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移动动词“go“由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语义延伸有其自身的过程和动因,且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和转喻方式。  相似文献   

3.
山西方言惯用语在语义上具有描绘性和贬义性的特点.在惯用语的语义形成过程中,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对惯用语的语义扩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始于对颜色词的研究。原型范畴理论亦可用于解释包括颜色词在内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理论依据,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英汉颜色词的语义构建的认知机制,并阐释英汉颜色词的语义文化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语义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非展示性的推理过程,语义理据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以英、汉颜色词红与黑为例,说明隐喻认知的语义理据探究不仅可以从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系统内部入手,还可以从认知主体入手,根据联想意义、情感意义和语境意义得出隐喻认知的语义理据。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色,但语义学家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传统语义学在解释多义词多项意义之间的联系时,虽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其研究局限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忽略了其底层的认知机制。认知语义学家认为多义现象的产生和理解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手段,如范畴化、隐喻和转喻机制、概念合成机制等实现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剖析,试图揭示这种语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余艳 《科技信息》2011,(36):184-184
囧字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本文结合隐喻和转喻的观点,对囧字的流行进行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语义认知与语用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还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的思维的隐喻性产生了语言中的隐喻 ,而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从语义与语用角度对隐喻进行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演变背后的认知机制。喻体的特征是多层次、多侧面、系统的,喻体潜在特征随着人们的认知深化得以显现,引发跨域意义转移。概念转喻机制及其突显原则对大部分词义的发展做出合理解释。大多数词义变化是由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的结果。隐喻和转喻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在概念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互补分布的。  相似文献   

10.
隐喻在语义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反映了感官词之间的相互映射和意义变化。以通感隐喻为理论基础,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味觉词“苦”的语义变化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多部辞书,总结其通感语义演变的实际过程。研究发现,“苦”的通感义项演变过程符合汉语通感隐喻的映射规律,并利用通感隐喻认知机制解释了“苦”的通感义项出现顺序不同的原因。梳理味觉词“苦”的通感语义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留学生把握“苦”等味觉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认为,和其他认知领域一样,语义结构反映了人们在与现实接触的经验中形成的心理范畴,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对语言的更新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隐喻性的认知机制运用到语言学习之中,可提高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习语是语言的生动表现,表示情感的习语更具有这一特点。传统语言学观从习语的结构和整体性出发,认为其语义和语素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不可分析的。而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来看,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大多数习语找到了可靠的语义理据。但所有概念的构建都是在文化因素这一背景下完成的,规约常识、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对习语的理解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建玲 《科技信息》2011,(33):148-148,133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以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为理论基础,以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红"为例,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认知语义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语之“hand”和汉语之“手”的一词多义结构的这一个案的分析对比,发现该词的义项分布在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其词义拓展方式呈辐射和连锁相结合的趋势;且各义项以转喻或隐喻方式为主要纽带,组成了一张多核的相关语义网。该基本人体词的多项语义分布现状反映了人类在不同语言背景下认知和语义发展中共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多义词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0,(21):171-171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两种修辞格,而且是人类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研究者经常从语义,语用和认知途径来研究隐喻,但是,和隐喻相比,转喻是语言和认知中最根本的东西.因此,本文因此本为拟从认知方向对隐喻和转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X奴"词族语义变迁、生成机制等进行了分析,指出"X奴"词模古已有之,"隐喻"是词族类推生成的根源,大量类推使"奴"的义素不断脱落,意义越来越虚,逐渐成为代表"被某种事物影响束缚的一类人"的标记。在对大量语料进行认知调查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X奴"词族的词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的视角研究一词多义现象,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以及隐喻和转喻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阐释。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反义词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的成对反义词的研究却不多。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成对反义词整体意义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可以得出,构成词的原型语义是成对反义词意义构建的基础,而转喻和隐喻是成对反义词意义构建的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