较高,达到37.6 MPa;在750 ℃仍然具有显著的阻燃效果,而未涂敷阻燃隔热复合功能涂层的钛合金在350 ℃就发生“钛火”燃烧现象;600 ℃时的隔热温度达到70 ℃,能满足无人机尾喷管使用要求.TA32钛合金沉积阻燃改性层后,与TA32钛合金相比,室温抗拉强度下降2.7%,550 ℃高温抗拉强度提高0.9%,550 ℃/350 MPa高温拉伸持久寿命下降8.5%,550 ℃/300 MPa高温拉伸蠕变伸长量提高2.5%,高周疲劳寿命下降25%;TA32钛合金沉积阻燃改性层再喷涂隔热涂层制备的阻燃隔热复合功能涂层后,与TA32钛合金相比,室温抗拉强度下降12.9%,550 ℃高温抗拉强度下降12.7%,550 ℃/350 MPa高温拉伸持久寿命下降39.7%,550 ℃/300 MPa高温拉伸蠕变伸长量提高32%,高周疲劳寿命下降24%.因此,采用微弧脉冲离子表面改性技术与高能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的TiZrNiCuB阻燃和YSZ隔热复合功能涂层,对于TA32钛合金基体的室温和550 ℃的抗拉强度影响不大,但对高温拉伸持久、高温拉伸蠕变和高周疲劳性有较大的不利影响,特别是降低了钛合金基体的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轴向可伸缩Euler-Bernoulli梁的过屈曲精确数学模型,采用打靶法研究了点间隙约束下两端夹紧和简支弹性梁在轴向机械载荷作用下的过屈曲.着重讨论了梁的中点挠度达到给定间隙值而受到点约束后的弹性梁的过屈曲变形和内力的变化特征,给出与中点约束力相关的平衡构形和平衡路径.  相似文献   

15.
滑坡发生的概率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地质条件和当地降雨强度,一般由坡体内部水位变化引发自身结构破坏导致滑动。本文运用FLAC3D软件,对皋兰山I3和I4滑坡在自然态与饱水态两种状态下位移和塑性形变进行模拟,分析两种状态下自身结构对其诱发滑动的程度,为滑坡的预警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滑坡体自身结构发生微弱塑性变形,对滑坡稳定性未造成较大影响;在饱水态下,自身结构部分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无法继续保持其稳定。  相似文献   

16.
非晶态金属     
<正> 金属在通常状态下是细小晶粒的聚合体,但是如果把溶融状态的金属极其迅速地冷却,就可得到类似玻璃的非晶体结构。这种金属称为非晶态金属。非晶态金属的特性依其成分而略有不同。这种金属不仅拉伸强度、硬度、韧性  相似文献   

17.
屈曲约束支撑作为耗能构件,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研究通过对核心板形式为一字型,且具有2个消能段的屈曲约束支撑进行测试,对比分析集中因子对屈曲约束支撑耗能的影响,并与国内相似类型的支撑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字型屈曲约束支撑表现出良好的疲劳性能,且集中因子的改变对支撑的耗能影响不大;但是最大拉压差随集中因子增大而增大;与相似类型的国标Q235钢屈曲约束支撑的疲劳寿命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疲劳性能相当,因此使用这2种材料的屈曲约束支撑皆可用于工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弹性基础上,一对边受一以面内均匀压力的四边筒支方板,当其最低两屈曲荷载很近时的后屈曲行为。应用Liapunov-Schmidt约化揭示了板的二次分叉理解并给出原始后屈曲分支及二次分支渐近展开,从稳定性分析出发,指明从最小屈曲荷载产生的原始后屈曲分支是稳定的;从第二屈曲荷载产生的原始后屈曲分支经二次分叉由不稳定变得稳定;由应用二次分叉计算方法对板所做的数值计算,给出了有关二次分叉数值结果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本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开始了抗拉特性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当时只是用间接的方法来测量抗拉强度。如土梁弯曲试验等等。直接拉伸仪用于压实土始于六十年代。一九六四年希西盖瓦和伊凯尤蒂首次研制了无侧限单轴拉伸仪。我国七十年代开始对压实土的抗拉试验进行了研究。但多以防止土石坝防渗体(如心墙等)产生的张拉裂缝为目的。如一九七一年清华大学研制了单轴拉伸仪。该仪器是水平式的。用测微表量测变形。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相继研制了轴向拉伸仪。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所现有的设备,我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海底管线横向屈曲识别方法无法真实反映海底管线结构状态的问题,本文以含初始缺陷的海底管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获得的海底管线分布式结构响应,采用Euler-Bernoulli梁挠曲线计算方法建立管道屈曲位移重构算法,实现了荷载未知情况下海底管线前、后屈曲行为的定量识别。以初始缺陷幅值作为变参数,采用初始缺陷海底管线有限元分析与模型实验验证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提出的海底管线横向屈曲位移重构算法可定量识别海底管线横向屈曲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为解决未知荷载作用下海底管线横向屈曲识别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