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宋时期,西北吐蕃势微,部众四散。为求生存,吐蕃各部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亦注意用联姻等方式来强化彼此以及与西夏、辽以及回鹘等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西北吐蕃的联姻关系,前期主要以六谷联盟内诸部为主,后期则主要围绕唃厮啰家族展开。可以说,联姻对西北吐蕃政权的巩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离 《西藏大学学报》2023,(3):47-54+69
吐蕃之告身对官员来说就是官之章饰,对平民百姓来说就是身份标志。吐蕃给各级官员和平民百姓普遍授予不同质地等级的告身,并对被其征服的河陇西域等地民族首领授予较高等级告身,但其实际地位仍然较低的做法就是为了显示尊卑等级,维护统治秩序,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民族压迫性。吐蕃告身制度是吐蕃政权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在巩固和维护吐蕃政权在本部和河陇西域等占领区统治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该制度是吐蕃民族的传统习俗与唐朝告身和官品服饰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是吐蕃文明的代表,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并非是一个极不严密、杂乱无章和从来没有真正完善的制度。对于不同时期的汉藏史料中关于吐蕃告身制度的记载必须首先进行分析考证,鉴别真伪,剔除舛误,区别对待,然后才能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3.
吐蕃和南诏是唐朝初期建立于王朝西部和西南部的两个地方民族政权,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通过接触、结盟和对抗等和与战的方式发展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关系经济上促进了双方经贸和贡赐的发展,政治上加强了南诏对吐蕃政治制度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上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民族关系上推动了滇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藏大学学报》2014,(6):203-204
古代藏族氏族部落的迁徙、内部整合与分化是古藏文吐蕃地名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民族史视野审视古藏文吐蕃地名、部落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与唐朝及其他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和政治地理格局演变有密切的关联。吐蕃地名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以后藏族地名文化产生了比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和直接的影响,要了解吐蕃时期地理历史语言,可从地名入手从事论证研究。同时,想考证近代藏族各类地名的来源含义,也可以从吐蕃地名查找其根源。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亚然家族牢牢占据青唐吐蕃政权的门户邈川,协助唃厮啰两次建立河湟吐蕃地方政权,成为能够左右河湟吐蕃政权大局的三大部族之一。亚然家族后来与唃厮啰家族分道扬镳,成为西夏党项政权、唃厮啰青唐吐蕃政权、北宋政府三方经略西北必须大力争取的一支中间力量。北宋后期,宋军发起两次河湟之役,亚然家族战败后失掉对邈川大本营的的控制,家族后裔自此散居于湟水流域。元明时期,亚然家族为宗喀十三族之一并被改称瞿昙寺族,后来又改称卓仓藏族,成为卓仓藏族的先民之一。  相似文献   

6.
略论西夏的军事体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王国,是一个与宋、辽、金同期并存的封建割据政权。这个政权以党项族人(古代羌族的一支)为主体,包括汉(宋人)、藏(吐蕃)、维(回鹘)、蒙(鞑靼)等族。自公元七世纪初,这个民族便活动在今四川、西藏、青海等省交界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在西北地区居住生活的有吐蕃、党项、回鹘等族。随着党项(西夏)的崛起,宋廷开始笼络联合吐蕃诸部族以图钳制党项(西夏),形成东西犄角之势,遂授大量蕃官。通过对各类吐蕃蕃官名号的论述,试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全面深入认识北宋职官制度体系的构成。  相似文献   

8.
苯教卜者是吐蕃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吐蕃统治阶层和底层民间社会。他们不仅在吐蕃政权事务决策中起关键性作用,而且在民间扮演着"知者"的角色,为庶民排忧解难,引领庶民的生产生活,对吐蕃社会影响甚大。然而以往学界对其关注较少,始终处于吐蕃史研究的边缘。文章利用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民族学资料及考古资料四重证据,以期呈现吐蕃苯教卜者群体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吐蕃”的注音历来有分歧。文章探讨吐蕃一词的起源,认为“吐蕃”并非吐蕃政权或族群的自称,而是他称;吐蕃作为他称应先产生于突厥并后传于吐谷浑,吐谷浑人引导吐蕃使者通使唐朝的话,其所介绍的吐蕃名称应是“音自于突厥”。结合“吐蕃”一词在唐代的音韵表现和敦煌出土吐蕃时期汉藏文对音材料,分析“吐蕃”一词起源时“蕃”的本真音读为重唇音声母和-n韵尾韵母,不可能读为bō,主张按“追史从古”原则给“吐蕃”注音。  相似文献   

10.
宋代青唐王子政权的兴起是个建构历史的过程,而作为文化元素的社会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素质以及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客观表现,则为实现建构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青唐王子政权兴起的重要内在因素。文章依据相关历史文献记忆,结合河湟吐蕃文化特质,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着重探讨其兴起之因,为研究历史上河湟吐蕃实现第二次联盟的文化属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吐蕃简牍、金石铭刻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瑰宝,是西藏民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档案学的角度,论述了吐蕃简牍、金石铭刻的重要档案价值,探讨其档案价值是我们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历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习仲勋曾长期致力于党的民族统战工作。在主持西北工作时,习仲勋根据西北地区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对西北地区民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符合西北地区实际的民族工作理论原则与策略方法,为党处理西北民族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统战理论。  相似文献   

13.
唐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在确立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发展教育;允许私学存在,形成官学、私学共同繁荣的教育形式;在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使教育直接为统治者服务;"推恩示信""、爱之如一"的民族文教政策总方针以及建立有助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求学制度等。这些文教政策对吐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如下影响: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吐蕃子弟求学于唐朝,进一步促进了汉文化在吐蕃的传播;寺院教育成为吐蕃教育的主要形式;儒学教育在吐蕃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吐蕃在“安史之乱”以前已经占领了萨毗城,并设置了萨毗军当道节度,亦即khrom(军镇)。“安史之乱”爆发后,鄯善地区全部为其占领,吐蕃在这里设有萨毗地区节度使(khrom),归属吐蕃东道节度使和德伦盟会(bde blon vdun tsa)管辖。萨毗地区节度使最高长官将军(dmag dpon)仍然驻于萨毗城,在播仙、石城、新城等地派驻官员对这些地域进行管理。晚唐张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政权被称为璨毗或璨微,与归义军进行通使往来,于阗独立后也通过萨毗地区节度使辖境进入敦煌等地。张氏金山国时期,张承奉曾派兵征讨璨微。此后的曹氏归义军时期,吐蕃萨毗地区节度使残余势力仍然与仲云部族一起占据着鄯善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批精美的吐蕃时期金银制品陆续被发现。这些吐蕃金银器虽然形制、风格各异,但大都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窥见来自西藏本土、中原唐王朝、北方草原地区和青海吐谷浑民族的文化因素相互交融,是吐蕃时期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真实写照,为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提供了考古学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16.
韦皋镇蜀21年,服南诏、摧吐蕃,为蜀地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顺利解决了唐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使唐政府无西顾之忧.韦皋之所以能够成功招抚蛮獠、调整民族关系,究其原因正是以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为基础的.而诸蛮的归附又大大削弱了吐蕃的军事实力,为韦皋在唐蕃战争中由被动转向主动并最终走向胜利提供了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又都是以军事胜利为基础.民族政策的顺利执行是以军事胜利为基础的,武力因素才是韦皋成功镇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西夏是11~13世纪在以今宁夏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封建政权,境内的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鞑靼等民族,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见有研究报道.实际上他们对于动植物的多样性及其构造与功能,对某些微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作用,以及各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都具有一定的知识.他们所取得的生物学成就,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及地理信息.从语言及地理角度分析古藏文吐蕃地名具有重要意义.吐蕃地名的类型有它独特的一面,同时还有其地名本身的结构属性及命名特点.在命名特点上,吐蕃地名不但表现客体的属性或特征,而且也包含着主观感情色彩等内容,使地名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吐蕃地名不仅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而且与历史上藏民族及周边民族的活动和影响颇具关联,是一种人地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七——十二世纪乃至十三世纪的回鹘与吐蕃关系史中,既有相互间的争战、掠夺,也有共同利益上的联合、互助,这两者交合相错,共同构成了双方民族关系史的全部内容,其中,双方在文化领域中的相互交流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双方频繁地接触(包括在和平与非和平两种状态下的接触),甚至杂居、融合,两族之间在语言、文字、宗教等方面相互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丰富了回鹘与吐蕃两大民族各自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分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和特点;《华夏的采历》,阐述了华夏的涵义和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其变迁》,对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演变情况作了概括的论述;《吐蕃的历史变迁》,说明了吐蕃族的起源和发展,论证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