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对兰州高坪上某工程的垫层法地基处理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垫层法处理地基能够有效的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和降低地基渗透性,是一种适用于小型工程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CFG桩+振冲碎石桩可提高原始地基承载力,并达到消除土体液化之目的。【方法】选择开封地区的粉土地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FG桩+振冲碎石桩组合型地基的处理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处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经过CFG桩+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后的粉土地基强度显著提高,并且强度变得略微均匀一些,液化基本得到消除。【结论】采用该方法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从桩间土的75 kPa,增至复合地基的300 kPa,满足荷载要求。  相似文献   

3.
程渊博 《河南科技》2022,(1):121-124
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土体结构的特殊性,在较重荷载的作用下,如不进行地基处理往往会有较大的附加沉降,严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以洛阳市洛龙区东西霍屯棚户区工程改造项目为载体,对项目浅基坑高层住宅区域采用复合地基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得出采用复合地基能够有效地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强夯简介 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5.
冯迪 《河南科技》2011,(21):86-87
<正>一、强夯简介强夯法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法国,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由于强夯法具有适应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技术经济易行、施工周期短、设备简单、质量容易保证、节省资源等优势,因此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大力推广,成为地基处理中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碎石土、人工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等的地基处理中。  相似文献   

6.
软弱下卧土层直接加固法是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充分发挥了上部良好土层的力学性能,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同时,避免了大量土方的开挖和堆放,具有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清洁环保等优点.简要介绍了软弱下卧土层直接加固法的受力机理和施工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法加固后基础的沉降、应力分布、桩身压缩沿深度变化、桩土应力比及桩土模量比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与加固前的天然地基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上部荷载作用下,采用软弱下卧土层直接加固法能有效地减小基础沉降,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地基土的应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硫酸盐渍土在降雨入渗下膨胀性会发生显著变化,并引起各种工程病害。以往对盐渍土膨胀性研究较多,但针对石灰固化硫酸盐渍土地基在经历长期不均匀入渗后膨胀性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此,研究依托青海省实物地质库地基膨胀治理项目,以灰土固化硫酸盐渍土地基为对象,利用自由膨胀仪及固结仪研究地基土自由膨胀率及不同级别荷载下膨胀性变化规律,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灰土固化硫酸盐渍土地基膨胀原因。结果表明:不同级别荷载对该地基土膨胀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导致变化速度不同,存在最佳抑制荷载。随着土样上覆荷载的增大,膨胀率与指数函数拟合关系良好。随着土体密度的增加,膨胀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规律。该地质库地基土膨胀原因中水是外因,氧化钙及硫酸钠是内因;外因是直接原因,内因是前提条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该地质库地基膨胀。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伏龙坪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兰州市伏龙坪地区地面标高高出市区70-80m,表层分布较厚的黄土,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较少,以简易平房为主。近年来,陆续修建的建筑物,由于对黄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不够透彻,许多建筑物发生了基础沉陷,墙基开裂等现象。通过对黄土的成因和物质组成分析,及大量的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对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与归纳,尤其是湿陷性的定量分析与评价,为地基与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的场地土质较差,地层为冲(吹)填土,填土以下为软弱原状砂质粉土,需要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单位必须在堤脚防冲、箱涵基础加固上采用高压旋喷桩方案。该文通过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高压旋喷桩试验,分析高压旋喷桩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对相关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技》2021,(1):92-94
湿陷性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被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如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对结构造成的危害是该复杂地质工程施工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太原市双塔北路道路改造工程,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质市政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针对施工中的重难点,采取相应的施工工艺,顺利完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通道深基坑工程施工,形成了湿陷性黄土地质地下通道深基坑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1.
公路工程施工中,路基工程很容易受到一些由斜坡地形、地基的土质条件以及土石填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仅会促使其出现沉降变形,严重时还会给路基自身服务功能和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路基施工过程中,如果处于湿陷性黄土等较为特殊的地质段时,采用普通压路机碾压就难以达到预期施工效果,这时就需采用冲击式压路机进行碾压。冲击碾压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均匀的传递出很大的冲击力,使得路基压实度满足施工设计标准,进而确保路基稳定性,与此同时也能将路基沉降变形情况减少,使其整体强度和均匀性得以提高,所以说该技术在路基施工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RPC盖板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价值,进行RPC130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对比试验。【方法】试验采用液压千斤顶进行盖板的逐级加载,根据荷载—应变曲线,辅之以荷载—挠度曲线和肉眼观察判断盖板开裂情况,对比分析RPC130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板的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判断其安全状况。【结果】由于适量钢纤维的存在,RPC盖板的破坏过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板相似,呈现适筋梁破坏特征;RPC130盖板开裂应变明显大于钢筋混凝土盖板,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性;相对于设计荷载1.5 kN,RPC130盖板和钢筋混凝土盖板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的平均安全系数均大于2,承载能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RPC盖板重量不到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板的1/3,采用RPC盖板可大幅降低安装劳动强度,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结论】通过增加RPC盖板中钢纤维的含量,可提高RPC盖板的抗弯极限承载力;RPC130盖板开裂应变平均值明显大于钢筋混凝土盖板,说明相比于普通混凝土,RPC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性;RPC盖板的重量约为26 kg,不到普通钢筋混凝土盖板重量的1/3,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采用RPC盖板可大幅降低安装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国道310改善工程某标段,通过对地表土层的原样土质进行试验,测定土样的液限为51%,塑性指数为26.5%,由此可确定该土质为高液限粘土.为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防止雨水浸泡路基,设计要求将地表土层下挖50厘米,用3%灰土回填,设计CBR值138KPa.现将施工方法及施工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评价某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本文综合该水库现场踏勘、钻孔以及平硐等勘察资料及室内试验成果,对坝址区主要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论证及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库坝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两岸山体较宽厚,库岸稳定,河流河床及岸坡覆盖层不厚,岩体风化不深,弱风化下部岩体作为大坝基础持力层可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左右两岸T_1yn~1属弱岩溶地块,坝址区为强可溶岩,因此形成管道型及裂隙渗漏的可能性均较大,需要进行坝基和两岸防渗处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建筑的不断发展,对桩基础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方法是加大加深桩身,然而这将大大提高单桩的成本和施工难度.同时由于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本身存在桩的缺陷,尤其是灌注桩桩底存在的沉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桩的承载力.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很好地解决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本身存在着桩的缺陷,并提高了桩的承载力.本文,笔者叙述了灌注桩后压浆适用的地质条件,加固机理,参数的确定,施工工艺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很好地解决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本身存在着桩的缺陷,并提高了桩的承载力,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6.
"料尽其用,挖填平衡"是堆石坝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遵循的重要原则。某工程溢洪道开挖料副片岩开挖量约80万m3,其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2.9MPa,为软岩。若能作为筑坝材料加以利用,可以达到简化施工、缩短工期、保护环境、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并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经验。采用宏观-微观分析及现场试验-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试验成果,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计算坝体应力及变形,全面分析研究副片岩的工程特性。研究成果表明,副片岩具有良好的压实性能,碾压6遍以上堆石体干密度值及孔隙率均满足设计要求,可填筑在下游堆石区下游水位以上的干燥区,并且在使用时不需掺混其它岩性的石料。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被广泛地应用于公路建设中.面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容易出现车辙现象的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越快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是将成型好的沥青混合料试件在规定的温度和荷载条件下,测量车轮来回运行所造成的车辙变形速率,以每产生1mm变形的运行次数用动稳定度表示.车辙现象主要出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面层,是破坏沥青混凝土路面最为严重的因素之一.本文,笔者将以一种沥青用量在经过搅拌机拌和成沥青混合料为例,分析人工装混合料过程中由于埘粗细矿料均匀分布的不同操作而导致实验室车辙试验结果差异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