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野生花卉金露梅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野生花卉金露梅的种子为试验材料,主要对其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温水浸种对金露梅种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发芽率以50℃水浸种发芽率最高,为97%,其种子不具有休眠特性;其最适发芽温度为25℃;光照对其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属于中性种子。  相似文献   

2.
实验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19种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作为材料,研究温度、生境、海拔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果荠属休眠率最高,为97.3%;芝麻菜属休眠率最低且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最短,均为2.6d.各温度下种子休眠率差异不明显,10℃下所有种子的平均休眠率略高,为64.9%;25℃下平均休眠率略低,为49.0%.温度对种子萌发时间影响极显著,相对高温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较短;海拔显著影响种子的休眠率,平均休眠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采自相对高海拔下的种子平均休眠率为低海拔下种子的7.1倍,但各海拔梯度下的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生境对种子平均休眠率的影响显著,采自滩地的物种休眠率相对较高、萌发开始时间和达到50%萌发率所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锦鸡儿种子的休眠机制和解除休眠的最佳条件与方法,采用物理与化学方法对不同种源地的刺叶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进行破除休眠研究。结果表明:种皮厚度是影响刺叶锦鸡儿与荒漠锦鸡儿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在物理与化学方法中,热水处理、机械处理和浓硫酸处理能有效破除2种锦鸡儿种子种皮的阻碍性功能,显著提高锦鸡儿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指数。浓硫酸处理萌发率可达100%,热水处理萌发率最高值为96%。热水处理、浓硫酸处理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锦鸡儿属植物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生态因子(温度、pH、孵化液、光照等)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在17℃~29℃范围内皆有不同比例的萌发,以23℃时萌发率最高,萌发率为60.17±4.18%,在17℃~23℃休眠卵的萌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3℃以上萌发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冷冻保存轮虫休眠卵,可极显著地提高萌发率(p<0.01);pH在5~9范围内休眠卵也有不同比例的萌发,以pH为7和8时的萌发率最高,极显著地高于其它pH条件下的萌发率(p<0.01);轮虫休眠卵萌发以曝气的自来水作萌发液萌发效果最好,原液次之,用未曝气的自来水萌发效果最差;光照对休眠卵的萌发率无显著地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蚤状(Daphniapulex)休眠卵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累积萌发率的结果显示:萌发温度为20℃~25℃时萌发率较高,缺氧保存的休眠卵能够萌发,而有氧保存的不能萌发;曝气自来水作为萌发液萌发率较高,过滤池水较低,而曝气水和休眠卵形成时的原液居于二者之间;休眠卵缺光几乎不能够萌发,萌发率与光照时间长短无关(p>0 05);休眠卵保存大约1个月左右萌发率较高;带水低温萌发率较高,干燥低温次之,常温干燥保存最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重庆地区冬季和初春的低温环境,研究低温环境中不同强度光照环境下野古草种子的萌发对策.结果表明:在低温环境中,野古草种子有一定时间的休眠和低的萌发率;相对于高光照和中光照环境,野古草种子在低光照环境中有更高的萌发率,同时,野古草种子的休眠率和达10%萌发率的时间呈现出随光照减弱而减少的趋势,发芽势呈现出随光照减弱而增强的趋势.说明野古草能在冬季或初春季节进行萌发,但存在休眠现象,并且高光照环境不利于野古草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7.
紧密角管藻的两种类型休眠孢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厦门近岸分离的紧密角管藻(CC13纯系),在氮限制培养下,首次发现在硅藻生活史中同时出现无性和有性形成两种类型休眠孢子的特殊现象,无性产生的休眠孢子是在孢子母细胞中成对形成,有性产生的休眠孢子是在复大孢子里单个形成.两类休眠孢子的形态有相似之处,亦有区别,无性产生的休眠孢子其形成速度和萌发速度均比有性的快速,而寿命却较短.介质中氮贫乏是该藻形成休眠孢子的必要条件;两类休眠孢子形态上和生理上的差别与不同的生殖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种子休眠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中,是植物历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一种生物学特性。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是中国特有种,观赏价值高,以种子繁殖为主,但种子具有深休眠特性,给苗木繁育带来一定困难。分析关于白皮松种子休眠的研究结果认为,休眠原因主要包括:种子成熟时种胚的发育状况,内、外种皮和胚乳含有种类和含量不尽相同的萌发抑制物且脱落酸类在各部位均存在并有较强的抑制能力,种皮对种子萌发的机械阻力和透水性、透气性障碍以及内源激素在种子休眠中的作用。解除白皮松种子休眠的方法主要有低温层积处理、长时间流水冲洗、植物激素浸种、化学试剂和机械处理以及环境条件处理等。  相似文献   

9.
种子休眠性是野生植物重要的适应性状,通过种子萌发实验可以分析种子休眠性强弱.通过人工杂交获得转抗虫基因栽培稻与一年生普通野生稻三种组合的杂种,对杂种的F3代和F4代种子采用直接萌发、打破休眠后萌发、埋土15 d和30 d 4种不同处理来检测种子活力和萌发率.结果显示转基因杂种后代种子表现出较强的休眠性,转基因对种子活力和休眠性没有明显的影响,种子休眠性有随种子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趋势,提示水稻转基因逃逸后有在野生稻群体中宿存和扩散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可能会随世代增加而下降.这为进一步研究水稻转基因逃逸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种子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延存器官,其休眠和萌发是植物体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近年来在理解种子成熟、休眠和萌发的遗传学基础和生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植物激素作为植物体内的痕量信号分子,通过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和激素对环境的应答共同调控种子的休眠和萌发、本文主要综述脱落酸、赤霉素、乙烯在种子休眠和萌发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子休眠和萌发的调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分带值的方法调查了海南东寨港和清澜港的红树林群落结构组成状况,比较了4种非胎生红树植物(瓶花木、海漆、榄李和老鼠簕)的繁殖体散布特征(大小、质量和漂浮性)和萌发的初始时间和萌发率的情况.4种非胎生红树植物在潮间带的位置从海到陆依次是:瓶花木、海漆、榄李和老鼠簕.繁殖体的大小按长度依次是榄李>老鼠簕>瓶花木>海漆,按质量依次是老鼠簕>榄李>瓶花木>海漆.瓶花木和榄李有很好的漂浮性,其次是海漆,老鼠簕的漂浮性最差.榄李的种子具有休眠的特点,因此萌发实验用50 d湿处理对榄李进行解除休眠.盐度高于30时榄李不能萌发,而老鼠簕对盐度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在30盐度以下,萌发率都很高,甚至达到了100%.4种非胎生红树植物繁殖体的散布特征和萌发情况,对于了解红树植物在潮间带的分带现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宁  刘震 《河南科学》2015,(1):44-48
为探讨分布北界的山茶花种群耐冬山茶的冬季低温适应规律,模拟自然冬季温度特点,进行了温度对耐冬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树种耐冬种子同样具有适应冬季低温的冬休眠特性,10~15℃是解除其休眠的最有效低温,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是10~20℃,最适宜发芽温度为15℃,属于南方系冬休眠类型,有50%多的种子能够忍受10℃以下冬季低温越冬.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种子休眠及萌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和2009年采自浙江天目山的野生天目铁木植株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以探讨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征.设置不同的低温储存时间、赤霉素浓度、变温温度、有无光照及不同的发芽基质等条件,比较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率.结果表明,吸水实验中种子浸水4 h后吸水率20%,与浸种前重量有明显差异(P<0.05,t-test),表明不属于结构休眠类型.采种后经过短期低温(约4周)储存的种子累积萌发率高于经过较长时间低温(约16周)储存的种子萌发率(p<0.05,t-test),表明种子在低温下被诱导休眠并降低了发芽潜力.种子萌发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温打破休眠(MLG为54 d),推测可能属于较深的生理休眠类型.赤霉酸对天目铁木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5/25℃加之施用浓度为400或600 mg·L(-1)的赤霉酸,是种子适宜的萌发条件.在天目铁木迁地保护中,可采种后人工施加赤霉酸,立即在恒温培养箱中萌发,以获得较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命植物小车前(Plantago minuta Pall.)种子的休眠特性及其对温度、干旱和盐胁迫等因子的响应特点.在10、15、20、25和30℃的不同恒温条件以及每日15、25℃各12h的变温条件下,新鲜的小车前种子萌发率较低,其最高萌发率为15%.在经60d的干藏后,种子休眠被解除;已解除休眠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临江市的紫椴种子为材料探讨紫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采用萌发法、称重法、生物鉴定法研究紫椴种子萌发进程、吸水过程、萌发抑制物活性.结果表明:紫椴种子具有休眠特性,但种子透水性不良并不是导致紫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紫椴种子各部位浸提液对白菜种子的芽和胚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因部位与浸提液浓度不同呈现差异,...  相似文献   

16.
锯缘报春苣苔(Primulina serrulata R.B.Zhang&F.Wen)是黔东南特有的濒危植物,观赏价值较高,具有较高的潜在经济开发价值。本文研究了该物种的种子萌发特性,以探讨其濒危机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赤霉素(GA3)在萌发纸和营养土基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发芽率和促进种子提前萌发的作用,而在泥炭土+珍珠岩基质中则无提高或提前的作用,这可能与基质本身特性有关。从促进萌发、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来看,用于浸种的GA3浓度为50 mg/L效果最佳。锯缘报春苣苔种子无休眠现象,且萌发能力较强,说明这并非其濒危的原因,而生境偏好和风力(传播种子)受限可能是其濒危的主要生物学原因,尤其该物种现在处于(极)小种群状态,这更加剧了因为环境波动和人为干扰导致的灭绝风险,亟需开展对该物种的生境保护和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萌发特性。经测定,单粒栲树种子质量变化范围为0.21~1.29g;按照栲树种子单粒质量频数分布选择大种子(0.80~1.29g)、中种子(0.55~0.65g)和小种子(0.21~0.40g)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探讨种内种子大小对萌发的影响;另外对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探讨杀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1)栲树种子千粒重达到(582.21±16.14)g,超过缙云山绝大多数乔木植物,种子质量大;2)栲树种子整体萌发率达到75.1%,大种子为76.4%,中种子为85%,小种子为64%,大种子和中种子萌发率显著大于小种子(p0.05);3)种子经过表面杀菌处理其萌发率并没有显著提高;4)栲树种子起始萌发时间为4d,持续萌发时间为20d,没有休眠性,萌发格局属于过渡型。综合分析认为,栲树种子这些萌发特性有利于种群持续稳定的更新,以维持栲树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控制氮营养条件下,探索中华半管藻休眠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当培养液中氮含量降到0.5μmol以下时,该藻形成休眠孢子,最快形成速度为24h;在氮营养充足条件下,孢子在32h开始萌发,48h可萌发成为新的营养细胞;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均是无性过程;孢子在低温和暗中保存2个月,存活率仅30%。以上结果显示,孢子具有抗逆境继续生存和随时萌发转入营养生长的双重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9.
钟萼木种子贮藏与休眠解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采集的钟萼木种子进行各种处理后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钟萼木种胚、内种皮及胚乳内均含抑制物质且可引起种子休眠,但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内缺乏萌发促进物质和酶活性低所致。用ABT生根粉溶液浸种24h或低温(5℃)层积60d,可解除种子休眠,萌发率由28%可提高到80—90%。低温层积后适宜的萌发温度为30℃、25℃和20℃,其次是变量条件(昼30℃,夜20℃),将种子置于聚乙烯薄膜袋内低温(5℃)干藏85d,也可解除休眠,低温干藏85d后再层积20d,解除休眠的效果最佳,如此处理置床后第5d即开始发芽,15d完成萌发过程,萌发率达85%。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缙云山国家级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种子的萌发特性。经测定,单粒栲树种子质量变化范围为0.21~1.29g;按照栲树种子单粒质量频数分布选择大种子(0.80~1.29 g)、中种子(0.55~0.65 g)和小种子(0.21~0.40 g)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探讨种内种子大小对萌发的影响;另外对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探讨杀菌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1)栲树种子千粒重达到(582.21±16.14)g,超过缙云山绝大多数乔木植物,种子质量大;2)栲树种子整体萌发率达到75.1%,大种子为76.4%,中种子为85%,小种子为64%,大种子和中种子萌发率显著大于小种子(p<0.05);3)种子经过表面杀菌处理其萌发率并没有显著提高;4)栲树种子起始萌发时间为4 d,持续萌发时间为20 d,没有休眠性,萌发格局属于过渡型。综合分析认为,栲树种子这些萌发特性有利于种群持续稳定的更新,以维持栲树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