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英语一样,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在扩散类型、习得方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呈现层级分布处于汉语言语社区内不同层级的台湾国语和新加坡华语的词汇系统之间存在着共性和差异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变化最敏感的要素,它真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各种态势。台湾国语词汇和新加坡华语词汇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区域性特点,是人们了解台湾和新加坡的重要途径。台湾国语和新加坡华语是在不同的土壤上形成的汉语区域变体,是一脉相承的汉民族共同语。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的历史和复杂的语言背景决定了英语在这个多种族社会享有特殊的地位。新加坡非正式英语作为英语的变体之一,虽然被认为是新加坡人身份的象征,但由于难以与其他主要英语国家的人士沟通,现在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渐深入,孔子学院、学堂在各国纷纷成立,华语教学的规模逐年扩展,东盟逐渐兴起一股华语学习热情。然而一些国家曲解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华语的推广性质,把华语传播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入侵。在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华语语言传播性质及其历史发展特征,并揭示华语的传播是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是东盟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对新加坡双语教育分流制度的实施以及改革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认为分流制度根据不同智能学童的学习能力和性向实施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其"突出英语、保持母语"的政策合乎新加坡的国情,很好地配合了新加坡的国家政治和经济议程,也兼顾到新加坡华人要"学好英语、保持母语"的愿望,为华校消亡后华语得以保持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李诗奂 《海峡科学》2012,(2):7-9,33
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自1979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该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方言杂陈、双语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加强团结、中国影响、国际形势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新加坡“讲华语运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三地都以华语作为广播正式语言,但三地华语各有特点。我们在比较中选取播音方式、语音、用声、语法词汇等涉及传播和语言的关键点作为比较重点。比较的材料选取三地有代表性的广播电台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1967年,亚洲的许多佛教徒在新加坡的普觉寺集会,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在开幕仪式上这样发言:"我们在新加坡提供了新社会的一个独特榜样,它将因人类交通越来越方便,各种不同种族、信仰和语言的集团开始混杂而越加表现出来……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切宗教都可以自由地兴旺发达。像这座寺院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华语奠基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而古时华语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主要有赖于当时先进的中国实践哲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尤其中国政治、科技及综合国力鼎盛的隋唐时期,华语所显示的人文意识,使汉语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近代以来科技教育及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华语发展.但是,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的综合国力的加强提示人们未来华语再度崛起的必然性和加强华语教育意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英语虽然不是其国语,也不是大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但它是新加坡跨民族间的主要交际语。新加坡的教育是精英制教育,要求学生除了学习英文,还要兼通母语。在众多亚洲国家中,新加坡为少数以英语作为主要交际语言,又保全母语的国家,它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学给人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1956年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来,推普工作成绩显著,普通话已经是全国各地区、各族人民的通用语言。纵观全球华人社会,普通话虽在境外华人社区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但近年来都呈增长趋势。本文选取了香港、澳门和新加坡三个典型华人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个地区(国家)的语言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影响普通话在境外华人社区传播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各地(国)的政府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中国的综合国力、华语社区成员的语言认同、语言使用现状等是主要原因。文章同时提出全球华人社会应该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汉语语言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至今不到半个世纪,从一个资源贫瘠的弹丸之地一跃成为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在民族纷争、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频繁的东南亚,新加坡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独立后却一直能保持种族和谐、社会安定、宗教互容,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的较量更多围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展开,而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跨文化传播的力量,电影产业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其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也愈加明显。华语电影曾获得较高的国际声誉,但近年来在发展中却逐渐失声。找寻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有助于在跨文化背景受众中实现更大范围的接收和认可。  相似文献   

13.
鱼尾狮像作为新加坡的象征,代表着新加坡独有的多种族特征与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可以借由鱼尾狮像的蕴涵,探讨新加坡保持多元文化差异与种族共存的社会特征。华人在新加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族群,面临着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构成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问题,文化混杂环境导致新华文学在海外华人文学中呈现出独特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全球华人在使用华语(大陆称汉语,港台称国语,新马称华语)时的词汇差异,因为这些存在差异的词汇,大多反映了各个华人地区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文章主要选取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出现的一些特有词语,分析和归纳了这些特有词语的来源和类型。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地理区域、所受教育的程度乃至种族不同,其语言明显受到影响。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很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变异和语言变异的不同程度来表现费恩(Finn)和吉姆(Jim)两个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及其它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全球华人在使用华语(大陆称汉语,港台称国语,新马称华语)时的词汇差异,因为这些存在差异的词汇,大多反映了各个华人地区的特殊的社会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文章主要选取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地区出现的一些特有词语,分析和归纳了这些特有词语的来源和类型.  相似文献   

17.
当前印度尼西亚高中华语教学存在教学性质的问题、教材使用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师资状况及师资培训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对印度尼西亚高中华语教学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性质及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同时也应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华语师资培训,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促进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 ,其华人教育有着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 ,由于受各国当局民族同化政策的影响 ,华文教育历经坎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由于我国国力增强 ,华语在世界范围内渐成“强势语言” ,东南亚各国政府在对华文教育政策重新认识的基础上 ,顺应时势 ,全面开放华文教育。目前 ,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已呈复苏景象 ,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要使之全面繁荣 ,还要解决诸如经费、师资、教材等方面的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 ,华人占70%左右 ,并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 ,有相似的文化根基 ,因此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有相似之处。教学方式方面 ,新加坡十分重视吸取西方现代教学方式中的长处 ,注重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创造了许多可以借鉴的道德教育经验。对新加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探讨 ,借鉴其成功经验 ,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纯理功能的视角,以《联合早报》为语料来源的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表明,东南亚华文报章中华语与闽南语的语码转换,既可单独实现任何一种纯理功能,又能同时实现多种纯理功能。它通过表征和投射信息实现描述和建构经验世界的概念功能,通过拉近社会距离、体现评价功能等方式实现建立协商人际关系的人际功能,通过形成语义衔接实现语篇功能。华语与闽南语的语码转换充分体现出闽籍人士的群体归属感,以及华文媒体对闽南语言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